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部伤亡事故中,重伤和死亡事故最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其发生的比率很低,但是后果却十分严重。它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也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据国外一些统计资料,某些企业伤害总数的67%的事故仅花费全部伤害开支的6%,33%的伤害花费全部伤害开支的94%,而占上述伤害总数2%的伤害却花费全部伤害开支的50%。
仔细研究发现,严重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一般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并非完全相同。有些作业条件更容易引起严重伤害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发生严重伤害事故,应该对作业条件引起严重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预测,事先采取防范措施。
一、严重伤害事故的原因因素
W·N·库克和M·W·布卢姆斯托克(William N·Cooke and Marvlr(W.Blumenstock)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人员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往往引起伤害;伤害严重度取决于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情况,是“暴露”的函数。“暴露”的害处越大则可能的伤害严重度就越大。为了减少伤害的严重度,必须对可能害处最大的“暴露”从技术上防护或者让人员回避。于是,可用下式表达伤害严重度的函数模型:
S=f(E,H)
式中:
S—伤害严重度:
E—环境条件变量;
H—人员变量。
人员变量是十分复杂的。它取决于人员的心理和物理特征。作为心理因素的对危害的无知、忽视,不安心工作,缺乏经验,冒险倾向等,作为物理特征的视力、听力不良,动作迟缓及条件反射、疲劳,身体抵抗受伤能力差等,都是引起严重伤害的原因。人员的心理和物理特征因人而异,从总体上来说,它们与人员的年龄有关。青年工人往往缺乏经验和忽视工作场所的危害,因而容易遭受严重伤害。老工人身体缺乏弹性而抵抗受伤能力差。例如,在同样的坠落事故中,老工人较青年工人更容易受到严重伤害。于是,年龄(x轴)与伤害严重度(损失天数)(y轴)之间为二次方曲线关系(如图3-18)。
为了减少严重伤害的发生,应该加强对青年工人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工作环境潜在的危害。开始的时候应该把青年工人安排到危害少的工种,给他们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在分配人员做不熟悉的工作时,应该首先使他们知道该项作业特有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露于这些危险环境。
在环境变量方面对伤害严重度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作业的种类和能量的大小。
D·皮特森(Dan Petersen)指出,不常见的非常规作业、非生产性作业、高能量及建筑条件是严重伤害发生的原因。
建筑施工比一般的生产作业危险因素更多,更容易发生严重伤害事故。与建筑相类似的还有许多危险性较高的作业,如水上作业、在沟里或坑里作业、冶炼和采矿业中的很多作业等,都应被看作严重伤害事故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二种作业是非生产性作业。它包括维护和修理、研究试制以及其它—些辅助性作业。从事非生产性作业时,操作人员进入那些他们不经常在那里工作的区域。第三种作业是平时很少做的非日常性的工作。例如,偶尔做一次的设备安装或大修;机械故障的应急抢修,可能一年才有一两次;利用设备做一次计划外的特殊作业;做一年只生产一次的产品;设备的搬迁和拆除。这种作业由于罕见,人们很不熟悉。对于从事这种作业的人员来说,由于环境条件与平时接触的环境条件不同(变化),因而容易失误和对危害认识不足,增加暴露于危险条件的机会。
系统中的能量为人类做功,实现生产之目的。当能量流向错误的方向时就成为不希望的能流,它是产生伤亡事故的原因。严重伤害是和高能量相联系的。能量越高,当不希望的能流转移到人身体时,伤害越严重。
二、严重伤害事故的故障树模型
C.W·路斯(Charles W.Ross)研究了大量严重伤害事故,认为严重伤害事故的35~90%发生于四类主要的生产作业活动中。除了前述的三种作业活动外,还包括有特别危害的作业一项。“特别危害”是指那些比一般生产条件的危险性高得多的条件,诸如使用工人不知其危险性的材料、进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空间或有限空间作业、检修、焊接输送易燃易爆气体的管路等。
路斯把高能流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因方面来考虑。即,这四类更容易引起严重伤害事故的生产作业必须伴随有不希望的高能量流才能造成严重伤害。操作因素欠佳(Less Than Adequate)是另一方而的原因。这是指人员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失误和疏忽,这也是大部分伤害事故的原因。控制操作因素着重于安全管理和监督。根据这些考虑,路斯建立了图3-19那样的严重伤害的故障树模型。从事特殊的作业活动、高能流,操作因素欠佳三者同时出现是严重伤害发生的必要条件。当这三个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严重伤害的可能性相当高。
三、严重伤害的预测、评价方法
用严重伤害潜势(Serious Injury Potential)来评价生产作业的环境条件:
L=A+E1+E2
式中:
L——严重伤害潜势分数;
A——作业种类分数;
E1——能量输入分数;
E2——能量形式分数。
用操作因素控制来评价人员的暴露可能性。它的符号是O。
于是,用控制水平(Level of Control)来评价严重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它等于严重伤害潜势与操作因素控制的分数之比。
这里采用的打分方法与第六节介绍的方法不同,它事先规定作业种类、能量输入、能量形式和操作因素控制的具体项目,每一项分配到一分,再接着研究的作业所包括的项目多少来求得总分数。例如,更换折断的竖井井框作业,它是非生产性的、很少做的非常性的作业,又是类似建筑那样危险性高的作业。因此,作业种类分数为A=3。
如果算得的控制水平Le>1.0,则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操作因素,然后对新措施的效果再次进行评价,直到Le<1.0为止。
为了实际应用方便,把整个评价过程印成表格形式,见表3-8。表3-8的第一栏为将要进行的作业内容摘要,最后一栏为需要增加的控制操作因素的措施。下面举一个在盛化工产品的槽罐里进行焊接的例子来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
上一篇:怎样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下一篇:解决安全问题的程序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