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露天采石场滑坡坍塌事故产生的原因
(1)露天开采破坏了边坡麻石岩体内的原始应力平衡,在次生应力作用下,发生滑坡和坍塌。
①坍塌:由于边坡过高、过陡、边坡角的麻石岩体受压破坏或因人工开采破坏,甚至形成伞栖,上部麻石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被打破,在次生应力的作用下,使其报部折断或压碎而突然脱离基岩而造成坍塌。边坡的底脚破坏的范围越大,坍塌的面积也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②滑坡:边坡上的麻石岩体沿着某一滑动面向下滑移。该滑动面经常是由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弱面,以及极不稳定的软岩夹层和遇水膨胀的软岩面,可能会沿弱面产生大面积滑坡。当结构面的倾向、走向与边坡一致,倾角小于边坡的倾角,欲滑体两侧有自由面或其他结构面,下部又被采空时,就会发生岩层面滑落。
(2)乱挖乱采。部分小型露天矿山开采,违反设计规范,不按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越界开采,底部掏空乱采,破坏了边坡的应力平衡,导致发生滑坡垮塌事故。
(二)小型露天采石场滑坡坍塌事故滑坡与坍塌事故的处理
(1)首先撤出事故范围和受影响范围的作业人员,并设立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
(2)积极组织人员捡救被滑落、坍塌埋压的遇险人员。抢救人员要本着先易后难、先重后轻的原则。
(3)认真分析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对已制定的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正。
(4)在抢险救灾前,首先检查采场顶部是否存在再次滑落的危险,如有应及时进行处理。
(5)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应派有经验的人员观察顶部安全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抢险工作进行处理。
(6)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矿岩继续向下滑落。
(7)为了尽快救出遇险人员,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装备抢险工作人员的人数。
(8)抢险救灾工作,必须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协调配合条不紊,加快抢救速度。
(三)小型露天采石场滑坡坍塌事故滑坡事故案例分析
江西省某露天采石场、其岩石属砾凝石灰石,破裂结构面较多。该采石场采用全段高开采,其高度为35m,由于坡面约3m处有一根6600v的高压电线杆,上面被迫停止开采,但坡面下部仍开采,致使边坡逐渐变陡,出现前倾。200 7年5月31日16时15分,有25名工人在坡底部作业,此时、边坡约有1500 m3的岩石突然滑落,造成15人死亡、3入重伤的重大亡事故。
事故发生后,相关单位成立了事故调查组,经调查分析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该矿违反开采设计规范,违章作业,没有制订边坡安全防护措施。
(四)小型露天采石场滑坡坍塌事故预防滑坡与坍塌事故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根据地质构造,合理确定边坡形式和角度。
在露天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可以逐步了解本单位矿山岩石的地质构造资料,确定合理的边坡形式,控制边坡角度,避开或减少结构面(即弱面)对边坡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岩石层理面与边坡角对边坡有如下影响规律:
①岩石层理面(弱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与边坡的坡面相同如所示,此时的边坡处于临界状态,可能塌落,可能稳定。如在开采中上下来挖不一致而较多地掏采了边坡的中下部时,极易发生边坡滑坡与坍塌。
②岩石层理面(弱面)的走向、倾向与边坡一致,但边坡角小于弱面倾角,这时的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舶不易发生塌方。
③岩石弱面倾角小于边坡角,而且弱面的下方与边坡面相交,则相交以下部分的麻石岩体易发生滑落。
④岩石弱面的倾向与边坡相反,这时边坡一般也是稳定的。
实际上,岩石的弱面并不一定都是一致的,边坡的被面角只能考虑岩石层理面的影响。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应经常观察边坡的情况,尤其是在爆破和下雨后,发现有滑坡与坍塌的危险,应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
(2)合理选择开采技术参数。
①选择合理的开采高度。严格按照《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规程》的规定设置台阶高度和台阶坡面角,确定合理的边坡形成。一般情况下,不分台阶的边坡高度超过20 m时,观察和控制边坡的稳定较为困难,因此,规程规定,高度超过20 m的采矿场必须实行分层开采。
②选择合理的开采程序和推进方向,是指在开采时,应遵循从上层到下层开采的原则,严禁“掏采”。
③贯彻“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方针,超前列离表土与风化层。
④在临近边坡处采用控制爆破方法,如微差爆破、预裂爆破、缓冲爆破等,以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
(3)其他预防措施如下:
①在开采境界范围内,预先疏干地下水并在露天坑四周修建排水沟。
②对边坡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边坡移动和滑落隐患,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③对节理、裂隙等易引起滑坡与坍塌的边坡地形,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二)组织措施
(1)作业前,必须对工作面进行认真检查全的因素。清除危石和其他不安
(2)加强观察边坡,发现边坡上有裂隙可能坍塌或有大块浮石在上部时,必须及时上报,并及时处理。
(3)现场作业人员发现边坡有坍塌征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到安全地点。
(4)对潜在危险的边坡,应建立观测预报制度,设立专门的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
上一篇:麻石采石场爆破事故及其预防
下一篇:麻石采石场触电事故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