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日本仓敷乙烯工厂爆炸事故
2006-03-3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1982年4月12日,日本仓敷市水岛石化联合公司乙烯生产设备脱丙烷塔发生爆炸。
1.事故概况及经过
脱丙烷塔分上塔和下塔,下塔连接一个再沸器,另外还有一个备用的下塔和再沸器。设备运行时,可通过阀门来转换下塔和再沸器。该设备原定5月停机定期检修,但由于再沸器管粘有树脂状物质,传热性能降低,因而于4月6日停止
使用原来的下塔和再沸器,改用备用的下塔和再沸器,转换时,运转系统的上塔和停机的下塔的隔断只靠关闭转换阀门,没有插堵孔板。然后抽出下塔和再沸器内的残液,放掉残气压,接着用氮气反复对设备进行清洗。
4月7日上午冲洗完毕后,对排气进行检测表明不含可燃气体。之后取掉再沸器的上下盖,约1小时后,在再沸器与下塔连接的上下通管嘴部交叉贴上胶带。
4月7日下午到10日傍晚和12日上午,用电钻和刷子清除再沸器管上黏附的树脂状物质。11日10时到12日5时,向再沸器炉壁通人少量热蒸汽清除管内树脂状物质吸附的油分汽化产生的臭气,工作前对再沸器上下管内外进行了气检,均未发现可燃气体。
4月12日14时,工人A检查管道,用电动圆盘砂轮机切割管,切断三根后稍停片刻,根据在再沸器下观察作业的工人B的证词,这时没有发现贴着的胶带有鼓起和其他异常现象,也没有闻到特别的臭气。
不久在切割第四根管时,即14时25分,下塔内发生爆炸,再沸器上下通管上贴的胶带破裂,喷出长达数米的火舌,再沸器顶底部周围被火焰覆盖。
发生事故时,再沸器附近有9名工人正在进行拔管作业,其中切管的工人A受火焰冲击和烧灼,当场死亡,另有3人受伤,设备损失达45万日元。
2.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后对现场及运行作业、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各种检查分析,最后对事故原因作出如下分析。
(1)下塔内的可燃物
下塔和再沸器中黏附堆积有相当量的丁二烯聚合物,影响了氮气清洗效果,一部分实液残留下来,再加上上下塔隔离不良,气体从运行系统向下塔泄漏。因此,下塔内的可燃物除了丁二烯聚合物外,还有戊烷、乙烷、C5馏分及苯等成分。但发生事故时塔内的气体浓度及组成不清楚。
(2)下塔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
再沸器盖取掉后,下塔通过再沸器嘴与空气接通,下塔内流人大量空气,形成由可燃气体和空气组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
(3)阀门开闭状态与胶带的粘贴
运行系统与停机的下塔间隔是通过关闭阀实现的。
(4)检气
整个作业过程多次对气体进行检测,均未发现异常。
(5)火源
使用电动圆盘砂轮切割管子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的可能性较大,但也存在下塔内残留的丁二烯聚合物因空气氧化而自燃起火的可能。
3.存在的问题
(1)设备方面
脱丙烷塔下塔转换作业时只用阀门切断,而没有设置容易插人隔板的设备,导致部分可燃气体从阀门漏人下塔,助长了事故的发生。
(2)作业管理
安全检查不足,没有对氮清洗时导入阀及开闭阀的情况及清洗后塔内残留气体的浓度进行彻底检查。导入氮气的喷嘴被聚合物堵塞,造成氮气置换不良,使塔内留有部分残液。
指示联络不彻底,清扫再沸器时增加了拔管作业,这时工程科应把施工时间、程序等向管理科交待清楚。
作业安全措施不完善,对使用砂轮这种特殊作业没有召开安全班组会,对作业内容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工程科和管理科也没有对隔离、隔板、检查等安全对策充分讨论。
危险物评价不充分,对塔内及再沸器黏附堆积的丁二烯聚合物的潜在危险性的评价不充分,未采取安全措施。
4.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①改进隔离设备;
②落实隔离设施;
③重新研究检气方法及塔内清洗方法;
④下达对作业的安全指示;
⑤加强对烟火作业的管理体制;
⑥重新研究作业标准及其他标准;
⑦加强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