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先防范和应变对策,难免陷入紧迫局面。一旦陷入紧迫局面,其损失也往往难以避免。这要求驾驶员必须下功夫掌握一系列“预控”技艺,把握自己安全行车命运。
驾驶员的“预控”技能和它的效率与可靠性,取决于其驾车隐患意识,即是否熟悉各种危险征兆。车辆行驶中某一部件出现故障,某一“突发事件”,一般说都有一些反映事物必然联系的预先征兆,尽管这些征兆有时并不明显,甚至稍纵即逝,但只要有心,处处留意,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以及非直觉的某些特殊经验等手段,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采取“预控”防范措施,避免某些故障或“突发事件”带来不良后果。从现有经验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必须掌握六项预控技艺。
一是“控速为本”。驾驶员具备“控速”的智慧和本领。所谓“控速”,即驾车操作很少使用制动,达到比较轻松自如的境界。驾驶员选用的车速,既有利于本车机动操作的需要,又与当时当地道路清爽度和车流动态相协调。在调整与前车的安全视距和避碰处置上,只须“收油门”或变档减速,便可有效地控制车辆运动的惯性,避免陷入频繁使用制动或紧急制动,甚至被迫进行紧急方向机动等。
“控速”还有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就是“安全车速”。所谓安全车速,是指根据自车条件和道路环境的实际情况,能在需要和预定距离内,使用制动或紧急制动,把车辆安全停住的速度。实际上,驾车的安全操作都存在一个适中的车速问题。如转弯,车速过快,车辆转弯半径和惯性离心力增大,易发生驶出路面等危险;车速过小,操作费力,也不利于取位、占位。但安全车速或适中车速,很难用具体数据表达、概括,因它随车动态(作业阶段)和道路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属于驾车操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领。而基本要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用心领会,反复琢磨,把握客观规律性的结果。车速的控制,也反映出对驾驶节奏的控制,快是有条件的快,该慢要有耐心地慢,快慢相宜,松紧有度。对此,驾驶员要善于根据自身情况、车况、路况,选择适中的车速。但“增速容易减速难”,驾驶员必须养成有预见性地及时采取减速措施的驾车本领,力戒爱开快车、爱利用余速、爱频繁使用制动等不良行车习惯。否则,难免重蹈前车“十肇九快”之覆辙!
二是遵循“操作程序”。任何一种操作,都有其相应的“工序”,应落实相应的安全操作条件,贯彻“双保险”原则。比如转暗弯时的工序,“减速、呜号、靠右行”。这三条看似简单,但少了一条,就少了一个“保险”。
三是显示、通报“自车动态”。如变线、超车、转弯、避碰等,提前显示、“通报”自车动态和避碰意图,以便为前后、左右相邻车辆(行人)提供一个适应、回旋余地。这个余地,对彼此多方都不可缺少。它不仅给别人提供了方便,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
四是控制“提前量”。应确保车辆的运动处于受控状态。车辆从一种运动状态转入另一种运动状态,需要克服或改变原有的运动惯性与轨迹。这个改变需要有一个相应的过程,这要求驾驶员的操作也需要有相应的“提前量”(回程量)。其操作动量必须“由小到大”,切忌盲目自信“一锤定音”。突然、剧烈改变车辆的运动状态,极易导致车辆失控。
五是“检验在先”。诸如,由中速变高速、直行转入急弯、上坡转下坡、驶经坑凹不平路段转入平坦路段等,应先留意一下车辆运转状态,方向和制动装置是否有异常。如下坡前,先试一试制动,这对确保行车安全很有必要。
六是“主动避让”。道路交通参与者,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各有各的“一本经”。对此,要善识大体,善解人意,善忍宽容,善顾大局。但有的驾驶员容不得别人的“无礼”与过失,甚至“以牙还牙”而“还”出了人命。其实,碰撞事故,是交通事故的一种主要类型。开车之道,在于“守本份”,稳中求快。特别是对“惹不起”的车辆,诸如霸王车、英雄车、违章车、疲劳车以及各种大货车等,更应“避让三分”。主动避让,是确保安全行车的一道“护身符”。
上一篇: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与应用及质量控制
下一篇:道路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