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系统的界说
经济系统是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中的基本组成系统。从广义上理解,经济系统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由人们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一切经济关系,产生的一切经济部门,建立的一切经济组织,利用的一切经济资源,创造的一切经济财富等要素综合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
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经济系统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运行状态。例如,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由国民经济总体及其各个层次,包括地区经济、部门经济、企业经济、家庭经济、市场经济等组成的系统;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它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相互衔接、交替进行的环节所组成的系统;从产业部门划分的角度看,它是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及其各个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所组成的系统;从经济活动所必须具备要素的角度看,它是由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相互结合的形式和不断变换的过程所组成的系统,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关系的角度看,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系统。
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个经济系统,因为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办企业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安全生产是为了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财产损失和确保人员安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系统的特征
1.人工性与自然性
经济系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表现为以人为主,人、财、物、信息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反映人类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过程,因此它基本上是一个以人为主,由人所创造的人工系统。由于这一特点,决定了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受一定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的影响,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系统还包括物质因素,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特别是有些经济过程,例如农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因此它必然还要受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系统不但具有人工性,而且还具有自然性。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小,但这只能改变经济系统自然性的程度,却永远也不能消灭这种属性。如工业企业是个人造系统,安全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主动权掌握在人的手里,人员按照安全生产规律办事,严格遵章守纪,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大下降。但是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灾难,安全生产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商品性与比例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商品的生产、交换是商品的交换、分配是商品的分配、消费是商品的消费,这就使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转过程无不打上商品的烙印,具有商品性的特征经济系统各构成要素和运转过程的商品性,决定了它们从总体上要结成商品货币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是盲目发展的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求整个经济系统在产业结构、产需结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等许多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保持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顷利进行。在实际中,市场经济发展的这种比例性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即市场来调节,也可以通过人为的、符合这种客观比例关系要求的计划来调节。
3.生产性效益性
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具有生产性,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的系统。进行生产,就要形成一定的生产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就要有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进行生产,就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生产出产品;进行生产,就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和各种为生产服务的组织。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到一个安全生产的问题。经济系统是一个以生产为核心的系统。但是,任何生产绝不是为生产而生产。生产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为此,生产还必须追求一定的利润,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没有一定的利润,就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即使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不讲求效益,就不能使生产为人民造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经济系统的效益性,而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是这个经济系统效益性的具体体现。
三、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
对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经济系统的研究,必须要研究它的运行规律。因为只有建立在对它的各种客观运行规律充分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的管理,才有可能是科学有效的管理。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规律,在实际中表现为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它们归纳为基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3种类型。
1.基本经济规律
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一般认为,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这种目的和手段是由一定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特别是由所有制形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因此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其生产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和高度发达的技术基础,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客体是广大职工群众,为了达到安全生产必须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必须明白安全生产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一目的所进行的手段。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保障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保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实现人的价值、俗成人的习惯,把安全生产变成“安全自觉”,进而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安全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以保护生产力来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安全和生产双赢。
2.共有经济规律
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在任何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时候,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这一共有经济规律对于确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从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和重要地位出发,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任务,就在于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断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安全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安全管理是为了保护生产力,只有保护了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进行安全技术改造,消除事故隐患也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从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价值规律 这是在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中所共有的经济规律。按照政治经济学的阐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这一客观要求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它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制的国家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3.特有经济规律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规律等。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宏观经济规律、微观经济规律;工业生产规律、农业生产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市场供求规律以及一些更加细分的经济领域和部门所表现的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如人口规律、生态平衡规律、安全生产规律等。
上一篇:作为安全管理客体的人
下一篇:安全管理客体—上层建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