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过程与安全
在第一章已经概要的讲述了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组成。在安全生产中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是因为生产活动的实践为人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动力源泉,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首先,人在生产活动中,从认识其各种表面现象,发展到认识其内在规律性,从而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某种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人的这些心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生产实践的;其次,人在生产的实践中,又通过心理活动,反作用于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企业高效、安全地进行生产;第三,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往往受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自身的条件不同,人们对安全生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从而制约着人们对安全生产的心理过程的发展。这些均说明人的心理过程与企业安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是研究人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现实意义的。
(一)感知觉与安全
认识过程,指人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最简单的认识活动是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它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如光亮、颜色、气味、硬度等;在感觉的基础上,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称为知觉。如机器的外观大小等。但是,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仅能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人们还需要利用感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加工过程,以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例如,人们为了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对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危险予以感知,也就是要察觉危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大脑进行信息处理,识别危险,并判断其可能的后果,才能对危险的预兆作出反应。因此,企业预防事故的水平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危险的认识水平,人对危险的认识越深刻,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
但是在作业环境中,往往由于某些职业性危害的影响,可使人的感知觉机能下降。例如,不良的照明条件可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视觉功能。高强噪声环境可使人的听觉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误识别、并导致判断错误,引起事故。
有效地利用人的感知觉特性,与安全人机工程设计密切相关。例如,利用红色光波在空气中传播距离较远易被人识别的特点,将红色作为安全色中的禁止、危险等信号。利用人能在背景条件下易于分辨知觉对象的特点,有意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引起人对安全作业的注意。如在铁路与公路交叉处或城市马路的护栏上涂上一环白一环黑的颜色,就是加大对比以利于察觉。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人机系统中,显示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如何适应人的感知觉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已注意到应用编码手段利于作业人员及时迅速正确地感知。例如,控制台上的旋钮,按其形状、大小、功能进行编码,以利于作业人员应用触觉进行感知。显示仪表也按其逻辑关系、功能以及人的视觉特点进行合理布置,这些对于安全生产均是重要的。
(二)情感与安全
情感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于人的愿望、态度相结合,人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或情绪正是对这些外界刺激(人、事、物)评估或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的。现代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制约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与生理状态、环境条件、认识过程有关,而其中认识过程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企业职工对发放安全奖金的认识差异,由其“折射”所伴随的情绪会明显不同,有的人很高兴,有的人则认为没多大的价值,甚至认为是对自己工作奖酬的不公平,引起气愤。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取决于人当时的需要,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决定了情感或情绪能否产生及其性质。例如,安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位载重汽车司机执行一天的生产任务后,平安归来,会给他带来一种喜悦和兴奋的感觉;如果在运行途中出现一些紧急情兄,发生未遂事故,就会令人不安带来紧张情绪,如果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自然就会充满忧伤和恐惧。可以认为,这位驾驶员的情绪体验是以其能否满足其安全需要为基础的。因此,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是人的需要。
人的情绪和情感在概念上虽有所区别,但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常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一旦时过境迁也就很快消失。而情感虽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但很少有冲动性,且较稳定、持久。一般来说,情绪和情感的差别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对两者有严格的区别。
如上所述,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一帆风顺时可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反应,遇到挫折时可能产生一种沮丧的情绪反应。这说明企业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情绪反应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对个人需要满足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这种反应表现有两面性,如喜怒哀乐、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紧张的和轻松的情绪。
人的情绪反应既依赖于认知,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认知,这种反应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企业安全生产活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对人们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情绪具有动机作用所致。积极的情绪可以加深人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增力作用”,能促发人的安全动机,采取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中去。而消极的情绪会使人带着厌恶的情感体验去看待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具有“减力作用”,采取消极的态度,从而易于导致不安全行为。
根据人的情感及其外在的情绪反应的特性和作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因人而异,采取措施,尽力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以调动职的积极情绪,避免和防止消极情绪。在职工已出现消极情绪时,应加强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不仅要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针对性地讲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启发诱导,以提高职工对安全生活动的认知水平,而且还应以丰富的感情关心职工,以触动职工的情感体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从而调动职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积极性。
(三)意志与安全
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根据既定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进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例如,人对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困难问题,有的人迎着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意志坚强;反之,缺乏信心,忧柔寡断,表现出意志薄弱。
意志过程有三个特点:
1.有着明确的预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人的意志总是在有目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自觉目的,就没有意志可言。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所谓随意动作是指由人的意识控制的活动。人只有掌握了随意动作,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去调节和控制一系列动作,构成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
3.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联。人的许多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关的,意志行动可表现为克服主观上的障碍(如情绪的冲动、信心不足、信仰动摇),又可表现为克服外界的阻力(如工作条件、人际冲突)。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意志对职工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一,推进人们为达到既定的安全生产目标而行动;其二,阻止和改变人们与企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企业在确定了安全生产目标之后,就应凭借人的意志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努力争取完成目标任务。企业是否能充分发挥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至少应考虑下列两方面:
1.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与既定目标的认识水平相联系
企业领导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目标的认识水平及其评估的正确程度决定了其意志行动。如果对安全生产目标持怀疑态度,意志行动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企业职工只有真正理解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社会价值才会激发克服困难的自觉性,以坚强的意志行动为实现全生产自标而努力。由此,正确的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2.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与人的情绪体验相联系
企业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意志行动体现其自制力,而人的自制力是与其情绪的稳定性密切有关的。有的人情绪较稳定,有的人则多变化,情绪的不稳定性对人的意志行动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安全生产中,有的人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时,由于情绪的波动,表现为不能自我约束,甚至发生冲动性行为,从本质上讲,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在于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使之趋向稳定。克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心理障碍,并调动一切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完成既定的安全生产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是后天获得的复杂的自觉行动。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总是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才充分表现出来。鉴此,企业各级领导和职工在安全生产的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和锻炼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四个方面:
1.自觉性
指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自觉性既体现出认识水平,又表现了行动支配。例如,在安全生产中,人的自觉性表现在能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动地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和安排,认真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出色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力求达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的目的。与自觉性相反的是盲目性、动摇性等。
2.果断性
指人能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地采取决策。果断性常与人的不怕困难的精神、思维的周密性和敏捷性相联系。例如,安全生产活动中,在从事危险作业时,按安全技术规程操作,一丝不苟,决不鲁莽行动,一旦出现意外危急情况,能果断的排除故障和危险。
3.坚持性
指人在执行决定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坚持性包含着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坚持性是人们去实现既定目标心理上的维持力量。例如企业在治理生产性粉尘污染的工作中,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安全技管人员如何排除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干扰,善于长期坚持应用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控制和消除粉尘的污染,做到楔而不舍、有始有终,就需要意志上的坚持性作为心理上的保证。与坚持性相反的是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4.自制力
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一方面能促进自己去执行已有的决定,并努力克服一切干扰因素,如犹豫恐惧;另一方面,善于在行动中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例如,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具有自制力的职工能调动自已的积极心理因素,情绪饱满,注意集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遇到挫拆或困难时,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稳定,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与自制力相反的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分散、组织纪律性差等。
意志品质的各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加强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这些都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过程经历着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并且循环不已,不断深化。而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首先因为人的情感、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生产作业环境的整洁优美使人的心情舒畅。人的情绪首先是与感知觉相联系的,而且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情绪体验的程度和意志又与其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密切有关。因此,人的情感和意志可作为人们认识水平的标志,并在认识过程中可起到某种中“过滤作用”。再者,人的意志又是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克服障碍或是目标实现与否,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在人的意志的支配下,人的情感又可以其动力作用,促使人们去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从某种意义来讲,情感能加强意志,意志又可控制情感。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往往给人们打下深刻的烙印,由于企业职工的个体因素的差异,生活条件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既往经历和肩负的责任不同,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过程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
(一)省能心理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当然这有其积极的方面,鼓励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如经济学中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原理”。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小”又能获得目标的“较好”,当然应该这样做。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如1986年2月某铁厂在维修高炉时,发现蒸气管道上结成一个巨大的冰块,重约0.4吨,妨碍管道的维修。工人企图用撬棍撬掉冰块,但末撬动,如采取其他措施则费时、费力,于是在省能心理支配下,在悬冻的冰块下面进行维修。由于振动和散热影响,冰块突然落下打在工人身上,发生人身事故。
省能心理还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例如,一运输工在运输中已发现轨道内一松动铁桩碰了他的车子,但懒于处理;只向别人交待了一下,在他第二次运输作业中因此桩造成翻车事故,恰好伤害了自已。
(二)侥幸心理
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生产中虽有某种危险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卫能力,切断事故链,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在研究分析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明知故犯的违章操作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某滑石矿运输工人不懂爆破知识,为了紧急出矿,抱着侥幸心理冒险进行爆破作业,结果发生事故,当场被炸死。
(三)逆反心理
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1985年,某厂一工人出于好奇和无知,用火柴点燃乙炔发生器浮筒上的出气口,试试能否点火,结果发生爆炸,自身死亡。
(四)凑兴心理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映,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如汽车司机争开飞车,争相超车,以致酿成事故的为数不少。开玩笑过程中导致事故纯属凑兴心理造成的危害。
(五)群体心理
社会是个大群体,工厂、车间也是群体,工人所在班组则是更小的群体。群体内无论大小,都有群体自己的标准,也叫规范。这个规范有正式规定的,如小组安全检查制度等,也有不成文;没有明确规定的标淮,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群体中往往有非正式的“领袖”,他的言行常被别人效法,因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目标期望的,就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产生消极效果。若使安全作业规程真正成为群体规范,且有“领袖”的积极履行,就会使规程得到贯彻。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应该利用群体心理,形成良好的规范,使少数人产生从众行为,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对于安全规程和安全教育,不同的工人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教育效果差别显著。如果能对“领袖“做好工作使之产生积极的行为,就会影响其他人也积极遵守规程。这就是抓典型的作用。群体中总有一种内聚力,这种内聚力给予成员的影响常常大于家庭、教师和父母。例如,青少年有问题不愿找父母谈,而愿找群体内同辈成员谈。工人不愿找领导谈,而在同辈中无所顾忌。利用这种心理状态,在群体中培养安全骨干,使其精心诱导,便可以产生积极效果。
(六)注意与不注意
注意与不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因素,当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一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具有明确的意识状态和选择特征。人在对客观事物注意时,在大脑中集中反映该事物并形成清晰的影像和判断,而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注意存在于注意状态之中,他们具有同时性。也就是说,你对某事物注意,同时将对其它事物不注意。有的心理学家把注意看成是能力,是意识的凝视点。
1.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和不注意总是十分频繁地反复交替出现。人失误发生的内在条件是意识水平(警觉度)的降低。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的脑计算机)的失误依意识水平而有显著的差异。大脑在睡眠时全无意识,可靠性为0;意识活泼明快时,大脑充分运转,处理过量的信息往往也不会发生错误,可靠性为0.999999。大脑的意识水平如表2-9所示可分为5个等级。
表2-9 大脑的意识水平
状态等级 |
意识状态 |
注意的作用 |
生理状态 |
可靠性 |
0 Ⅰ
Ⅱ
Ⅲ Ⅳ |
无意识,失神 正常以下,恍惚
正常、轻松
正常、明快 超正常、激动 |
0 迟钝
被动
主动、前方注意范围广阔 判断停顿、凝集一点 |
睡眠,脑病发作 疲劳、单调、困意、醉洒 安静起居、休息、常规作业 积极活动 紧急防卫反应、慌张、恐惧 |
0 <0.9
2~5个9
6个9以上 <0.9 |
0状态时,脑计算机不工作,失去意识。状态I是醉酒、困倦时的状态,脑计算机只是硬件的结合,软件几乎不工作,是不注意状态,容易出错误。状态Ⅱ和Ⅲ是正常意识状态,Ⅱ是家庭生活中的轻松状态,心不在焉、不能预测和创造;Ⅲ是明快意识,前脑叶的软件可做高效率的工作,几乎不出错。状态Ⅳ时是过分紧张和激动状态,大脑活动力虽强,但注意力凝结在一点上,信息处理系统不工作,容易出错。过分喜悦也属于这一状态。
2.注意、不注意与安全
在事故分折中常把原因归结为操作者马虎,不注意等。所以,在防止事故的方法上常常采用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小心谨慎,或召开班前会、班后会、事故分折会提醒工人注意安全。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在生产中也可见到这种情况,领导者在一次事故发生后,唯恐再发生事故,于是亲自下生产岗位检查督促,大会讲,小会提,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但是事故偏偏接连发生,真所谓祸不单行,令人无法捉摸。例如1984年某矿截至4月初连续发生四起死亡事故。领导机关召集所属各矿安全事故分析会,查找事故原因,改进安全状况;就在会议结束那一天,偏偏又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又如20世纪90年代某矿务局的一个矿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死亡50多人的特大事故。事故发生后,矿务局领导千方百计抓安全工作,但过了几天另一矿井又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并且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该矿井又连续多次爆炸。这些事故都不能归结为不注意造成的。
上述事例说明事故的发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不以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人若总是聚精会神地工作,当然可以防止由于不注意而产生的失误。但试验研究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谁都不能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力。除玩忽职守者外,不注意不是故意的。不注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意识状态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此,提倡注意安全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够。单纯依靠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安全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主要杠杆是不科学的。对于“不注意”这种自然生理现象,应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加以解释。综上所述:
① 人从生理上、心理上不可能始终集中注意力于一点;
② 不注意的发生是必然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可避免。不注意就存在于注意之中。
③ 自动化程度越高,监视仪表等工作人员容易发生不注意。预防不注意产生差错的措施如下:
a. 建立冗余系统,为确保操作安全,在重要岗位上,多设1~2个人平行监视仪表的工作;
b. 为防止下意识状态下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如电路接通或断开、阀门开放等采用“指示唱呼”,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再动作;
c. 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使其对人产生非单调刺激或悦耳、多样的信号,避免误解。
3.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1)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把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严格地说,在同一时刻,注意不能分配,即“一心不能二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分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司机开车,不仅要注意前面的路面,而且还要不时用限睛的余光扫视后视镜或周围的景物,同时耳朵还得听着机器转动是否常等等。这时,注意就不仅只专注一种事物,而是多种事物。
能否合理分配注意是有条件的,在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中,每一种活动都是熟悉的,且其中的一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时,才能做到注意的分配。一个初学开车的司机、一个初上车床的工人,往往是眼睛死盯在对象上,不敢懈怠,因而很难做到有余力将注意分配在其他事物上。
能否做到注意分配,还依赖于活动的复杂性程度。一般在进行两种智力活动时较困难;在同时进行智力和运动活动时,智力活动的效率会降低得多些。
注意的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使活动程式化、习惯化、系统(列)化。对活动越熟练,越能灵活自如。有些职业,如司机、警察、教师、演员等,应通过练习,学会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刻关注周围的情况变化,以使自己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2)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这里强调“主动”转移,如果是被动的转移,则属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有完全转移和不完全转移之分。完全转移是注意的时序变化;即起始注意现象A,而后注意现象B;不完全转移其实也就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a.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如果从易到难,则转移指标下降;
b.目的性,如果工作要求转移,则注意的转换相对较快,也较容易;
c.人的态度,例如对后继工作没兴趣,则注意的转移就困难;
d.训练,经过训练的人,在使注意转移时,可以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注意还有其他一些品质,如选择特性、集中特性等。注意的品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其中的每一项品质也都有一个“度”(即适度)的问题。只有将注意放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才能发挥它对完成工作的积极作用,也才能使人的活动或动作等既有效率,而又不致出错,从而保证工作中的安全。
发生失误及违章操作的种种心理状态远比上述的更多更复杂。详细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其根源往往在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劳动管理以及本人的先天性心理素质。因此,应针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消除不安全心理状态产生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个性心理与安全
(一)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单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就是个性心理特征,表明了一个人稳定的类型特征,它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个性心理特征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当人和环境积极地相对作用时,他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个性心理特征在不同人身上是有差异的。严格来说,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表现,代表着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到,对待劳动和安全的态度,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认真负责,有的马虎敷衍;有的谨慎细心,有的粗心大意;对安全生产中的工作指导,有的不予盲从,事实求是;有的不敢抵制,违心屈从。在紧急情况或困难条件下,有的人镇定、果断、勇敢、顽强;有的人则惊惶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畏难和垂头丧气。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关系很大,尤其是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常是酿成事故与伤害的直接原因。有关统计资料表明,86%的事故是与操作者个人麻痹或违章有关,98%的交通事故都与驾驶员直接相关。例如,某建筑公司在工地施工中由于违章指挥,用一台只能吊一吨重量的塔吊去吊一台2.5吨重的混凝土搅拌机,当将搅拌机起吊到12米高,越过三层建筑物,运转270度后,下降时由于超重和惯性作用,造成塔吊倾覆,致使操作女工摔伤而死。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现场违章指导。但从事故的直接原因看,也取决于这个操作女工的性格特征因为这样冒险蛮干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如果这个女工有高度责任感及自我保护意识,据理力争,对违章指挥加以抵制,那么,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又如,辽宁某矿曾发生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事故发生18小时后,在同一地点,发现因一氧化碳中毒和烟雾窒息的遇难者中还有40%的人员幸存。为什么在同样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呢?经调查表明,生存者沉着冷静、不喊不叫,并采取适当的自救措施。死难者,特别是其中的新工人,惊慌失措、到处乱跳、不进行自救,因而心率增高,耗氧量增大,呼吸次数增多,吸入的一氧化碳和有毒的烟雾量也大,从而导致死亡。从这次事故的心理分折中可明显看到,在生死攸关关头,镇定、坚毅、果断、勇敢、顽强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给人带来生机。而慌乱、惊怕、胆怯、懦弱、绝望却促进了人员的伤亡。由此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工作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如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职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安全工作将是极大的促进。
(二)性格与安全
“性格”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一个人的全部活动中,是构成个性的核心。应当注意,不是人对现实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代表他的性格,在有些情况下,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属于一时情境性的、偶然的,那么此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就不能算是他的性格特征。同样,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表明—个人的性格,只有习惯化了的,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
1.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组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使每个人都能在个性上独具特色。可从性格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性两方面分析性格。
(1)性格的静态结构
a.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观察是否精确,是否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b. 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c. 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性格的意志特征集中体现了个体心理活动的能动性。人的行动目的是否明确、人是否能使其行为受社会规范约束、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勇敢和果断、在工作中是否有恒心、是否勇于克服困难等,都属于意志特征的内容。
E. 性格的态度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指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对待个人、社会和集体的关系,对待劳动、工作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等。
(2)性格结构的动态特性
每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结合。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还会以不同的组合表现于人的各种活动中。因此,人的性格结构还具有动态性。性格结构的动态性有:
a. 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使人的性格在结构上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例如,一个情绪总是乐观开朗的人,与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得大方直爽。一个虚杯若谷的人,常常伴随有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一个利欲熏心者,常表现出对他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刻薄、吝啬等特点。
b. 人的性格具有相对完整性。但在相对完整的性格中,也有矛盾性。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有勇猛、果断、坚强的特点,又有多疑、敏感、优柔寡断的特点。张飞性情粗暴,但粗中有细。性格矛盾性的存在说明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
c. 人的性格的可塑性。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经历及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当然,一个人已有的性格越是深刻、稳定,改变他的性格就越不容易。
人的性格形成主要受人的生理素质、经历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制约。
2.性格与安全
人在社全实践活动中,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客观事物的影响,将会在个体经验中保存和固定下来,形成个体对待事物和认识事物独有的风格。尽管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一旦形成后,便会以于比较定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对待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譬如,对待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对待劳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等。
不良的性格特征常常起造成事故的隐患。譬如,吊儿郎当、马马虎虎、放荡不羁、不负责任是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责任心不强,甚至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并常常因这种擅离岗位而发生事故。
如重庆某化肥厂发生的一起锅炉爆炸事件就是十件沉痛而令人深思的教训。某天晚上该化肥厂正在放电影,正在当班的锅炉工悄悄离开工作岗位去看电影。由于他擅离工作岗位时间太长,造成锅炉严重缺水,当他返回岗位发现险情后,又怕受处分、扣奖金,在惊慌恐乱中,采取了向锅炉进水的错误操作,以期达到掩盖事故目的,不料弄巧成拙,引起锅炉爆炸,几十斤重的碎片飞出现场数百米,造成厂房倒塌,一人死亡,七人重伤,全厂停产一个多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从事故发生原因来看,是司炉工擅离工作岗位所致,其实这正是他不良性格特征的暴露,表明他是一个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再加上发现险情后的恐惧心理和侥幸心理的驱使,终于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由此可见,人的性格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外有资料表明,对公共汽车驾驶员来说,事故率最低的并不是技术最好的司机。因为交通环境非声紧张,除要求司机有高超娴熟的驾驶技术外,还要求司机有良好的性格,尤其是良好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当然同时具备高超娴熟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的性格特征是最好的。
良好的性格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对性格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安全生产、失职或其他原因发生了事故,轻则受批评或扣发奖金,重则受处分甚至法律制裁,而安全生产受到表场和奖励。这就在客观上激发人们以不同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监督,从而形成工作认真负责和重视安全生产的性格特征。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注意培养职工认真负责、重视安全的性格,对安全生产将带来巨大的好处。
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发生事故:
(1)攻击型性格。具有这类性格的人,常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工作中喜欢冒险,喜欢挑衅,喜欢与同事闹无原则纠纷,争强好胜,不接纳别人意见。这类人虽然一般技术都比较好,但也很容易出大事故。
(2)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这类人性格多属内向,同事关系不好。
(3)性情不稳定者,易受情绪感染支配,易于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受情绪影响长时间不易平静,因而工作中易受情绪影响忽略安全工作。
(4)主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者。这类人由于长期心境闷闷不乐、,精神不振,导致大脑皮层不能建立良好的兴奋灶,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兴趣,因此很容易出事故。
(5)马虎、敷衍、粗心。这种性格常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6)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胆怯或卤莽者。这类人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常不知所措或卤莽行事,坐失排除故障、消除事故良机,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
(7)感知、思维、运动迟钝、不爱活动、赖惰者。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由于在工作中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也常会导致事故。
(8)懦弱、胆怯、没有主见者。这类人由于遇事退缩,不敢坚持原则,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因此,在某此特定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事故。
(三)气质与安全
气质就是日常所说的性情、脾气,它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说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活动的程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与转移)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如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的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折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在其活动中的表现,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及外部表现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气质对个体来说具有较大地稳定性。一个人若具有某种气质类型,在一般情况下,总会经常表现在他的情感、情绪和行为当中。虽然气质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下,也会有所改变,但与其它个性心理特征相比较,气质的变化更为缓慢与困难。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指气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而不易改变的特点。必须指出,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力特征,而不是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涵。虽然一个人在不同的活动中有不同的动机和内涵,但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同一气质特点。
1.气质类型与测定
(1)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这个概念最早由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决定了人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类型(以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类型(以粘液占优势)、胆汁质类型(以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类型(以黑胆汁占优势)。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四种气质类型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证明,但对四种类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描述却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至今仍在使用,一般称为传统的气质类型。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这四种类型某些特征的混合。
对于气质的本质,巴甫洛夫通过长时间对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在研究,确定了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灵活和平衡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三种特征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人的神经系统。巴甫洛夫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决定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神经系统的四种基本类型与传统的气质类型是相互对应一致,见表2-10。
表 2-10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类型 |
气质类型 |
强度 |
灵活性 |
均衡性 |
特 征 |
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
强
强
强
弱 |
灵活
惰性
|
不均衡
均衡
均衡
|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外向性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好与人交际、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易变、外向性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善忍耐、内向性 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观察细节、内向性 |
神经系统的基本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而气质则是神经系统基本类型的外在表现。研究人的气质类型有助于了解人的活动特点的先天因素,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气质的测定
人的神经系统的特性可以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里进行测定,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测试经验,所以这种方法还未普及。目前普遍是用观察法判断一个人气质。这种方法的根据是,人的气质特点总是同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并外化为一定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分析其气质特点。
苏联的阿•彼•萨莫诺夫介绍了一种观察测定消防队员气质特征的方法,可供参考。表2-11是萨莫诺夫提出的对神经系统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测定标准。
萨其诺夫所列出的这些确定消防队员气质特点的标准,是结合具体的消防工作的特点而作出的。这些标准体现出了消防工作对消防队员气质特征的主要要求,易于被消防部门所掌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生产实际中,如果有必要,很多职业都可以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结合本职业的特点,制订气质测量的标谁。
2.气质与安全
为了进行安全生产,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职工不同气质类型特征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依据各人的不同气质特征,加以区别要求与管理。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人理解能力强、反应快,但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这种类型的人应从严要求,要明确指出他们工作中的缺点,甚至可以进行尖锐批评。有些人理解能力较差,反应较慢,但工作细心、注意力集中,对这种类型的人需加强督促,应对他们提出一定的速度指标,逐步培养他们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有些人则较内向,工作不够大胆,缩手缩脚,怕出差错,这种类型的人应多鼓励、少批评,尤其不应当众批评。对他们的要求,开始时难度不应太大,以后逐步提高,使他们有信心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在各种生产劳动组织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工作特点妥当地选拔和安排职工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带有不安全因素的工种更应如此,除应注意人的能力特点以外,还应考虑人的气质类型特征。有些工种(如流水作业线的装配工)需要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易于与人交往的人去承担。有些工种(如铁路道口的看守工)则需要仔细的、情绪比较稳定的、安静的人去做。这样既做到人尽其才,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安全。
再者,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人的不同气质类型进行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一些抑郁质类型的人,因为他们不愿意主动找人倾诉自已的困惑,常把一些苦闷和烦恼埋在心里。作为安全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有意识的找他们谈心,消除他们情感上的障碍,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利安全生产。又如在调配人员组织一个临时的或正式的班组时,应注意将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加以搭配,这样,将有利于生产和安全工作的开展。
表 2-11 萨莫诺夫对神经系统三个特征测试标准
强度标准 |
平衡性标准 |
上一篇:人的生活特征与事故关系 下一篇: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