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黄药钴渣处理过程发生闪爆事故分析

2010-07-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摘要:基于生产工艺过程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发生闪爆现象及气体中毒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关键词:湿法炼锌;黄药钴渣;闪爆;气体中毒

  1、引言

  某厂湿法炼锌系统净化工序采用锌粉--黄药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产出黄药钴渣,为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经技改采用黄药渣酸洗--再生黄药工艺,达到回收金属锌、黄药和富积钴的目的。试生产期间,在设备检修完开车瞬间,反应罐内突然着火并发生闪爆,燃烧的气流冲出,气体被操作工吸入,引起头晕、恶心、头胀,四肢酸软发麻,医院诊断为不明气体中毒。为了尽快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对策,保证安全生产,组织了专题调查分析。

  2、生产工艺过程分析

  2.1黄药钴渣分析

  黄药钴渣化学成份(%):

  Zn25.84;Cu6.0;Cd1.57;Co1.46;水份40;游离黄酸根10-20;

  2.2生产辅助材料分析

  生产主要辅助材料:硫化钠(Na2S),工业品级,含量为≥60%,其余杂质为Na2CO3、FeS及少量的As、Sb等杂质。Na2S易溶于水,为强碱性物质、具强腐蚀性,长时间静置有H2S气体产生,H2S气体亦为毒性物质,对眼睛、呼吸道有剌激作用,高浓度时易引起昏迷、窒息。

  2.3生产工艺原理分析

  黄药钴渣酸洗--再生黄药工艺流程为:将黄药钴渣用稀硫酸酸洗回收锌,加入硫化钠进行浆化反应,温度50—60℃,时间1—1.5小时,回收再生黄药,置换出的金属铜、钴、锌等以金属硫化物沉淀形式存在,化学反应为:

  2Co(C2H5OS2)3+Na2S=Co2S3↓+6Na(C2H5OCS2)

  Zn(C2H5OS2)2+Na2S=ZnS↓+2Na(C2H5OCS2)

  Cu2(C2H5OS2)+Na2S=CuS↓+2Na(C2H5OCS2)

  反应中无任何气体产生,过程为偏碱性反应,产出液体黄药。

  2.4过程其它反应分析

  因黄药钴渣中含有游离黄酸根,并且在反应终止时产出黄药溶液,当黄药受热或遇酸时易发生下列分解反应:

  Na(C2H5OS2)+H2O35—45℃C2H5OH(液)+NaOH+CS2(液)

  2Na(C2H5OS2)+H2SO4=2C2H5OS2+NaSO4+CS2(液)

  CS2纯品为无色带有苦香醚味的液体,工业品为微黄色,易挥发,有烂萝卜性气味,密度1.2632g/cm3(20℃),冰点为-111.6℃,沸点46.3℃,不溶于水,溶于硫化碱,药性碱,能与有机溶剂以任何比例混溶,极易挥发并燃烧,与空气混和成爆炸性混和气体,爆炸极限为0.8—52.2%(25—1670g/m3),遇明火、火花或摩擦所产生静电时发生闪爆,并产生剌激性有毒气体,反应为:

  CS2+3O2燃烧CO2↑+2SO2↑

  二硫化碳是极度易燃,具刺激性,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侵入途径以呼吸道吸入为主,经皮肤易能少量吸收,对人体危害表现为眩晕,头痛、恶心,步态蹒跚等,急性中度中毒伴有感觉异常,四肢发麻,产生戴手套样的感觉障碍

  3、事故原因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化学反应机理分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生产过程中途停车检修时间长,罐体密封严,通风不畅,造成罐内温度升高,引起部分黄药溶液发生热分解产生C2S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和气体,当启动搅拌时产生静电或火花引发着火和闪爆现象,含有CS2、SO2、CO2、H2S的部分混和气体被操作工吸入口腔,造成急性气体中毒事故。

  4、生产中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4.1调整工艺技术条件:将反应温度由50—60℃降低为40--50℃并延长反应时间,既保证了反应效果,又防止黄药溶液的热分解,减少CS2气体的产生。

  4.2对罐体周围加强通风,降低二硫化碳的聚集浓度,尤其在阴雨天气,应特别注意。

  4.3加强个人防护,重新确定劳保配戴方案,配发防静电工作服及帽子,戴加厚乳胶手套,加厚口罩或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雨靴或防护靴,维修、电工检修时也应按此标准穿戴齐全。

  4.4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4.5岗位就业前检查,有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疾患的人禁止上岗。

  5、结语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生产运行安全平稳,现已安全运行近3年,有效的解决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徐采栋、林蓉、汪大成.锌冶金物理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株洲冶炼厂冶金读本编写小组.锌的湿法冶炼.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

  3.何凤生.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信息室,2005.

  4.危险化学品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