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社会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

2008-12-1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社会主义管理人本观念的基本特征

  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管理观念,是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管理中重视和运用人本观念,为的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主义同样必须重视人这个管理中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同样必须通过提高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人的素质去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管理同样必须确立和运用人本观念,人本观念的一般对证,同样贯穿和体现于社会主义安全管理实践之中。

  安全管理的人本观念与其他管理观念不同之处,就是把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本观念,是历史唯物论指导下对安全生产实践的认识,始终认为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正由于“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二者的本质区别,使得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本观念,在管理的根本目的、安全管理的主客体确定和领导方式,组织形式上,有着与资本主义管理人本观念不同的特征。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人本观念的核心

  资本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十分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作是获取最大利润的手段。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资本主义管理人本观念中,也包含着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自我实现”之类的追求,但基本上都局限于分散的个人活动的范围之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其内涵比“自我实现”要丰富得多,不单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职能,并使人的先天、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发展与全社会的发展能够保持协调统一的形态。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人本观念的核心,要求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确立以下观念。

  ①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安全管理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必须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概念,必须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交换形态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去规划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创建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③必须完整认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安全管理过程应协调和处理好个人与组织、自由与纪律、权威与服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局部目标与长远全局目标等方面的关系。

  2.职工群众管理是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人本观念的根本依托

  资本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也强调要调动下属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一定范围内,也允许职工“参与管理”。然而,资本主义管理的主体始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者,  “工业的司令官”只会是资本家阶级。只是由于管理组织系统呈现出多层次结构时,上一层次的被管理者才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管理者。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论是法律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平等的。人民是国家、政府机构和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经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仆”。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职工群众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而且对企业任何部门的管理者都拥有监督、罢免、选举权,职工群众也是对安全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主体。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会存在职工群众既是安全管理主体,又是安全管理客体的现实。因此,由职工进行企业安全管理,以职工安全管理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本观念的本质要求与主要内容。为此,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高度认识职工群众民主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民主管理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以致整个国家实现直接结合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结合,才能使劳动者真正关心安全生产和安全工作效率,关心个人和群体的劳动成果,从而可以在根本上解决持久地调动劳动者安全生产积极性的问题。

  (2)努力创造职工群众安全管理的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是职工群众安全管理的物质前提,能否真正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管理的职能,则需要其他条件配合,如企业职工普遍的文化素质,对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等。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是很高、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的我国,还不可能实行由职工群众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只有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各地方来进行间接管理。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素质,特别是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管理素质,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激励职工群众关心、参加到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使他们既有愿望,又有能力去进行安全管理和民主管理。

  (3)灵活选择职工群众安全管理的组织形式  职工群众安全管理是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的特征与一般原则,这一原则面对的安全管理对象是相当复杂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安全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统一的指挥调控中心。因此,我国的企业安全生产职工群众管理的实施,就必须从国情出发,考虑到如何在宏观上与党的领导,与政府、政权机构的管理相协调,在微观上,如何与企业党委和厂长(经理)相协调。这就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安全生产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对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管理的组织形式,必须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安全管理、安全监督职能。

  二、管理的人本观念在社会主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人的全面发展和职工群众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两大特征。前一特征要求一切为了职工群众,后一特征要求一切依靠职工群众。必须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除了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管理实践的总结归纳之外,也不排除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中科学反映人的动机、行为规律的东西。将人本观念的共性与社会主义管理人本观念的特性相结合,就是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本观念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1.确立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来体现和保障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各族人民共同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制度,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理论,总结了我国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参照了其他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而确定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安全民主管理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安全工作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才是监督企业各级干部和维护职工安全生产合法权益。为此,企业安全民主管理工作,要抓住审议和完善企业安全经营方针,安全生产目标和重大安全决策这一环节,教育和动员广大职工贯彻落实企业安全工作决策,支持行政领导,抓住对干部的民主评议,并在推行安全生产分层承包责任制中落实车间、班组,岗位的安全民主管理。这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安全生产合法权益,确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2.通过激励调动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在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中,同样需要通过激励调动人的安全工作积极性。马克思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样存在多层次的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可分为以人的才能的充分发展,以精神的满足为标志的高级的需要,包括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和以物的占有为标志的低级需要,主要指生存的需要。正是由于需要的多层次性,导致行为动机发生及对动机进行刺激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会主义激励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实际管理工作一道去做;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中群体激励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目标激励  即通过安全生产目标的设置和实现来激发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在安全生产目标设置环节上,要使目标满足群体一定的需要和符合群体的价值观。还要适合群体的经验能力和环境条件,使安全生产目标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安全生产目标实现过程中,应把目标具体化,分解成阶段目标和量化目标,以保证目标对群体产生连续不断和连环反应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运用多种形式实行安全信息反馈,如安全工作成果分布、安全经验交流等,通过反馈作用维持群体积极的动机与行为。

  (2)工作激励  所谓工作激励就是通过赋予群体安全工作丰富的内涵,使安全工作富有挑战性,以增强群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给任务、压担子;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提供合理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援助,以使群体有能力承担更丰富的安全工作任务;适时反馈、调整工作,对安全工作成果给予客观、肯定的评价,增强群体的安全成就感和责任感。

  (3)规范激励  所谓规范是指企业组织在其安全工作活动中所形成与确立的共同行为准则。它包括组织与群体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道德规范等方面。首先,要完善、调整组织与群体的正式规范,防止和避免相互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具体,并可对照考核;要根据群体发展和外界环境变化,对群体规范不断调整,以使其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励群体的功能。其次,要适当地调整和改造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使其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消除其消极作用。

  社会主义安全生产管理中个体激励的具体方法如下。

  (1)尊重感化法  这是紧紧围绕人的情感展开安全思想工作的方法,一方面要求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自尊心和荣誉感,批评人做到知羞而休、知耻而止;另一方面要关心人、爱护人、以情动人,激起人的满意感、信赖感、归属感,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

  (2)满足需要法  安全管理主体应努力将各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目标计划建立在满足个人多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具体方式有: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给予物质激励;建立各种安全生产考核制度;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进行精神激励;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开展各种适宜的活动。对合理但不现实的需要,要作必要的解释,并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不合理不正确的需要,则要进行教育引导。

  (3)激发兴趣法  兴趣能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并能使之持久。具体做法有:安排人的工作时,尽量使专业对口,发挥个人兴趣特长的积极作用;结合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不断进行热爱本职工作,明确本职工作意义,了解本职工作前景的教育;丰富被激励者的安全专业知识,以培养兴趣;注意调剂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保持劳动者的持久工作兴趣和工作动机。

  (4)自我激励法  具体做法有:通过一段安全工作以后,进行自我总结检查,  自我评比,自我教育;制定个人各方面的发展规划,自我设计长、中、近期工作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体验自我力量,挖掘内在潜能。

  3.多种形式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安全管理观念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哲学中,价值所揭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作为关系范畴,离不开主体人,也离不开客体。客体对主体有积极意义就是有价值,没有积极意义或者消极意义,就是无价值或负价值。因此,对于企业安全管理来说,价值观念是指安全管理主体对于安全管理客体于自身有无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规范性认识。

  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安全管理主体的行为倾向,是与主体的需要、理想、道德、去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念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内核。在社会主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职工群众既是安全管理客体,又是安全管理主体。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劳动集体内,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念,对持久地调动劳动者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安全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来自社会的影响,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熏陶、社会教育、社会传播工具和社会舆论的感化等;也来源于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一系列价值认识、价值判断的加工抽象和反复强化等。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价值观念必须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安全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育,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体现社会主义企业安全生产价值观念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抽象和具体的两种类型。

  ①体现安全价值观念的“抽象形式”,通常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精神”或特定的“文化”。这一形式主要着眼于潜移默化,力求在职工心理深层形成定势,构造出有效的安全管理软约束机制。

  ②体现安全价值观念较为具体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某种特定的“信条”或“准则”。这一形式主要立足于从整体出发,对被管理者的部分行为,按照共同安全价值观念的要求加以规范,并通过较长时间的安全管理刚性约束,形成被管理者的安全自觉行为。

  培育和形成企业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念,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环境诸方面的系统工程。除了把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这一安全价值培育工程的主体之外,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对现有的安全价值观念进行分析。以企业和人的发展目标为依据,分析现有安全价值观念的状况,提出努力方向,确定需要培育或转化的具体观念。

  ②选择和配置好共同安全价值观念的“生长点”,并予以重点倡导和弘扬。如一个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往往体现在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企业民主、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企业安全道德、企业安全组织形式、企业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不同,培育企业共同安全价值观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有的企业以民主、道德为“生长点”,有的企业则从尊重人、爱护人出发,以安全信息沟通和对话为主要方式,树立“厂荣我荣,厂衰我辱”的共同安全价值观,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安全生产利益共同体,有的企业则善于捕捉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安全工作“闪光点”,将其升华到企业的安全价值追求上来。

  ③坚持长期宣传、灌输。企业共同安全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艰苦细致开展安全思想灌输的过程,固然有自发发育成熟的一面,但也要靠外部宣传灌输。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企业职工的共同安全生产理想,运用社会教育、社会传播等工具,反复向职工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安全生产价值观念,形成社会认同的安全工作的“大气候”。

  ④搞好典型示范。所谓典型示范,主要通过对安全生产英模、安全先进人物、安全先进事迹和高尚行为的肯定,引导群众躬身效仿,使体现共同安全价值观念的先进安全行为得到认同和赞赏。进行安全典型示范,要注意寻找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着共同价值取向、

  神风貌和群体人格的一面,分清共性与个性。如果将安全生产典型人物视为“完人”,加以“模特化”,职工感到无法效仿,也就起不到示范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