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节律与事故
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昆虫的孵化,候鸟的迁徒,都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许多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都存在着随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它们似乎是受着某种内在时间的控制,这种现象称为“生物钟”。它反映着生物为适应昼夜、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规律,因而也称为生物节律。
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人的症状、情感和行为的起伏变化,存在着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变化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规律。大约20年后,奥地利的一个大学教授,研究了几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后,发现人的智力也存在着一个以33天为周期的波动规律。后来的一些学者经过反复试验,认为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大起,直至命终止,都存在着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并用正弦曲线绘制出每人的变化周期曲线,如图2-4所示。
—体力曲线 ------ 智力曲线 —·—情绪曲线
图 2-4 生物节律变化曲线
在每一个周期中,上半周期对人的活动起到一个积极、良好的作用,称为高潮期。体力表现为体力充沛,情绪表现为有创造力,心情愉快、乐观,智力表现为思维敏捷,更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半周期对人活动有一个消极、抑制的作用,称为低潮期。体力表现为容易疲劳、做事拖拉,情绪喜怒无常、烦燥、意念沮丧,智力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准确性下降。在所有三个周期中,由高潮期向低潮期或由低潮期转向高潮期的那一天称为临界日。在体力周期和情绪周期临界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而智力周期临界日在安全方面则认为是不重要的,但如果和其他临界日相重,则产生的综合效果增大。在情绪周期与体力周期的临界日相重时,发生事故的概率更大,双重临界日一年中大约有六次。在三重临界日一年中有一次,按生物节律的理论,发生危险的概率将增长到最高程度。
乌克兰学者列申科在一家运输机械厂,用计算机对1972~1973年发生的事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的事故是在临界日或在下半周期消极影响最大的日子发生的。
特别是临界期的事故发生更为频繁,据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对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事故统计,事故的肇事者约有60%处于生物节律的临界期。表2-3是部分国家对临界期与非临界期事故发生状况的对比。
表 2-3临界期与非临界期事故发生状况的对比
单 位 |
事故次数(人次) |
临界期所占百分比(%) |
非临界期所占百分比(%) |
备 注 |
美国金属加工厂、化工厂、纺织厂 美国工业部门 美国密苏里州 日本治安部 东京警视厅 大阪警察局 日本沃米公司
瑞士 苏黎世城 联邦德国农业机械部门 联邦德国环卫部门 澳大利亚 |
300 1200 100 1163
331
700 300 497
100 |
70 70 57 59 82 70 59
57 65.7 97.8 83 79 |
30 30 43 41 18 30 41
43 34.3 2.2 17 21 |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 1963~1968年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 |
科学研究证明,生物节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和事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生物节律理论可以提示人们,在某—时间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所处的状态是高潮期、低潮期或临界日,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节律理论来更有效的指导安全生产,提醒操作者的注意,合理安排工作。例如俄国莫斯科市、瑞士苏黎世市和德国汉诺威市交通部门,为所有的司机绘制了生物节律曲线图表,当司机处于低潮期,就发给红色行车证,提醒他们加倍小心;当司机处于体力或情绪临界期,就尽量不让他出车。莫斯科市公交公司某车场运用生物节律来安排轮休,减少了事故42.9%。表2-4列出了美国和日本某些企业在应用生物节律的情况。从表中可见,应用生物节律理论对于事故的预防其效果是显著的。
表 2-4应用生物节律理论的结果统计
单 位 |
时 间 |
事故下降率(%) |
备 注 |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维修部门 美国铝制品公司 美国铝制品公司 日本沃米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明朗公司 日本清野公司 |
1973.11~1974.11 1965 1966 1969 1969 1970 1971 |
50 18 80 50 19 30 46 减少损失45 减少差错35 |
2800人运用1年 运用第1年 运用第2年 运用第1年 运用第1年 运用第2年 运用第3年 运用第1年 运用6个月 |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节律理论及其预防事故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济南铁路局劳资处在全局各部门推广生物节律理论,对预防和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车队,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指导司机行车后,事故率大大降低。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机械厂运用生物节律安排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生物节律可以自我测定,其测定方法如下:
计算给定日期的节律周期相位(这里的周期指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
第一,按公历核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
第二,计算从出生之日起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可按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S — 从出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
A — 为测定年份与出生年份的差
B — 为测定年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为负,已过生日为正
第三,将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33天,,所得余数即分别为测定者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相位(即处于相应周期的第几天)。
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上的应用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事故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所以能起到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人们掌握了自己的节律后,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注意加强自我保护,起到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作为领导、管理人员,掌握了员工的生物节律后,可以适当调度和安排员工的生产岗位,加强安全巡查,作好安全防范工作,从而达到减少或杜绝事故隐患的目的。
对于生物节律理论,特别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在学术界的认识并非一致。例如英国人类工效学家戴维•J•奥博尼(David.J.Obeme)就认为,是否有生物节律并不那么有把握。即使存在,生物节律为什么要从出生日算起,而不是从胚胎之日算起,也还没有充分的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根据。还有卡维、尼伯勒、瓦尔考特等人通过研究认为,事故产生与生物节律没有系统的关系或相关不大。对生物节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尽管生物节律理论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至少可以作为关于事故原因的一种假说看待,并且获得了不少统计资料的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应该看到生物节律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生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生物节律,尤其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依据,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说,其差异性不容忽视;其次,事故的发生并不仅受生物节律单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且带有一定偶然性,因而不能认为只要注意生物节律就能保证生产安全,而忽略对环境条件的完备、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机器设备进行符合工效学原理的设计与经常性检查和维护。第三,从心理学角度看,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无论是管理者提醒作业者注意安全,还是作业者自我提醒,对于加强安全意识,都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作用,即对有些人来说,因受到提醒“今天要特别注意”,或因受到暗示而诱发产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结果出现“越担心出事,反而真的就出事”、“怕什么,来什么”
的情形。总之,单纯地依靠生物节律理论,想要完全避免事故是不可能的,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对安全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对作业者来说,要做到即使在高潮期也不麻痹大意;而在低潮期或临界期,更要加倍注意。
二、事故倾向性理论
(一)事故倾向性理论简介及评价
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大量事故案例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少部分这样的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事故次数比其他人多得多。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倾向性(accident proneness)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即这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由于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是少数人,所以事故通常主要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所以,只要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就可以发现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把他们调离有危险的工种,安排在事故发生概率极小的岗位,就可以大大降低事事故率。
然而,根据这种理论,有些学者曾尝试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去区分“易出事故者”和“不易出事故者”的个性差异,但到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虽然通过研究认为易出事者具有下列特征:如反抗和攻击性、轻率、敌对、不守时间等,但却未能找到足以说明与易出事故有关的单一的个性维度。例如铁尔曼(W.A.Tillman)等通过调查得出易出事故者的精神面貌,指出易出事故者是有明显的攻击性,有厌恶社交的倾向,多是青年等。但未能找出“易出事故者”与其他人有什么明显差异的个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将事故倾向性作为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因而得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事故必然增加的结论。
显然,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咎于作业者,而忽视工作环境是不正确的。事故倾向性理论假设,在研究期间,在同一工作条件工人中,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事故概率。若有少数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故次数,那么说明这少部分人有事故倾向性。如果假设一个有100名工人的工厂,一年共发生了50件事故,那么发生事故的工人肯定不会超过总人数的50%。若假设是50人发生事故,那么每人每年有一次事故,恐怕未必有事故倾向性。若发生在25名工人身上,那么每人每年二次事故。按照事故倾向性理论,发生事故的50人或25人,必然是有事故倾向性了。其实,一年发生一两次事故,完全不能排除偶然因素或机器设备缺陷或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说明,这种统计方法的本身隐藏着潜在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说明这点。他们分析了大约30万人的驾驶事故记录,发现其中不到4%的人,在六年中,事故记录却达事故总数的36%。这似乎支持事故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如能设法使这4%的人驾驶不出事故,那么事故率将减少三分之一。但是,若把同样的统计进行再分析,把这六年分为前三年和后三年,并对前后三年的事故记录进行比较,则令人惊讶地发现,在后三年中, 95%的事故发生在前三年被认为是安全的驾驶员身上。若依据事故倾向性理论,前三年的事故多发者由于某些更容易造成事故的个性特征,那么在后三年,他们应该占有大部分事故百分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而说明过去的事故记录并不能推断一个人将来也容易发生事故。
还有研究表明,某些人在某些环境可能更容易发生事故,若换个环境则不一定容易出事故,在某一工种容易发生事故,在另一工种则不一定是这样,因此事故倾向性可能是指特定的环境而言,而非所有环境一般的倾向。
有些心理学家,如里森(J.T.Reason)认为,与其承认事故倾向性存在,不如归因于个性影响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年龄、经验、暴露的危险以及其他多元因素,对一个个体在某一段时间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影响,可能更大于事故倾向性。里森认为,事故倾向性是比原先想象的复杂得多的表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所暴露的危险的类型。所以事故倾向性如果存在的话,可能不单单是人的失误,而主要是人-机-环系统的失误。
(二)性格测试
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研究“易出事故者”的心理素质,是事故倾向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性格测验,最常用的是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和Y—G性格测验。
1.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测试法
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其所测量的16种人格因素为:
因素A:乐群性
低分数特征(以下简称“低”):缄默、孤独、冷漠。
高分数特征(以下简称“高”):外向、热情、乐群。
因素B:聪慧性:
低: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高: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想。
因素C:稳定性
低:情绪激动、易生烦恼。
高: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因素E:恃强性
低:谦逊、顺从、通融、恭顺。
高: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因素F:兴奋性
低: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高:轻松兴奋、随遇而安。
因素G:有恒性
低: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高: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因素H:敢为性
低:畏怯退缩、缺乏自信。
高:冒险敢为、少有顾虑。
因素I:敏感生
低: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
高: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L:怀疑性
低:信赖随和、易与人相处。
高:怀疑、刚愎自用、固执已见。
因素M:幻想性
低: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
高:幻想的、狂放不羁。
因素N:世故性
低:坦白、,直率、天真。
高:世故、精明能干。
因素O:忧虑性
低: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高:烦恼自扰、沮丧悲观。
因素Q1:实验性
低:保守的、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
高:自由的,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因素Q2:独立性。
低:依赖、随群附合。
高: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因素Q3:自律性
低:矛盾冲突,不能克制自己。
高:知已知彼,自律严谨。
因素Q4:紧张性
低:闲散宁静、心平气和。
高: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相关研究表明,“易出事故者”具有四高三低的特征,即:
高敏感性、高幻想性、高忧虑性、高紧张性;低稳定性、低有恒性、低自律性。
其心理行为表现为:紧张困扰、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感情用事、富于狂想、狂放不羁、易于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为环境左右、易生烦恼、缺乏认真负责精神、苟且敷衍、不能克制自己。
具有这类性格因素的人,由于对自己的工作苟且敷衍,缺乏负责尽职的精神,忽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常是造成违章作业的心理原因。此外,由于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感情易冲动、易生烦恼,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容易造成事故。
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验,可以推证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包括对安全生产不利的性格特征。
2.Y—G性格测试法
Y—G性格测验是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性格特征论为基础,结合日本人特点修订而成的一种个性测验,用以测量人的五类12种个性特征,并根据这12种特征可将人的性格区分为五种典型的性格类型,即:
A型(一般型)、B型(不稳定积极型)、C型(稳定消极型)、D型(稳定积极型)、E型(不稳定消极型);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混合型性格类型。
国外用Y—G性格测试法,对各种人员进行大量测量后发现,一般来说,情绪不稳定和社会适应性不良的人更易发生事故(如B型和E型的人)。B型与E型相比较,E型的人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更大,可以说是安全生产中最不利的一种性格类型,不适宜从事危险性较大,尤其是关系到大量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工作。对安全工作而言,C型是最好的一种性格类型。
在使用Y—G性格测试法测量一些工人的性格,发现易出或频繁发生事故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感情冲动、容易兴奋;
⑵ 烦恼、焦燥;
⑶ 安于现状、不图上进;
⑷ 处理事情不沉着、不冷静;
⑸ 对工作马虎敷衍、经常心不在焉;
⑹ 终日忙碌但工作效率不高;
⑺ 心境与感情易受外界影响;
⑻ 理解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
⑼ 喜怒无常,易极度喜悦和悲哀;
⑽ 不能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⑾ 处理问题轻率、冒失;
⑿ 反应迟钝、不爱活动。
当然,如果把具有这些心理素质的人安排到易出事故的工作岗位,毫无疑问,他们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必然大于其他一般人。
三、生活事件与事故
在人的生活过程中,那些对本人产生显著影响或关键性变化的事件叫做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人从一生下来,就同他人发生各种关系,首先是和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和家庭其他成员打交道,在情绪、情感、语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关系。进入幼儿园,则要和其他小朋友、老师交往。上学以后,与同学、老师之间也会形成同学、师生关系。在工作中,则有同事关系、与工作单位的领导者的关系。如果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还有上下级关系。参加某一团体,则有与其他团体成员之向的关系。此外,在家庭住址周围,还有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在生活、工作、劳动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也是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如何,是融洽、和谐,还是关系紧张,不仅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生产的安全。
研究表明,有75%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患癌症的前两年内,都有遭遇亲人或好友死亡的不幸。有人观察了5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224例(43.5%),有生活事件刺激。不同的生活事件关系其后果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较高,有的较低。为了表征其影响大小,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T.Holmes)等人通过大量研究设计出一种生活事件转化为应激(stress或紧张)水平的量表,称为“社会生活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量表中列举了43件引起某些生活变化的事件,并依其影响大小给予不同分值,用“生活改变单位”(LCU0~100)的数值表示。如家庭密切成员死亡,尤其是配偶死亡,影响最大,需要最大的再适应,因此定为100LCU,其他事件给予0~100LCU之间的分值,见表2-5。根据量表总得分值,预计危险程度。
表 2-5社会生活再适应评定量表
生活事件 |
LCU平均值 |
生活事件 |
LCU平均值 |
配偶死亡 离婚 夫妻分居 结婚 被解雇 复婚 退休 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改变 怀孕(夫妻都加分) 性功能障碍 增加新家庭成员 工作遭遇困难 经济状况改变 密友死亡 工作变动 与配偶争执增多 抵押借贷逾万元 被取消抵押品的赎回权 子女离家出走 法律纠纷 个人取得显著成绩 |
下一篇:心理特征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