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是评价人的可靠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人的可靠性是指使系统可靠或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人的正确活动的概率。人的可靠性分析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使系统中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人为失误的严重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如损害系统的功能、降低安全性、增加费用等。在大型人一机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分析常作为系统概率危险评价的一部分。
人的可靠性分析的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人为失误隐患的辨识。辨识的基本工具是作业分析,这是一个反复分析的过程。通过观察、调查、谈话、失误记录等方式分析确定某一人一机系统中人的行为特性。在系统元素相互作用过程上,人为失误隐患包括不能执行系统要求的动作,不正确的操作行为(包括时间选择错误),或者进行损害系统功能的操作。对系统进行的不正确输入可能与一个或多个操作形成因素(PSFS)有关,如设备和工艺的操作不合理、培训不当、通讯联络不正确等。不正确的操作形成因素包括可导致错误的感觉、理解、判断、决策以及(或)控制失误。上述几种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系统产生不正确的输入。定性分析是人机学专家在设计或改进人一机系统时为减少人为失误的影响使用的基本方法。如上所述,定性分析也是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中定量分析的基础。
人的可靠性分析的定量分析包括,评价与时间有关或无关的影响系统功能的人为失误概率(HEPS),评价不同类型失误对系统功能的影响。这类评价是通过使用人的行为统计数据、人的行为模型以及与人的可靠性分析有关的其他分析方法来完成。对于复杂系统,人的可靠性分析工作最好由一个专家组来完成。专家组中包括有可靠性分析经验的人一机学专家、系统分析专家、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对分析对象非常熟悉的有关人员,让他们参与人的可靠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2.行为抽样技术
定量研究人的安全行为的状况和水平,通常采用行为抽样技术。这是一种高效、省时、经济,又具有一定的定量精确及合理性的行为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能定量地研究出工人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状况和水平,即确切地测定出职工的失误率。行为抽样技术是通过对员工作业过程的抽样调查,了解操作者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或差错状况,其目的是有效控制人的失误率。进行行为抽样要依据随机性、正态分布的概率统计学理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1)安全行为抽样理论行为抽样技术是一种通过局部作业点或对有限量(时间或空间)的职工行为的抽样调查,从而判定全局或全体的安全行为水平,客观上讲是具有误差的调查方法,但其误差要符合研究的要求。为此,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规律。这就是概率理论、正态分布和随机原理。概率理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随机现象具有的特点对单次或个别试验是不确定的,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人的一般行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或不安全行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为了使调查的数据是可靠的、准确的,在设计抽样的样本时,以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其置信度和精确度都以正态分布的参数为基础。行为抽样要求随机地确定观测或调查的时间,随机地确定测定对象,而不能专门地安排和有意识的设计研究或调查的对象、时间和地点,随机确定的样本数据才具有客观合理性。
(2)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行为的抽样技术主要有如下步骤:将要调查或研究车间、工种或部门操作的不安全行为定义出来,并列出清单;根据已有的抽样结果或通过小量的试验观测,初步确定调查样本的不安全行为比例P值;确定抽样调查的总观测样本数N(有一数学公式),其样本数取决于不安全行为比例水平,调查分析的精度;根据调查对象的工作规律,确定抽样时间,即确定每小时的调查观测次数和观测的具体时间(八小时上班内);根据随机原则,确定观测的对象,即观测哪些职工或生产班组,一般可以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以及行业生产的特点,采用正规的随机抽样法,或按工种、业务或职工特性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通过进行所需次数的随机观测,将观测到的生产操作行为结果(安全和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记录;测算出不安全行为的百分比(失误率);每月第一周重复一次以上步骤的抽样调查;根据每次抽样调查获得的不安全行为比例数值,进行控制图管理;通过控制图的技术,分析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行为规律,并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状况、预防失误导致事故的对策、措施和办法。
3.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
《劳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凡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年满18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本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并经过有资格的培训单位进行培训考核取得劳动部门核发的操作证。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所有单位,须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档案。对违章操作的应视其情节给予相应的处分,并记入管理档案。离开特种作业岗位1年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需重新进行安全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可从事原作业。退休(职)的特种作业人员,由所在单位收缴其操作证,并报发证部门注销。对于某些设备来讲,由于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发生事故,将机毁人亡,不仅对操作者本人,而且对他人和周围设施会造成严重损伤或破坏。因此对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即特种设备应实行特殊管理。对特种设备必须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制度、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管理制度以及建立设备技术档案。特种设备不得长期超负荷带病运行,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持完好,并能正确使用。除对特种设备进行严格检测检验,实行安全认证外,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技能和安全技术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教育,增强其安全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做到精心使用、精心操作、精心维护。
4.安全行为“十大禁令”
第一条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考核不合格者,严禁独立顶岗操作。
第二条不按规定着装或班前饮酒者,严禁进入生产岗位和施工现场。
第三条不戴好安全帽者,严禁进入生产装置和检修、施工现场。
第四条未办理安全作业票及不系安全带者,严禁高处作业。
第五条未办理安全作业票,严禁进入塔、容器、罐、油舱、反应器、下水井、电缆沟等有毒、有害、缺氧场所作业。
第六条未办理维修工作票,严禁拆卸停用的与系统联通的管道、机泵等设备。
第七条未办理电气作业“三票”,严禁电气施工作业。
第八条未办理施工破土工作票,严禁破土施工。
第九条机动设备或受压容器的安全附件和防护装置不齐全、不好用的,严禁启动使用。
第十条机动设备的转动部件,在运转中严禁擦洗或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