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及机制研究

2008-02-1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建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对本模式的内部机制展开论述。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目标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对于安全法规、标准的实施及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制度的落实,其作用大都发挥到了极限,如不研究新的管理方式,许多安全活动将会走过场,对危险源的微观控制将难于落实[1]。由于安全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就是生产管理大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就是保证生产大系统功能的实现,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来进行,外国的安全管理理论和经验需要在我国的实践中逐步吸收,而不宜照搬[2]。

     因此,本文试图借鉴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建立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并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管理模式。

  2 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壳牌公司的HSE管理体系、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零”思维模式、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的QHSE管理体系、菲利浦斯公司的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系统等[3]。而国内则有:宝钢集团的“FPBTC”安全管理模式、葛洲坝电厂的“014”安全管理模式、辽河集团的“0342”安全管理模式等[4]。

     通过对上述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相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HSE管理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通用的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国内外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②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③公司的最高领导层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④全员管理——安全管理需要众多部门所有员工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落实;⑤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等。

  3 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96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论述了系统工程的工作阶段、逻辑程序步骤及所需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建立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涵盖了系统或生产全过程中的安全目标、事故全过程控制及所需的安全理论[5]。

  3.1 理论维

  系统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它涉及到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如:《劳动保护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制定了60多项安全规章制度及一些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系统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法规依据。同时需要对经济学、管理科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信息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它们共同构成了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3.2 目标维

     安全目标按系统可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子目标是对系统总目标进行分解,为保证不同子系统目标的实现,要明确系统的安全任务,针对安全任务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评,不断修正目标。

  3.3 控制维

     控制维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危险识别及控制的方法,对系统潜在的威胁进行事先的控制。例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HazardsAnalysis,简称PHA)是在系统开发设计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的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等做出宏观的概略性分析;而故障危险性分析(简称FHA)是在系统设计之后,对组成系统或子系统的功能元件或零部件进行故障可能性分析的方法。

 

3.4 系统安全管理三维结构的基石——安全文化建设以上三维结构需要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个平台就是安全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向卓越的方向迈进。

  4 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和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图,我们设计出安全管理模式如下(见图2)。

  该模型的内涵解释如下:

  ①左边三角形内涵:以文化为基石,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约束,以目标为衡量尺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②右边三角形内涵:总经理及安全总监处于三角形的顶部,既是对安全目标的承包者,又是安全管理的决策中心和第一负责人,同时也代表着安全管理的最高目标——安全生产无事故;现场操作人员位于底部,代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安全管理系统最直接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着眼点。中间各层承担安全管理工作的指挥和监督职能,负责安全信息的上传下达,是各分项安全目标和职责的承包者、责任者。

  ③左边箭头内涵为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具体是将总安全目标细分到各个子公司或部门,自上而下落实各项责任:总经理的决策指导协调责任;分管领导及安全处的组织实施和直接指挥责任;安全处的监督考核责任;子公司的安排、检查、落实责任;业务部门的业务保安职责;安全员的现场监护责任;班组长的现场指挥和现场安全第一责任;现场操作工人的个体防范和自主保安责任。同时,自上而下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的过程,也是一个压力传递的过程,保证每个层次有任务,人人头上有压力,促进安全工作自上而下齐抓共管。

  ④右边箭头内涵:自下而上实行安全保证和逐级倒挂钩考核。具体是:自下而上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以达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子公司、子公司保集团安全生产的无事故目标。发生工伤以上事故和重大生产事故时,根据有关文件和制度规定,追究操作人员、班组长的直接责任,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同时对事故责任单位进行集体处罚,并以此为基数,自下而上进行逐季倒挂钩考核和处罚。

    本模式是以“大安全”观念为指导思想,即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安全工作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事,是各个单位和每一位操作工人的事,需要多方协调、齐抓共管。

 

  5 安全管理模式的机制研究

   安全管理模式是个大系统,其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子模块: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及目标的分层结构子系统(目标管理);为实现目标的模式系统功能,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利害制约规范子系统;为实现目标的安全管理技术原则及设计,实施程序,即技术保障子系统;为使安全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具有的弹性机制子系统;为保证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力度及实施效果的安全文化建设子系统。

    以上五大模块又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见图3)。

  5.1 安全目标管理子系统

  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目标管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

  具体地,由领导根据上级要求和本组织具体情况,在充分听取广大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组织的安全工作总目标,然后层层展开、层层落实,下属部门以至每个成员根据安全总目标,分别制定部门及个人安全目标工作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全过程、多层次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如图4所示。

  5.2 制约规范子系统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的系统功能,有必要建立起组织管理体系及其分工、权限、厉害制约规范子系统。制约规范子系统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一个高效运转,人人各负其责的安全组织机构是整个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只有通过必要的人员、设备、资金支持才能建立并健康运作。如果没有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其他各项安全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②建立、健全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有了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这个机构所涉及的每个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职责,每个岗位操作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3 技术保障子系统

  技术保障子系统是为实现目标的安全管理技术原则及设计,实施程序,主要内容为安全风险管理。

  根据冰山理论,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其前提是成百上千个小事故已经发生。隐患理论认为危害的发生是因为存在隐患,隐患就是客观存在对人和物的潜在危害。隐患管理就是起于识别隐患、评估其风险程度(等级判别),进而制定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尽量减小事故发生的概率,避免更大损失。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因为如何确定一个隐患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怎样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和能否真正防范风险、降低损失。由此可见,安全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5.4 弹性机制子系统

  安全管理模式的弹性机制是指安全管理模式内在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即系统内部具有保持系统活力的各种作用张力及其作用方式,对系统的机制不仅要在系统自身“结构空间”及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中静态的考察,还应从系统活动的时间进程中动态的考察。安全管理模式机制就是对安全管理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即为使安全管理模式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具有的弹性机制子系统。

  因此,安全管理模式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种机制:

     ①竞争机制

     安全管理一方面要组织生产者之间、中层机构之间领导层之间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安全目标管理上的内部竞争、上下竞争和交叉竞争;另一方面又要组织他们之间的内部协调、上下协调和交叉协调。首先是保护竞争,协调只是为消除竞争中的消极因素,避免出现相互伤害的混乱现象,因此协调本身也是为积极组织更有效的竞争。竞争机制必须有优选和劣汰的功能。例如对工人的淘汰,班组长的选择,干部升降,以致于组织机构的变化和职权的变化等。

  ②分工机制

  分工包括各级职能部门及生产部门在安全生产上的分工;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安全职责分工;机器基层管理者和作业者(设计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安全责任分工等。安全是全员的事,因此就应对全员进行安全经营及安全生产上的分工。

  ③激励机制

  安全管理机制同样离不开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动机,鼓励干劲,调动人们内在的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激励不仅可以使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充分挖掘员工内在潜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使每个员工都愿为组织多做贡献,从而提高员工凝聚力,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④协调机制

     协调对竞争起互补效应,协调原则有两个:一是制衡原则,控制系统不会因竞争而失去平衡,造成功能下降;二是适应原则,帮助那些在微观调整中,心理失去平衡的人不出现僵化或萎缩现象,调动全员进入到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去。因此在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中,除了引入残酷的竞争机制外,还需解决好竞争引起的后续问题,例如,处理好因竞争失去原有工作岗位,甚至下岗员工的心理及生活问题,防止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因心理失衡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弹性机制中协调机制也必不可少,是前三种机制的一个补充。

  5.5 安全文化建设子系统

     企业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它也将成为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关键一环。关于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涵义,笔者认为是指企业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心得,干部职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制度、机构及其运行水平。

     因此,开展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盲目性自发性安全管理上升到系统化理论的高度,可以由单纯的数据分析、管理工具、规章制度等的“刚性”管理,通过安全管理文化的认同,凝聚成一种由共同的心理趋向、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调控的“柔性”安全管理。

  6 结论

     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安全管理模式必须与生产管理的模式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本文主要对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依据、设计构成、具体框架做出了初步探索,至于具体的应用研究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期望上述研究能为企业实施安全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胜来,刘铁民.新型安全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6):66-68.

  [2]白皓.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模式[J].商业时代,2002,(6):27-29.

  [3]钟耀荣.德国和美国的安全管理模式[J].电力安全技术,   2002,(4):3-5.

  [4]袁旭,曹琦.安全管理文化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6):324-326.

  [5]吕先昌.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J].安全与环境工程,199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