1 塔
塔的布置形式很多,常在室外集中布置,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可把高度相近的塔相邻布置。
单塔或特别高大的塔可采用独立布置,利用塔身设操作平台,供工作人员进出入孔、操作、维修仪表及阀门之用。平台的位置由人孔位置与配管情况而定,具体的结构与尺寸可由设计标准中查取。
塔或塔群布置在设备区外侧,其操作侧面对道路,配管侧面对管廊,以便施工安装、维修与配管。塔顶部常设有吊杆,用以吊装塔盘等零件。填料塔常在装料人孔的上方设吊车梁,供吊装填料。装几个塔的中心排列一条直线,高度相近的塔相邻布置,通过适当调整安装高度和操作点就可以采用联合平台,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投资。采用联合平台时应考虑各塔有不同的伸长量,以防止拉坏平台。相邻小塔间的距离一般为塔径的3—4倍。
数量不多、结构与大小相似的塔可成组布置,将四个塔合为一个整体,利用操作台集中布置。如果塔的高度不同,只要求将第一层操作平台取齐,其他各层可另行考虑。这样,几个塔组成一个空间体系,增加了塔群的刚度。塔的壁厚就可以降低。
塔通常安装在高位换热器和容器的建筑物或框架旁,利用容器或换热器的平台作为塔的人孔、仪表和阀门的操作与维修的通道。将细而高的或负压塔的侧面固定在建筑物或框架的适当高度,这样可以增加刚度,减少壁厚。
直径较小(1m以下)的塔常安装在室内或框架中,平台和管道都支承在建筑物上,冷凝器可装在屋顶上或吊在屋顶梁下,利用位差重力回流。
2 换热器
换热器的热量平衡由于涉及到传热效果,换热面积、流动温差、流动强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热量积累、局部过热、流体结焦或气化而引起的事故比较多。化工厂中使用最多的是列管换热器和再沸器,其布置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换热器。
设备布置的主要任务是将换热器布置在适当的位置,确定支座、安装结构和管口方位等。必要时在不影响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原换热器的尺寸及安装方式(立式或卧式)。换热器的布置原则是顺应流程和缩小管道长度,其位置取决于它密切联系的设备布置。塔的再沸器及冷凝器因与塔以大口径的管道连接,故应采取近塔布置,通常将它们布置在塔的两侧。热虹吸式再沸器直接固定在塔上,还要靠近回流罐和回流泵。自容器(或塔底)经换热器抽出液体时,换热器要靠近容器(或塔底),使泵的吸人管道最短,以改善吸入条件。
布置空间受限制时,如原设计的换热器显得太长,可以换成一短粗的换热器以适应空间布置的要求,一般从传热的角度考虑,细而长的换热器较有利。
卧式换热器换成立式的可以节约面积,而立式换热器换成卧式换热器则可以降低高度。所以,在选择换热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换热器常采用成组布置。水平的换热器可以重叠布置,串联的、非串联的、相同的或大小不同的换热器都可以重叠布置。重叠布置除节约面积外,还可以共用上下水管。为了便于抽取管束,上层换热器不能太高,一般管壳的顶部不能高于3.6m;此外,将进出口管改成弯管可降低安装高度。见图4—4。
3 容器(罐,槽)
容器按用途可以分为原料贮罐、中间贮罐和成品贮罐;按安装形式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容器布置时一般要注意以下事项。立式贮罐布置时,按罐外壁取齐,卧式贮罐按封头切线取齐。在室外布置易挥发液体贮罐时,应设置喷淋冷却设施;易燃、可燃液体贮罐周围应按规定设置防火堤坝;贮存腐蚀性物料罐区除设围堰外,其地坪应作防腐处理。液位计、进出料接管、仪表尽可能集中在贮罐的一侧,另一侧供通道与检修用。罐与罐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J16—87的有关规定,以便操作、安装与检修。贮罐的安装高度应根据按管需要和输送泵的净正吸人压头的要求决定。同时,多台大小不同的卧式贮罐,其底部宜布置在同一标高上。原料贮罐和成品贮罐一般集中布置在贮罐区,而中间贮罐要按流程顺序布置在有关设备附近或厂房附近。有关容器的支承与安装方式如图4—5所示。
4 反应器
反应器形式很多,可以根据结构形式按类似的设备布置。塔式反应器可按塔的方式布置;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与容器相类似;火焰加热的反应器则近似于工业炉;搅拌釜式反应器实质上是设有搅拌器和传热夹套的立式容器。
釜式反应器一般用挂耳支承在建(构)筑物上或操作台的梁上;对于体积大、质量大或振动大的设备,要用支脚直接支承在地面或楼板上。两台以上相同的反应器应尽可能排成一直线。反应器之间的距离,根据设备的大小、附属设备和管道具体情况而定。管道阀门应尽可能集中布置在反应器一侧,以便操作。
间歇操作的釜式反应器布置时要考虑便于加料和出料。液体物料通常是经高位槽计量后靠压差加入釜中;固体物料大多是用吊车从人孔或加料口加入釜内,因此,人孔或加料口离地面、楼面或操作平台面的高度以800n皿为宜。见图4—6。
因多数釜式反应器带有搅拌器,所以上部要设置安装及检修用的起吊设备,并考虑足够的高度,以便抽出搅拌器轴等。
连接操作釜式反应器有单台和多台串联式(图4—7),布置时除考虑前述要求外,由于进料、出料都是连接的,因此在多台串联时必须特别注意物料进、出口间的压差和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5 泵与压缩机
泵应尽量靠近供料设备以保证良好的吸人条件。它们常集中布置在室外、建筑物底层或泵房。小功率的泵(7kW以下)布置在楼面或框架上。室外布置的泵一般在路旁或管廊下排成一行或二行,电机端对齐排在中心通道两侧,吸人与排出端对着工艺罐。图4—8是泵在管廊内(泵房内)的排列方式。泵的排列次序由相关的设备与管道的布置所决定。管廊或建筑物的跨度A由泵的长度和它们奉身的要求所决定。A=6~7m时,可布置一排泵加3m宽的通道;A=10m左右时,可布置两排泵(泵短,A可以减小)。管廊的柱间距月可按泵的布置需要调整,泵出口管位置b要按泵标注。电机端要对齐,吸人端对着吸人罐使吸入管短而直,泵的中心线在管廊柱间均匀排列。主通道的宽度D由电缆槽的宽度所决定。基础E应一样,它们之间的距离F要均匀相等,双排布置时中心线要对齐。泵的周围要留有空间和通道以便安装阀门和管道,控制阀布置在靠近地面或柱子附近,并固定在柱子上。基础的高度G太低时修理不便。
当面积受限制或泵较小时,可成对布置使两泵共用一个基础,在一根支柱上装两个开关。
离心压缩机体积变小、排量大、结构简单,可利用多种动力(电动机、蒸汽透平、气体透平)带动,有利于装置的能量利用。离心压缩机的布置原理与离心泵相似,但较为庞大、复杂,特别是一些附属设备(润滑油与密封油槽、控制台、冷却器等)要占据很大的空间。为电动机或背压透平带动的离心压缩机的常用布置方案。
管道从顶部连接的压缩机可以安装在接近地面的基础上,在拆卸上盖时要同时拆去上部接管。管道从底部连接的压缩机拆卸上盖时比较方便,这种压缩机要装在抬高的框架上,支柱靠近机器,环绕机器设悬壁平台,当然压缩机的基础要与建筑物的基础分离。离心压缩机常布置在敞开式的框架结构(有顶)或压缩机室内,顶部要设吊车梁或行车以供检修时起吊零部件。
往复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但机器复杂很多,振动及噪声都很大。往复式压缩机结构复杂、拆装时间长,所以都布置在压缩机室内,并配有起重装置,其周围要留出足够大的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