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道路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预防

2009-04-1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要想实现电力企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从细节抓起,首先要了解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特点和电力生产的特点,从而抓住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放松,从寻找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和提高公司驾驶人员安全自控能力、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维护汽车安全性、提高预防事故的科学管理水平出发,把工作做到位。

    1.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特点

    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景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件等)。在四要素中,驾驶员是系统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及操作者,它是系统的核心,路和车的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四要素协调运动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车辆满足安全行驶要求,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机动车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车祸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机动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有: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安装安全玻璃,设置安全门、配备灭火器等。

    为督促车主保持良好的车况、确保行车安全、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应按有关规定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检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7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该标准规定了机动车的整车及主要总成、安全防护装置等有关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检验方法,还规定了机动车的环保要求。

    2.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包括人、车、路、环境四大类。

    人员因素:人员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等。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通过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接受信息,产生感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然后经过大脑一系列综合反映产生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驾驶员就是凭借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等)。可见,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及反应特性对保障交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大约90%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有关。

    行人的遵章意识、交通行为会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明显影响。一些交通事故就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的。加强行人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将会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产生重要作用。

    乘客的行为也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产生影响。乘客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一旦事故发生能够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有助于减少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

    车辆因素:车辆具有良好的行驶安全性,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道路因素:路面,为满足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路面应具有以下性能:强度和刚度、稳定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耐久性。路面状况尤其是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见表1所示。

 表1  不同路面状况同交通事故率的关系

路面状况

 

湿 

路面不湿而滑

路面积雪结冰

 

 粗糙化前/%

 粗糙化后/%

   2l

   18

   44

   5

   15

   4

   2

   0

   82

   27

  视距,视距是指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司机应能看到行车路线上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发现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采取停车、避让、错车或超车等措施,在完成这些操作过程中所必需的最短时间里汽车的行驶路程。在道路平面和纵面设计中应保证足够的行车视距,以确保行车安全。

    线形,道路几何线形要素的构成是否合理,线形组合是否协调,对交通安全有很大影响。

    平曲线。平曲线与交通事故关系很大,曲率越大事故率越高,尤其是曲率大于10以上时,事故率急剧增加。

    竖曲线。道路竖曲线半径过小时,易造成驾驶员视野变小,视距变短,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观察和判断,易产生事故。

    坡度。据前苏联调查资料,平原、丘陵与山地3类道路交通事故率分别为7%,18%和25%,主要原因是下坡来不及制动或制动失灵造成。

    线形组合。交通安全的可靠性不仅与平面线形、纵坡有关,而且与线形组合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即使线形标准都符合规范,但组合不好仍然会导致事故增加。

    交叉口特性:当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不同的道路相交时便产生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两类。立体交叉口上不同交通流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彼此之间不发生冲突,而平面交叉口由于存在不同车流的冲突,从而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为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事故发生,在车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应尽量设置立体交叉。

    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和道路交通安全有很大关系,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炫设施等。安全设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对驾驶员和其他出行者进行引导和约束,使驾驶员对车辆的操纵安全而规范,使其他出行者与机动车流保持合理的隔离,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够在车辆出现操控异常后,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缓冲和防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气象、管理等的总称,其中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道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气象因素制约。交通运输属于对气象具高度敏感的行业。伴随道路运输的繁忙而来的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与恶劣天气有关。不利的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道路防灾、减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良好的防灾减灾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教训总结和成功经验推广的基础上的。道路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高依赖于针对我国道路交通特点的气象灾害和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方面规律的研究,作为电力企业管理者应予特别关注。

    对上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特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作为电力企业从事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就要从严、从难、从整个道路交通安全的系统出发,把寻找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和提高驾驶员安全自控能力、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维护汽车安全性、提高预防事故的科学管理水平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从而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达到企业安全和谐的目标。

    3.寻找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 

    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其内部系统人、车和路的不协调所造成的,每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各主要诱因也都是相互联系的。道路交通事故从微观看是随机的,但从造成事故的因素分析,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从客观上看,集中到某一地区、某一单位,事故的发生是有明显规律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事故多发地段、事故多发时间、事故多发车型和事故多发驾驶员等的原因。

    3.1寻找道路交通事故规律的基本方法规律是可以发现和利用的,交通事故的规律也是如此。做好了寻找交通事故规律这项工作,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抓住了预防事故的关键,预防事故的工作才会积极主动,才可能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3.1.1建立完善的交通事故档案。寻找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离不开对交通事故档案的分析。因此,占有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是分析事故原因、寻找交通事故规律的基础工作。如记载每起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道路交通情况、肇事双方的车况、驾驶员的驾驶经历、违章情况,甚至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变化情况,以及事故瞬时的处置情况等。

    3.1.2对统计资料的分组、利用。其目的是按照不同的要求,把造成交通事故的本质特征正确反映出来,保持组内的内质性和组间的差别性,以便进一步运用统计方法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

    3.1.3交通事故规律的确定。交通事故规律的确定,可以运用排列图来寻找影响交通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也可应用其他方法。如事故多发地段的确定,可根据管辖路段事故的发生情况,逐段累计,确定各段事故比重的大小,找出事故大比重路段的峰值点,即为事故多发地段。

    3.2利用道路交通事故规律寻找交通事故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它来指导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防范交通事故。利用交通事故规律,一方面要紧密配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地采纳利用。如本地区、本单位;驾驶员违章情况严重,诱发的交通事故多,应做好教育工作,使驾驶员充分认识违章与安全的关系,提高驾驶员遵守法规的自觉性,对违章的驾驶员实行各种处罚,保证教育的效果,以扭转大量违章肇事的局面。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变化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

    总之,在利用交通事故规律预防交通事故时,应考虑到交通事故规律自身的发展、变化,预防事故的工作也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做好预防事故工作。

    3.3道路交通事故规律的分析

    3.3.1自控能力差的驾驶员事故率高。

    3.3.2驾龄3~4年的驾驶员事故率高。

    3.3.3路宽车少事故率高。

    3.3.45~10月份事故率高。

    3.3.5小雨、小雪、小雾事故率高。

    3.3.6超车、会车、回程车事故率高。

    3.3.7私自出车、单车事故率高。

    4.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电力运输单位加强行车安全管理、预防车辆交通事故的重要保证。

    4.1安全教育与安全行车训练制度建立安全教育制度,以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的思想意识,破“事故难免”论,筑起思想上的“安全墙”,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想安全、事事抓安全的风尚;增强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识,提高安全行车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从而落实预防汽车交通事故的各项措施。

    建立安全行车训练制度,以提高驾驶员安全驾驶的技能。要借助现代手段,进行模拟训练,加强训练难度,提高驾驶员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处理各种应急情况的能力。对执行复杂、困难条件下运输的驾驶员,可进行强化的适应性训练,如执行野外巡线的驾驶员,提高他们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变化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的排除能力。采用典型事故分析、安全行车经验介绍、业务理论与交通法规知识竞赛和开展增强加强适应性的文体活动等形式,增强驾驶员安全行车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快速反应能力。

    4.2安全责任与安全奖惩制度安全责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首先将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岗位工人分成相应的层级;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安全中应承担的职责做出规定。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包括党、政、工、团)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按照本单位职能部门的设置,分别对其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规定。把安全目标、预防事故的措施层层分解到具体人员身上,并规定应达到的预防事故的标准及一旦出了事故应负的责任。

    预防车辆事故是经常性、群众性的工作,因此,电力企业要有驾驶员参加的安全监督与安全检查责任制度,设立安全员、安全岗、安全指导组或安全联防组等,适时采用抽查或普查、自检或互检的方式,对车辆安全部位、驾驶员的驾驶作风与安全行车责任制,以及遵守交通法规和行车规定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修订预防车辆事故的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4.3车辆安全使用制度要严格派遣用车手续与严格按车辆技术性能使用的制度,同时处理好保证使用与行车安全第一的关系,从制度上严格控制车辆动用,不准“病车”上路,不准私自开车,不准无证驾驶,不准酒后开车,不准任何不宜驾驶车辆的人开车,不准任意改变路线开车,不准违章开车,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行车。

    4.4交通事故的预测制度——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点分析交通事故的预防要重在预测,即《省电力公司道路交通安全违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规定的要求,根据道路交通情况的特点、驾驶员与车辆的安全性,以及运输保障任务与天气变化特点,建立年、季、月的交通事故预测制度,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在预测交通事故中,一要注意根据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心理反映,做好思想工作,科学安排出车;二要运用因果关系去预测车辆事故,如驾驶任务、环境与驾驶车型等因素的变化,会使驾驶员心理和技术因素发生变化,出现适应前的逆向波动而易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三要对构成安全行车诸要素进行量化预测,这是对车辆事故进行科学预防的关键。驾驶员是构成安全行车的关键,必须对驾驶员的安全性作出量的评估,以便合理使用。车辆是构成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只有车辆技术状况始终保持在“安全界”内,安全行车才有保障。因此,要对车辆进行“安全界”评估,即做到安全性评价的要求,以便合理使用车辆。道路是构成安全行车的基础,要对当地区域内的道路安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尤其熟悉事故多发地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成为安全行车的“活地图”。

    4.5安全考核与淘汰制度通过考核,要把技术熟练、思想作风好的驾驶员和技术不够熟练、思想作风比较差的驾驶员分辨清楚,以便做到合理使用,限期提高。对驾驶作风恶劣、蓄意违章行车、责任心很差、安全素质不良的驾驶员,经教育和训练无效的,及时调离、淘汰,是保证安全行车的重要措施。

    4.6.安全行车规定制定安全行车规定要简明扼要,且行之有效,尤其对单位领导掌握预防事故的主动权有积极意义,因此介绍如下:

    4.6.1“三先、四慢、五不准”。“三先”是指遇到对方来车处理情况时应先停、先让、先减速。“四慢”是指车速的控制应做到遇到情况慢、交叉路口慢、见到警告标志慢、过桥梁、铁路慢。“五不准”是指行车中不准强行超车、不准下坡放空档、不准开车谈笑吃东西、不准酒后开车、不准将车交给非驾驶员开。

    4.6.2“六要、六不要”。一要开安全车速,不要开快车;二要行车礼让,不要与他车抢道争高低;三要认真检查车辆安全状况,不要开故障车;四要头脑清醒,不要疲劳开车;五要集中精力,不要麻痹大意;六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忘乎所以。

    5.强化和提高驾驶员安全自控能力

    预防车辆事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强化和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自控能力。要使驾驶员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和“我能安全”。强化和提高驾驶员安全自控能力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5.1加强教育,提高驾驶员的思想素质。安全是驾驶员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是驾驶员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要加强对驾驶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全面提高驾驶员的思想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行车专题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自我修养和制约能力,做到安全自控。

    5.2引导驾驶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安全性。驾驶员要想实现安全自控,还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安全性,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在驾驶过程中扬长避短,不盲目攀比,正确地把握自己。要从生理条件、驾驶技能和生活环境三方面来引导驾驶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安全性。在生理条件方面,要使驾驶员认识到各人的年龄不一,身体素质、判断水平、反应能力都有差异,任何一个驾驶员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在最佳生理状态,同时,生理安全因素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既要引导驾驶员认识自己生理安全因素的薄弱环节,又要教育驾驶员知已知彼,了解各个驾驶员的生理安全因素是不一样的,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在驾驶技能方面,我们的驾驶人员要认识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认识各个驾驶员因技术熟练程度不同,驾驶操作的适应程度也不一样,有的驾驶员是“全天候”驾驶员,有的碰到复杂天气或复杂道路就容易出问题。要教育驾驶员懂得车辆型号、开车时间、行车距离、道路情况、天气变化都可能会使驾驶操作不适应,时时、事事想到自己驾驶技能的薄弱环节。在生活环境方面要引导驾驶员认识到生活环境与行车安全有密切的关系,从中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以便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家庭与社会诸方面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始终保持旺盛的、愉快和谐的精神状态。总之,我们的驾驶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安全性,就是要使我们明白自身还有不安全因素,明白每个驾驶员的安全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行车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驾驶员平时就应有针对性地自觉加强抑制情绪变化的训练,做到具有稳定自己情绪的能力。

    6.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

    通过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观念,增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避免可能危及交通安全的行为。因此,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我公司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的一个关键措施。

    6.1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6.1.1交通法律、法规教育。交通法规的内容包括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管理办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交通管理处罚程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内容,还有各省市制定的地方性交通法规等规定性文件,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密切关联的整体性法规。这些都应成为驾驶人员、公司管理人员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只进行一般交通规则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忽视其他内容的学习,致使少数驾驶员不知道用法制观念来自我约束,不知道交通肇事也是一种过失犯罪,在思想上放松了对预防事故应有的警觉。

    6.1.2安全行车知识教育。汽车运行中的事故,从孕育(隐患)、萌芽(苗头)到成熟(肇事),是循着一个客观规律产生的。汽车行驶中发生事故的技术原因,多为在处理交通情况时选择的车辆行驶位置不正确,选择的车与车之间的排列位置不正确,选择的车辆通过某一地段的时机不正确。了解事故产生的规律和安全行车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使大事故化小,小事故排除,在关键时刻起到化险为夷的作用。

    在安全行车知识教育中,我们驾驶人员要熟悉各种道路条件、气候条件、生理心理条件和时间条件下的安全驾驶方法,掌握超车、会车、让车和跟车的技术要求,了解常见险情的处置原则和应急技术措施。要学习前人或他人用鲜血或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要了解驾驶劳动保健的重要意义,从而自学地安排生活和工作,注意身体健康。

    6.1.3事故案例分析。通过事故案例分析,使驾驶员了解事故的特征和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预防事故的发生。

    6.2交通安全教育的方法为提高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教育的方法必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赏罚分明和开展安全竞赛,以促进我们的驾驶员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的方法有:宣传渗透法、形象教育法、跟踪观察法、强行灌输法、竞赛激励法、组织开展安全竞赛评比活动等。

    7.维护汽车安全性

    汽车的安全性是指汽车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不易发生事故的能力。汽车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以及汽车和运输货物的完好。因此,维护汽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预防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

    7.1汽车安全性的内容汽车安全性是汽车一系列结构性能的综合。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乘员安全的汽车结构性能主要包括稳定性、制动性、驾驶员座位的视野性、信号装置的效能、防火安全性等。

    7.2严格汽车的维护保养制度汽车的安全性会随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变差,甚至出现严重故障而丧失安全行驶的能力。因此,要求严格执行《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有关维护保养汽车的规定,提高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与三级保养的质量,切实控制每日例行保养汽车的质量。例行保养汽车是为了使车辆处于完整和完好的技术状态。因此,要督促驾驶员在每日出车前、行车中细心检查与消除运行故障,在收车后清洗汽车外表,加添燃油,检查与消除所发现的故障,保证汽车随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8.提高预防事故的科学管理水平

    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中,电力企业运输单位还应广泛收集、科学统计行车安全的有关资料,以便找出事故规律,采取预防对策,把预防事故的工作由经验管理提高到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治理交通事故的效能。因此要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调查和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

    事故统计分类分析法最便于发现事故的主要倾向和主要原因,从而确定车辆事故规律。常用的事故统计分类方法有:

    8.1肇事驾驶员分类分析。按照肇事驾驶员的性别、年龄、驾驶经历等分别进行事故统计,以便制定驾驶员安全管理措施。

    8.2事故车辆分类分析。按照事故车辆的种类、用途与车辆技术状况等分别进行事故统计,以便发现车辆因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加强对车辆的安全管理和对车辆维修质量的监督。

    8.3道路环境分类分析。按照道路条件、地段、道路沿线交通环境、交通量等分别进行事故统计,以便了解各路段上的事故情况,发现事故多发地段,采取相应的预防事故的措施。

    8.4事故发生时间分类分析。按照年、月、周、昼夜等不同的时间带分别统计,以便找出某一时间带内事故分布规律,确定事故多发时间,利于分析事故的原因和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

    8.5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按照驾驶员原因、车辆原因、道路原因、行人或其他原因分别统计。在驾驶员原因中还可按安全思想、行车情况、任务性质、遵章守纪、职业道德、酒后驾驶、无照驾驶、判断失误、驾驶适应性等项详细区分具体因素。按照各项具体因素统计出的交通事故,最能了解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和单位的车辆安全工作水平,寻找出车辆事故规律,提高车辆安全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8.6事故现象分类分析。按照事故的类型分别统计可以掌握交通事故的总体动态。统计中可分为车对车、车对自行车、车对行人、单方车辆等类型。在车对车事故中又可区分正面撞车、侧面相撞和追尾相撞等,在单车事故中又可区分翻车、撞固定物体和冲击车道等。

    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纷繁的系统问题,即使是基层车辆单位也必须从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诸方面入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实施综合治理,才能充分发挥预防事故的整体效能,安全高效地保障电力企业各项任务完成。只有按照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律去实践、去落实,才能将工作做到位,这一点是无容置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