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2007-07-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我们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们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的事故很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灾难,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不安全行为,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 不安全行为分析
  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不安全行为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易于肇发事故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扩大事故损失的行为。
  人的行为与他的行为所在的环境是相生的,同样的行为在一种环境中是安全行为,而在另一种环境中是不安全行为,因此说,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的生产作业都是由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而作为系统三大元素中的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的合理匹配,使机械设备、工作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使人员操作简便、准确、安全,工作效率才会高。
  任何削弱或者破坏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匹配的行为就是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从其产生的根源可以分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不安全行为。
  2、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分析
  有意识不安全行为又称为有意不安全行为,它是因为行为动机而产生的,而构成人的行为动机有两个主要因素:(1)行为者对行为后果价值追求的强度。行为后果价值使指它的效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效用价值促使行为者违章是受行为者本身的技术水平高低及他所使用的设备工具能否满足其要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的,这两项构成了人的行为主观冒险系数,可能使他进行违章。而安全文化场强度的强弱和对不安全行为的法制效度,这两个因素构成了对不安全行为的约束系数。
  行为主观冒险系数与安全行为的约束系数的比较才能决定其是否进行违章冒险。这种行为者有违章动机的违章,我们称之为作业者违章。
  3、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分析
  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又称为无意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者没有违章动机,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强迫使他产生了不安全行为,外表看是违章,实质上不是违章,这种违章称为作业者失误。它又分为随机失误和系统性失误两种。
  随机失误有三种情况:(1)作业者生理情况发生了变化,如突发疾病等;(2)作业者心理上发生了陡然性的障碍,如出现思维分裂现象;(3)违章指挥,瞎指挥。
  系统性失误是指人、机、环境有缺陷,造成作业者违章,或者是作业者不具备从事该项作业的安全行为能力,不知道该项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只是凭借自己的想象蛮干,就是说作业者本身具有必然失误的条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用人不当。

  二、 引发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次或多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于是,一些职工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自己的运气好,不会出事故,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违章,这是一种侥幸心理,这种习惯性违章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交织在一起,势必会引起伤害事故,因此,针对职工中的这种侥幸心理,应该认真对待,教育他们自觉实行安全生产。
  2、省能心理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工作效果。这是人们形成的一种习惯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怕麻烦、怕费力、图省事。这样一来,操作者可能会省略某些必要的操作程序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而引发事故,因此,在日常安全管理中,要教育职工,防止因为这种心理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3、逆反心理在一些情况下,某些人在好奇心、好胜心、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违章的事情,从而引发不安全行为。
  4、凑兴心理凑兴心理是人在生活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多发生在精力充沛而又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身上,他们从凑兴中得到心理满足,这样一来,往往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三、 不安全行为的治理
  人身上和安全相关的因素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其中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是稳定的因素,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不稳定的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基本上放弃了对它们的治理,只是要求生产安全的管理者来控制,多注意作业者情绪变化,及时消除由于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而引发的不安全行为。
  重点的治理方案是从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上提出的。主要采取程序化的方法,约束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准备、作业过程和收工过程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以期达到建立安全文化场的目的。如我公司现在贯彻实施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的具体的程序化要求,就是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以期在整个公司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因此,要求我们管理者认真做好对职工的教育,要求每个职工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去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避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行为,从根本上消除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