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事件树分析从事故的起因(或诱发事件)开始,途经原因事件到结果事件为止,每一事件按“成功”和“失败”两种状态进行分析。成功和失败的交叉点称为歧点,用树枝的上分枝作为成功事件,把下分枝作为失败事件,按事件发展不断延续分析,直至最后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在水平方向横向展开的树形图。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按“成功”事件继续,按“失败”事件纠正,即达到既定目标的“成功”,消除事故隐患。同时,根据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在事件发展过程,有4个受到控制的步骤,只有这几个步骤连续失败时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事故的发生不是单因素问题,是一连串系统问题必然的结果。
2 由三氯化氮引起爆炸的事例
1966年8月8日,浙江某厂使用含有铵(20g/L)的废碱液配制6000m3盐水,由于氨味太大,加入盐酸中和,进入电解槽系统产生了NCl3,导致1#液化器发生爆炸。事故分析是1#液化器数月未排污,8月7日停止使用后残余约500kg液氯,随着液氯不断汽化,残余液氯中NCl3浓度增高而发生爆炸(这一案例还说明了氯气液化设备必须经排污处理后方可停用,避免残余液氯汽化后NCIL3浓缩,在检修过程引起爆炸)。
1994年3月18日,山东某厂液氯汽化器发生的爆炸,是在拆除汽化器底部排污管过程中发生的,排污管炸得粉碎,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原因是使用卤水含铵超标,造成系统三氯化氮积累。汽化器底部排污管积聚的残余液氯在拆除过程中常压汽化(沸点为-34℃),NCl3浓缩引起爆炸(这一案例也说明了氯气汽化设备必须经排污处理后方可检修,避免残余液氯汽化后NCl3浓缩,在检修过程中引起爆炸)。
3 三氯化氮的性质、产生及危险因素
3.1 三氯化氮性质及产生
三氯化氮在常温下是黄色的油状液体,沸点71℃ (液氯沸点为-34℃),相对密度1.65,自燃爆炸温度95℃。在电解槽阳极液pH为2—4的条件下,将产生NCl3,其反应如下:
NCL3是一种极易爆炸的物质。采用汽化氯工艺充装液氯时,当汽化器中液氯蒸发时,三氯化氮与氯的分离系数为6-10,即气相氯中NCl3含量为1,而液相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为6—10。所以NCL3大部分存留于未蒸发的液氯残液中。当汽化器内液氯总量随着汽化越来越少时,积留在其中的NCl3含量就越来越高,超过5%时即有爆炸的危险。在氯气液化生产中,气相中NCL3应小于5%,当NCl3高浓度时仅需很少能量就能发生爆炸。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为0.05%时,如果1t液氯汽化后剩余液量为10kg,此时,液相中三氯化氮含量高达5%,这些残余液体完全蒸发时气相中三氯化氮浓度也是5%,即有爆炸的危险。
3.2 三氯化氮爆炸危险因素
引起爆炸的操作有:启、闭阀门,敲击,撞击,液体冲击(泵抽),用水蒸气汽化,明火高温等。爆炸的范围可小至积聚在阀门底部小量NCl3,在操作阀门时爆炸。爆炸产生的能量与NCl3积聚的浓度或量有关,最小引起无损害爆鸣。
传统的液氯充装是由汽化器来完成的,由于液氯压力有限,只能采用(规定45℃热水)汽化液氯提高压力,然后充装液氯钢瓶。当汽化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NCl3爆炸温度可达2128℃,压力可达536MPa(在空气中爆炸温度约为1700℃)。所以,即使液氯中只有微量的三氯化氮,如不注意汽化温度(采用水蒸气或明火加热)和蒸发量,就会存在重大隐患。这种原因引起的爆炸事故在国内曾发生多起。采用劳伦斯泵直接将氯加压充装钢瓶,则完全消除了上述隐患。但是,用户在使用中,应禁止使用水蒸气或明火直接加热钢瓶汽化液氯,钢瓶中至少要剩余液氯5—10kg,钢瓶内禁止产生负压或物料倒灌(配置缓冲罐),液氯充装单位应定期清洗钢瓶和充装前检验钢瓶。
4 控制及预防措施
对三氯化氮的产生可以从原、辅料工艺流程的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控制。过程控制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下:
4.1 原、辅料的控制
4.1.1 原料盐的控制
避免运输、堆垛、仓储过程含铵物质污染原盐。
4.1.2 卤水的控制
控制地下盐矿注水的水质量,避免卤水含铵。
4.1.3 化盐水的控制
在采用河水化盐时,特别在农村使用化肥的季节,应严密监视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避免化盐水含铵。
4. 1.4 精制剂的控制
在精制盐水过程,应控制添加精制剂带人含铵物质。
4.2 工艺流程控制
4.2.1 控制精盐水指标
无机铵≤1mg/L,总铵≤4mg/L(离子膜电解盐水经过二次精制后,总铵检测一般为“0”)。
4.2.2 加次氯酸钠
在精制盐水中加次氯酸钠除铵,并用压缩空气吹除。
4.2.3 采用氯水冷却洗涤工艺
用板式(Ti)热交换器将氯水冷却,低温氯水直接洗涤电解槽出来的湿氯气(净化氯气)。
4.2.4 采用合理工艺
采用冷冻剂—冷冻盐水—氯气液化(间壁式)热交换工艺,避免制冷剂(氨)与氯气接触(通常采用氨作为冷媒,一般是将氨蒸发器和氯冷凝器分别与冷冻盐水热交换,一旦设备腐蚀泄漏,也不至于氯和氨直接接触,由此发生事故的几率是很小的)。
4.2.5 液氯分离的控制
氯气液化后,经分离器、排污槽将NCl:排出系统(碱吸收处理)。
4.3 操作规程控制
4.3.1 建立安全控制指标
无机铵≤lmg/L,每天分析1次;总铵(4mg/L,每周分析1次;特殊情况跟踪分析,作为安全指标,每天报安全部门备案。
4.3.2 控制排污物中NCl3含量
排污物中的NCl3含量不得超过60g/L,如发现排污物中的NCl3含量大于80s/I,应增加排污量(带液氯排污)和排污次数,并加强检测;如排污物中的NCl3含量大于100g/L时,应采取措施查找原因。
采用了以上过程控制措施,除非每一过程连续失控,否则是不会发生事故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氯化氮引起的爆炸,决不是偶然的。如果在原料、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方面对三氯化氮进行控制,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化学工业郎技术监督司.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协会.氯碱生产安全操作与事故.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2.GBll984—89《氯气安全规程》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