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矿井水害的防治对策

2009-04-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引言:上京矿区现有四对生产矿井,开采有上京井田、永丰井田、后洋井田、龙头坑井田、小华井田等,井田总面积为26,87平方公里。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小窑的无序开采,井田部分地表覆盖层、大矿的保安煤柱受到破坏,并在井田中留下了采空区、独头下山及地表裂隙带,加上管理混乱、技术水平不高,技术资料不健全,给大矿的正常安全生产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下面以上京矿区为例,通过对矿井的水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矿井水害防治对策。

    1、矿区井田的水窖因素分析

    1.1 矿井充水因素

    1.1.1 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本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也是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根据生产技术部门现场实测,在矿坑涌水量与降水量关系中,涌水量曲线与降水量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雨季和旱季出现的“峰”与“谷”界线清楚。

    1.1.2 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细砂岩裂隙承压水:童子岩组地层是井巷工程揭露的主要地层,其细砂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层大多数是煤层的顶底板,当井巷工程揭露细砂岩含水层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就会进八巷道,成为矿坑充水的直接因素。

    1.1.3 断层对矿坑充水的影响:矿井导水和局部导水断层的导水性弱一极弱,断层破碎带中的水会补给童子岩组细砂岩含水层,成为矿坑充水因素。局部断层破碎带中仍储存了一部分地下水,当井巷工程揭露时会突入巷道,但突水时间短,水量少,除永丰东井田F2导水断层外。井巷工程未发现导水性较强的充水断层,对矿坑充水影响不大。

    1.2 矿区井田水患情况:随着矿区井田地表小煤开采后采空区的增多及垮塌,矿区井田与地表小煤连通多,有些采空区通地表,暴雨或连续降雨后,经渗水通道流入井下,井下涌水量明显增大。如仙亭矿第一水平(+500m)正常涌水量最大为461.7m3/H,最小为128.64m3/H,平均为294.79m3/H,但连续暴雨涌水量最大为正常涌水量的2倍以上。同时,由于地表水的渗入,导致井田内部分采空区及独头下山积水,形成水患。

    2、矿井水害防治对策

    2.1 技术基础工作

    2.1.1 合理进行开拓与开采。矿井应慎重选择井巷位置,力求避免穿过强含水层和大型断裂破碎带,距离高压含水层要有足够的安全煤柱,井底车场要设置水仓及排水设备,满足矿井最大涌水量的排水要求。

    2.1.2 矿井日常的水文地质基础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和图纸,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保障。①建立各类水文地质台账与资料:矿井涌水量水文观测成果台账;气象资料台账;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矿井突水点卡或台帐;封闭不良的钻孔台帐;井下水文地质钻孔台帐;其它如地表小煤巡查记录表;矿井防治水工作文件、方案、总结、预案措施等。②应,建立和备有水文地质图纸:矿井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柱状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防治水系统图等。二是要重视水文地质的日常业务,为防治水工作提供参数与依据:①气象资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内容主要有降雨量与蒸发量;关注雨季气候变化情况,及时掌握雨季气象动态。②老窑与小煤开采的调查及资料收集。重点调查和掌握矿区范围内现在正在开采的小煤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图上准确标出小煤硐和老窑的位置、范围、开采情况、开采年限、积水情况、隔离煤柱留设、与大矿的空间关系等。③矿井涌水量观测工作。矿井要在主要采区、主要大巷和石门点分水平、分采区设站进行观测,并设立永久性观测站,一般每月观测1-3次,雨季期间观测次数要增加2-3次,并建立观测台帐。对新揭露的出水点和溃入性涌水点,要增加观测次数和观测时间。以掌握水量变化情况,并建立观测台帐。④各矿井下山水患、汛期的主要涌水点、防治水或“三防”设施必须在矿井充水性图上标出。

    2.1.3 按规定留设矿井水平隔水煤柱。确定水平隔水煤柱的尺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要求,依据不同情况,选用水文条件相似的经验数据,作为设计水平隔水煤柱尺寸,有效防止上水平水渗入下水平。

    2.1.4 认真做好地表小窑的调查。各矿井应根据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相结合、询问老同志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做好矿区范围内的小窑调查、测量及填图工作,通过地表小窑的调查。查找地表水渗入井下的通道。同时,及时采取措施,堵住泄水通道,防止地表水渗入井下。

    2.2 地表水害防治

    2.2.1 抓好地表防治水工程的日常检查及清理维护。矿井应按照矿界范围做好矿井辖区内的日常检查及清理维护工作,特别是在雨季前要检查地表排水沟及拦洪坝、排水涵硐等防洪设施,通过地面防治水设施,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它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2.2.2 充填地表裂隙带和泄水通道。地表小窑的无序开采破坏了部分地表覆盖层及保安煤柱,形成井田地表的缝隙带,极易成为雨水或地表水渗入井下的通道。因此。要加强地表裂隙带的治理。其主要方法:①填塞塌陷裂缝。可沿缝挖沟,深度为0.4~0.8m,裂缝边缘两侧各宽0.3~0.5m,缝内填入石块或片石,上部用3:7的灰土(灰砂比为3:7)填塞夯实。②填堵塌陷坑。回填塌陷坑一般应在导水塌陷坑底部,先用废钢管、废钢轨或废钢丝绳作骨架,将足够的树木、草束等投入坑内,再连续投入砂包及片石,z再用大量石块进行填堵,最后在石块上部用水泥浆砌片石、再用3:7的灰土(灰砂比为3:7)夯实,堵住水流的通道,减少地表塌陷区渗水。如上京矿区的小华煤矿通过采用填塞地表裂缝带,极大地减少了地表水渗入井下。

    2.2.3 修筑地表防排水设施。为了减少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对矿井充水层的补给,可在地表漏水地段采用C20砼水泥砌筑不透水的引水沟。当矿区地表水渗漏范围很大,利用上述堵水方法难以奏效时,则可考虑将水流改道,用人工挖掘新水沟,将地表水引到正常排水系统。

    2.3 井下水害防治

    2.3.1 加强井下防排水设施的日常检查及清理维护。矿井每年雨季前应对并下所有的防排水设施进行一次大检查,对井下所有的排水沟、水仓进行清理,保证水沟畅通,水仓达到应有的容量。同时,雨季期间每周组织一次巡查,并且采取措施认真进行堵截疏等措施,尽可能将上部的矿坑水从主平硐排出,无法从主平硐排出应尽量通过水平隔水煤柱,把矿坑水引入井底水仓经中央泵排出地面,使它不渗入下水平。

    2.3.2 做好采掘工作面的探放水。在矿区井田范围内,可能有充水的小窑老空、独头下山,当矿井进行老区复采,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水体时,可能造成井下突水事故。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在积水区外推60米定为探水线,并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井下探放水原则。

    2.3.2.1 探放水主要技术参数。①超前距:当巷道掘进到探水线时,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一次就能探到老空积水,一般要坚持探水和掘进相结合,探后再掘,掘后再探,循环进行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探水钻孔的终孔位置应始终保持超前巷道一段距离。超前距的数量应根据煤(岩)性质、煤层厚度、水压等参数经计算获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a——超前距(米);

    L——巷道的跨度(宽或高取其大者)(米);

    P——水头压力(公斤/厘米2);

    KP——煤柱的抗张强度(公斤/厘米2)。

    根据煤层厚度、煤层硬度及煤层顶底板情况以及现场的实践经验,一般中厚煤层超前距不少于20m,而薄煤层可以适当缩短,最低不小于8m。②帮距:巷道迎头的探水钻孔。向前方成放射状布置,一般不少于3个,中心眼到外斜眼的距离一般为20m。③钻孔密度:钻孔密度视老巷尺寸而定,一般不超过3m。

    2.4 制度保证措施

    2.4.1 健全矿井防治水工作责任制。矿长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矿总工程师是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同时,明确矿井相关管理人员日常的防治水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并把工作的成效作为相关人员的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质量。

    2.4.2 加强矿井排水系统的日常检查维护。矿井每月应认真组织一次对全矿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供电、设备及管路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每年应进行一次矿区联合排水试验,确保排水供电系统完好;认真做好地面及井下的防洪材料库的防洪抢险物资储备。

    2.4.3 建立矿井联合防治水工作制度。相邻的矿井应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发现险情及时通报,共享矿井防治水技术资料,共同防治矿井水害。

    3、结束语

    矿井水窖防治工作是一个多专业、多部门、多单位相互配合的工作,在扎实抓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外,还要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找出适合矿井水害防治的具体对策,并付诸实施,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