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事故预防方法—中毒事故的预防

2008-12-1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工业毒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但是,造成中毒事故的常常是成为粉尘、烟、雾、蒸气、气溶胶的形式或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的时候。因为成为粉尘、烟、雾、蒸气、气溶液或气体形式时,就有可能扩散在生产场所的空气之中,与劳动者的皮肤广泛接触或随着劳动者呼吸通过肺泡进人人体,造成工业中毒事故。由于工业毒物都是以接触人体为造成中毒的先决条件,所以工业毒物也称为生产性接触毒物。

  1.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1)通过呼吸道侵人人体  通过呼吸道是工业毒物侵人人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条最常见的途径。当工业毒物的微粒粒径大于5µm时,通常不易进入肺泡中,一般都会在鼻腔或气管中沉积下来,随着呼吸道的分泌物或痰被重新排出体外。粒径在5µm到1µm的工业毒物微粒一般都是被阻留在微小的支气管中,只有粒径为0.5µm左右的微粒才可能进入肺泡里,并在肺泡里沉降下来。

  肺泡壁是一层非常薄的半渗透膛,其表面面积很大,成人约为50~120 m2。肺泡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很丰富,而且有大量二氧化碳造成酸性环境,所入侵入肺泡的毒物可以比较容易透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并由血液直接带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因此呼吸道也是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一条最危险途径。

  至于粒径非常小的毒物微粒,由于悬浮在气体中,虽然也进入肺泡里,如果其溶解性不是特别好,往往会随着呼出的气体被重新排出体外,而不会在肺泡中降落下来。

  (2)通过皮肤侵入人体  通过与其接触的皮肤侵入人体,是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第二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的毒物与通过肺泡吸收一样,也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中,由血液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但是,皮肤的表面被覆着一层类酯质层,这是一道很好的屏障,能够阻挡一切只有水溶性而没有脂溶性的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对于那些只有脂溶性而没有水溶性的工业毒物,虽然可以进入表皮,但是要渗过皮肤继续进入血液里,还是不可能的,因为进入血液还必须有水溶性才行。对于既有水溶性同时又具有脂溶性的工业毒物来说,皮肤就是一条危险的途径。如苯胺、敌敌畏等就能通过皮肤侵入人体。苯二甲等是脂溶性毒物,但同时具有微溶于水的性质,所以也能经皮肤吸收一部分。

  黏膜的表面比较湿润,易于被毒物侵入。

  当皮肤接触到一些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工业毒物时,如强酸、强碱、苯酚、硫酸二甲酯等时,则由于表皮的屏障遭到腐蚀而破坏,失去保护作用。

  (3)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  工业毒物通过消化道侵人人体的途径是一条次要的途径。在这一点上工业中毒与生活中发生的中毒情况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腔、食道这一途径,在胃和肠道中被吸收而中毒,即所谓“病从口入”。而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除非是不慎误食,或者由被工业毒物污染的手在饮食、吸烟的时候间接地带人口中。此外就是发生在某些突发性的事故中,如液态毒物在设备出事故时突然喷出、射人劳动者口中造成中毒事故。总之,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是工业毒物侵人人体的一条次要途径。

  2.中毒机理

  工业毒物主要由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由这两条途径侵入的共同点是直接进入血液,即被人体吸收,然后由血液携带分布全身造成组织和器官的危害。由于各组织与器官的生化过程各不相同,而且细胞的状态各有特点,所以毒物对组织器官的危害具有选择性。

  皮肤与血液是毒物最先接触的组织,因此皮肤与血液对能与其作用的毒物反映较快。神经系统的生化过程比较复杂,所以神经系统刘•毒物比较敏感。酶的结构特点,易与毒物结合,所以许多中毒症状是由于毒物与酶结合使酶失去活性产生的。由工业毒物造成生理功能异常或组织器官的病变,其机理至目前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通过病理解剖和毒理学方面的分析,对——些常见毒物的中毒机理已经弄清楚,归纳起来可分为4种情况。 

  (1)工业毒物作用于皮肤或黏膜,对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或破坏作用  这是指某些工业毒物与人体的表面接触之后,进入血液之前发生在人体局部表面上的变化。一些具有腐蚀性或溶于水时产生腐蚀性物质的工业毒物,与人体表皮的细胞发生了化学变化或生物变化,使局部皮肤或黏膜出现红肿、疼痛,严重的时候,将使表皮或黏膜糜烂,导致炎症及水肿。一些脂溶性兼有水溶性的工业毒物也能造成这种危害。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铬酸盐和重铬酸盐、硫化氢、氯、氨等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硫酸二甲酯水解之后形成硫酸和甲醇,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皮肤的作用,使皮肤糜烂或黏膜水肿;氮氧化物遇水时形成硝酸和亚硝酸,使接触者发生肺水肿症状;光气、溴甲烷等进入肺泡,就会损坏支气管和肺泡黏膜,产生肺水肿或化学性肺炎;甲苯、二甲苯、异氰酸酯类毒物会破坏呼吸道的黏膜,出现支气管哮喘甚至呼吸困难。

  (2)工业毒物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神经功能紊乱  当某些工业毒物侵入人体之后,首先进入血液,然后由血液带至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由于神经系统含有丰富的类酯质物质,某些所谓“亲神经性毒物”就会溶于类酯质,与类酯质结合,使神经系统发生不正常的兴奋或麻醉,造成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的一些全身症状。如苯、砷、锰、铅、硝基苯、溴甲烷、二硫化碳等能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四氯化碳、氯丁二烯对中枢神经具有麻醉作用,因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心血管收缩使各组织因供血不足而窒息。

  (3)工业毒物造成体内缺氧而发生窒息性的中毒事故  工业生产中发生窒息性中毒事故,除了上述因工业毒物与某些神经系统结合,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引起供血不足使组织器官因缺氧而窒息之外,另一种造成体内窒息的原因是工业毒物直接与血液的血红蛋白作用,使血红蛋白失去正常的携氧功能,或者是某些工业毒物与细胞结合,使组织的细胞失去接受氧的功能产生的。如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之后,就与氧争夺血红蛋白,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强数百倍,所以当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就能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从而不能继续与氧结合,因而血液丧失了携带氧的功能,造成各组织和器官窒息。

  氰化物侵入血液中,能够离解产生氰离子。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两者结合成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正常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细胞从血液中吸收氧的催化剂,当与氰离子结合之后成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就失去了这种功能,使细胞不能从血液中得到氧而导致组织缺氧而窒息。由于血液中虽然有充足的氧,而细胞不能吸收,所以中毒时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均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也呈鲜红色。丙烯腈进人血液中,也能离解出氰离子,所以与氰化物具有类似的窒息危害。

  (4)工业毒物抑制酶系统的活性而导致发生中毒事故  酶在人体中是一些具有活性的生化催化剂。实质上是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所以酶结构中都有氨基、羧基、羟基等功能团;许多酶的活性中心常有巯基、磷酰基等功能团。某些工业毒物就是与酶的这些功能团结合,使酶的一部分结构溶解,致使蛋白质变性失去催化功能而出现中毒事故。

  如汞及其化合物与巯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当汞离子与巯基结合之后,酶就失去了活性,使组织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作用;对硫磷、敌敌畏就是因为与胆碱酯酶结合,抑制了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生理功能的紊乱。

  3.中毒过程分析

  工业毒物是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与某些组织及器官相结合,阻碍了正常生物化学变化,使得某些生理功能出现异常现象或某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但是,这些化学物却是工业生产中所必需的,不可避免的。因此,从职业安全卫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研究出预防工业毒物对人体危害的办法来。为了预防工业中毒,必须首先弄清工业毒物的存在形式,如何进入人体,如何造成毒害的全部中毒过程,进而从整个过程找出关键环节,通过防毒工程的手段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不管是哪一种毒物,均是以一定的形式或状态存在于二正业生产过程之中,不过以固态或液态存在时,造成中毒可能性少一些,而以粉尘、蒸气、烟、雾、气溶胶或气态形式存在时更加危险一些,因为这些形式可以扩散在空气之中,由呼吸道进人人体。但是,不管工业毒物以哪种形式存在或其毒性是多么强烈,要危及劳动者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接触劳动者的机体。当接触到劳动者之后,工业毒物才得以按照各自的特性通过侵入途径进入体内。不管工业毒物侵入从哪一条途径,首先是要进入血液之中,然后再由血液带到全身,在适宜的部位产生作用。当毒物的数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出现了中毒的症状。这便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中毒事故的全过程。如图20—15所示。

 

  从图20—15中可知,图的左侧是工业毒物进入空气,因为工业毒物在任何状态下存在,总是要接触空气的,在扩散过程只能对其进行扩散进行限制。图的右侧是毒物在人体内的扩散过程,要限制其扩散是很困难的。而两者之间却存在一个关键的链节,那就是指工业毒物要使人中毒必须与人接触之后才能发生。如果切断了毒物接触人这个环节,那么中毒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要达到切断工业毒物与人之间的接触环节,主要办法只能通过职业安全卫生工程的途径,那就是:

  机械化一自动化一电子计算机控制

  所谓机械化是指凡存在工业毒物的岗位,均以机器进行操作,如有毒物料的输送采用泵、风机、各类输送机;物料的粉碎和包装采用机械操作,物料的反应在密闭的缸、釜、塔中进行,避免人体与工业毒物的接触。对于某些不易扩散的毒物,反应过程比较简单,危害程度级别比较大的工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是可以达到切断毒物与人接触这一环节目的的。

  对于扩散能力比较强,反应过程比较复杂,而危害程度分级级别比较高的生产过程这就不够了。这种情况下应采用自动化来切断毒物与人接触这个环节。所谓自动化是指仪表化而言的。劳动者可以在远离工业毒物所在的地方,中间有清净的空气隔离开来,在仪表间控制生产条件,通过仪表监视生产的进行情况。这样才能达到切断工业毒物与人之间的接触环节。

  至于危害级别更高、反应更加复杂的生产过程,则应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劳动者远离生产现场,一切均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操作,包括生产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在内。

  4.预防中毒的措施

  从工业中毒的全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切断毒物与人之间接触这一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预防中毒的目的。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防毒措施

  ①工艺选择  当一个企业决定要生产某种产品时,一般都要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研,然后经过分析对比确定采用何种工艺路线,最后再根据客观条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选择工艺路线时,应优先选用安全的无毒工艺路线;尽量避免选用以有毒物质作原料、作催化剂,或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有毒的中间体、废气、废水的工艺路线。如果确有困难则尽可能选用低毒或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使中毒的可能性从工艺路线选择中就被摈弃或得到限制。

  工艺设备的选择要从预防中毒的角度进行。当工艺路线确定之后,首先要全面分析工艺路线中有哪些过程存在工业毒物,其危害程度,存在的形式和数量,并对发生中毒事故的各种可能性作出充分的估计。当对这些部位选择工艺设备时,尽可能选用密闭性好、易于隔离、易于通风的装置。在落实工艺设备选择的同时要落实防毒所需的设备。

  凡是有毒作业,在工艺条件选择时也要从防毒的角度进行考虑。如尽量选择较低压力、温度,以降低工业毒物的挥发量以及减少泄漏的可能性。当工艺要求粉碎固态原料时,尽量选用湿法作业。采用有温度要求的塔、釜、槽、罐等,应尽量考虑负压操作,以防毒物外溢。当不可避免使用有毒原料催化剂、助剂或产生有毒中间产物的工艺时,要在工艺条件中给以适当的限制,这对预防中毒是很有效的。

  ②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中要落实防毒措施,首先是厂址或生产车间的选择要考虑防毒的需要。凡在生产中使用或将产生工业毒物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应选用地质条件、气象条件良好的位置,并且注意避开水源、河流、人口稠密区域的影响。一般选用河流的下游,远离水源地、居民区、车站、码头、重要桥梁及工厂生活区。凡有废气排放或粉尘危害作业的企业,均应将厂址设在下风向侧。

  工艺设备和各种机器的分布要紧凑合理。但应便于空气流通,便于检查和维护。对于存在不同工业毒物的设备或机器,应按毒性的大小予以分隔开来,工业毒物的储罐或易渗漏的运送机器,应尽量安排在室外下风向侧。有毒设备与无毒设备之间应用墙隔开。

  生产作业流程设计与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投产后劳动者安全与否,所以设计人员在具体进行生产作业流程设计之前,要掌握各工艺设备内物料理化性质、反应机理、工艺条件等资料,进而对整个工艺装置的有危害因素,以及各种生产机器在反应过程、运输过程、维修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作出充分估计,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防毒设施或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设计生产作业线时应尽量采用管道,管线尽可能短接。输送有毒物质的管线尽可能避免转弯,避免与道路交叉。一般工业毒物的管线均采用地上架设或管架敷设,并与其他管线保持适当距离,以免互相影响。有毒物质的管线应尽可能减少使用法兰连接及安装阀门,因为法兰与阀门是管线造成渗漏的主要部位,对于存在泄漏可能的部位均应设置报警装置,以及时发现渗漏部位,预防中毒。

  ③组织管理  一项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实施,一般均按如下程序进行,首先由建设单位向上级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阐述建设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预期效益;当被上级批准之后,再按规定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编写计划任务书;计划任务书被批准后,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被审查和批准的基础上,编制施工图纸并组织施工;最后是竣工验收,验收之后可以将项目交付使用,投人生产。

  为了保证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在投产后能够符合职业安全与健康的要求,保证劳动者的安康,凡进行存在工业毒物的生产性建设工程单位,均应在实施该工程时主动争取相应的劳动安全健康监察。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如下。

  a.在项目建议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之后,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前,将可行性论证书中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文件及资料提交相应的管理部门,请有关管理部门派人参加有关会议,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载人可行性论证文件。

  b.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组织会审之前,对该建设工程中有毒作业作出职业安全健康的评价报告书,并将报告书连同初步设计文件及有关图纸资料报送主管部门。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括《职业安全卫生专篇》与《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初步设计审批表》。并通知主管部门派人参加有关的会议。

  c.生产性建议项目验收前20天,应将生产中存在工业毒物设备的运行情况、措施效果、检测数据、存在问题及今后采取的措施写出专题报告,或称为《效果评价报告》,连同《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验收审批表》报送主管部门审批。未经主管部门审查或同意,不得投产使用。

  (2)企业的防毒措施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凡是存在有毒作业的车间和工厂,首先应该进行有毒作业的评价工作,确定该作业的严重级别,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可行的防毒技术措施或设施,逐步改善作业环境的质量,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①有毒作业分级  目前我国已有丁J 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该标准在卫生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常见的工业毒物制定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多年来许多工业企业经过努力,将空气中工业毒物的浓度降到该标准浓度以下。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有毒作业超过该标准所规定的最高允许的浓度值。有的超标不大,有的超标很大,对于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的作业,如何定量地给以评价,该标准尚有困难。往往一个企业中同时存在几种有毒作业,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决定先治理哪一个,后治理哪一个,该标准也不能给以明确的答复。因为该标准只是给出了治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于我国当前众多有毒作业来说,急需一个新的标准,来定量地判定有毒作业环境的恶劣程度,供企业决策者制定治理方案。

  国家标准《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能较好地解答以上问题。该标准综合了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等三项指标,进行有毒作业分级的评定。因而根据该标准分级得到的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作业本身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所以由该标准确定的级别,既可以作为该作业恶劣程度的评价,也可作为对该作业进行治理的依据。《有毒作业分级》共分五级,即:0级为安全作业,  I级为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为中度危害作业,Ⅲ级为高度危害作业,Ⅳ级为极度危害作业。

  ②改革与治理  对有毒作业采取工艺改革是比较彻底的办法,近年来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就是其中之一。在涂料行业以铁红代替铅丹,推广了电泳涂料工艺;采用新工艺路线,避免使用有毒催化剂,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减少产生有毒物质,也是治理措施。如化工行业生产聚氯乙烯,以氧氯化法代替了原来使用氯化汞为催化剂的工艺,以乙烯直接氧化法代替了原来以硫酸汞为催化剂的乙炔水合法制造乙醛,从而主动地消除了汞害。改变工艺条件也是改善作业环境质量的途径之一,如以负压操作代替正压操作、以湿法操作代替干式操作、以连续操作代替间歇操作。

  ③个人防护与组织管理  凡是进行有毒作业的操作者,必须经过专门知识、防毒知识的教育与训练。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守各种操作规范。按规章使用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如口罩、面具、护面油膏、手套、工作服等。不准在有毒作业环境中存放食物、餐具或其他清洁用品;不准在有毒作业环境进餐、吸烟,并防止带病工作;生产操作岗位应设在上风向,离门、窗安全通道较近的一侧;操作者尽可能缩短在有毒环境中的逗留时间等。

  5.防毒技术与设施

  防毒技术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有毒作业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障劳动者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防毒技术是针对工业毒物的理化特性、存在形式以及作业场所的具体情况,采用技术措施或设施,达到预防工业中毒事故为其最终目的。

  (1)通风技术

  ①局部通风  将存在工业毒物的容器、槽罐、生产用机器或整条输送带、生产线加以密闭,并在适当的部位抽风,使密闭罩内处于微负压状态,只能让空气从罩的缝隙进入密闭罩内,而罩内有毒气体不能外溢。这种办法的缺点是设施比较庞大,费用稍高,但是效果好又节省风量,所以在防毒治理中总是优先考虑采用这种办法。

  如果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无法将毒源进行密闭时,,可以采用排气罩抽风法。排气罩是将毒物发生源尽可能地封闭起来,只留出必要的操作口或维修观察口,根据抽风口的位置不同,排气罩分为上吸罩、下吸罩和侧吸罩。用风机将罩内气体抽出,使罩内呈负压状态。由于罩内外存在压差,所以空气只能从罩外向罩口里流动,而罩内的毒物不会外溢,保持车间空气的洁净。

  ②全面通风  当受条件的限制,无法以局部抽风控制时,则可采用全面办法来解决。全面通风主要的问题是合理组织气流。一般原则是将风从操作者的一方流进,从发生毒物物体的一方流出,中间不应有高大的物体阻挡。由于操作者总是处于新鲜空气进口处,所以不受毒物危害。抽出的气体被稀释到最高容许浓度以下排空。

  全面通风需要气量较大、费用高,而且排出的废气不易净化回收,但适用于喷涂大件物体的车间,如汽车喷漆、机床喷漆、船坞喷漆施工等。

  ③隔离操作  在局部抽风有困难时,还可采用隔离操作。在有毒作业区域建一所透光好的封闭小室,由风机向房内送风,使房内始终处于正压状态,操作者在房内操作。这种方法节省风量,效果显著,但对人工操作频繁的作业不适用。

  (2)车间内空气中毒物的净化与回收

  ①有毒粉尘的除尘设施  有毒粉尘的除尘技术与设施与一般粉尘的相同,但对有毒粉尘要注意回收。

  除尘设备可分为干法除尘器与湿式除尘器两类。在干法除尘器中最常用的是旋风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的特点是构造简单,耐用性好,缺点是效率低,尤其对于细粉尘几乎无效,所以一般在防毒治理中用于初级除尘设备。布袋除尘器的适用性广,对细粉尘的效率可达98%以上,不仅可以除去细粉尘,对烟也有很高除去效果。其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安装于室外冬季易结露。

  静电除尘器是利用高压静电放电时,将电极间的空气离子化,当含尘空气通过时,由于粉尘带上电荷而在收尘极上聚积而使空气得到净化。其除尘效率在99%左右,对烟、雾的效果也很好,其缺点是造价高。而且只能除去比电阻在103~1010Ω•cm之间的有毒粉尘。

  湿式除尘器中最简单的是水溶除尘器,其除尘效率不高。文氏管洗涤器是湿式除尘器中效率最高的一种,而且构造简单,效果稳定。但阻力消耗大,耗水量高,且其污水不易处理。冲激式除尘器,对一般粉尘的除尘效率均可达98%以上,对细粉尘也有较高效率,且已定型或为系列化产品,因而使用比较普遍。

  ②有毒蒸气的冷凝法  沸点较低的有毒蒸气可用冷凝法将其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但其净化效果受冷却水水温的制约,由于降低水温,费用就要增加。否则虽经冷凝回收,但剩余空气中毒物浓度仍然达不到最高容许浓度,所以冷凝法常用作净化工程的前处理,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收得物较纯。

  ③有毒气体的液体吸收法  液体吸收法是基于工业毒物的某些理化特性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或溶于某些溶剂中,当含有毒物的空气与吸收剂接触时,毒物进入溶剂而使空气得以净化。吸收是化工生产的单元操作之一,常在吸收塔,如填料塔、筛板塔、湍球塔等中进行。在防毒净化中除了使用塔器作为吸收设备之外,对于易溶于水的毒物也可用文氏管、冲激式除尘器作为吸收设备,因为这些设备不易堵塞,操作简单。

  ④有毒气体的固体吸附法  吸附也是化工单元操作之一,用于分离气态混合物质。吸附是利用多子L性物质的巨大比表面特性,当与含有毒物的空气接触时,对影响有吸附力和凝聚作用,使毒物与空气分离开来。常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活性炭毡和分子筛,一般都在吸附罐中进行。当吸附剂吸附了一定量毒物之后,需要进行再生处理。通过再生处理使毒物脱附回收,同时使吸附剂恢复吸附性能重新投入使用。目前常用活性炭作吸附剂吸附空气中有机溶剂蒸气、汞蒸气。

  ⑤有机蒸气的燃烧法  燃烧法基于有机物质的可燃特性上。燃烧后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与水。虽然不能回收物质,但可以净化空气并回收一部分热量。燃烧法按处理时是否出现火焰,可分为焚烧法和催化燃烧法。

  焚烧法处理高浓度的有机毒物时,可以在焚烧炉中直接点燃而烧毁;或者直接通入炉、窑的燃烧室作为一部分燃料烧毁。当无法利用时,则需以直接燃烧器点燃烧毁,即所谓“火炬”。对于一些高气量低浓度的有毒废气,则由于本身不能维持继续燃烧,则可将废气通过用燃料点燃的火焰之间被烧毁。一些具有恶臭的毒物如硫醇、硫醚,由于浓度极微,焚烧时需要人为地渗加燃料使之维持继续燃烧。这些焚烧均在特殊设计的焚烧炉中进行。   

  催化燃烧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有毒物质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无火焰的彻底氧化过程。广泛地被漆包线行业、绝缘材料行业、浸漆行业采用。催化燃烧在催化床中进行,当有毒的有机蒸气通过预热的催化床时,有机蒸气进行无焰燃烧,放出热量并维持继续燃烧。催化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维持无焰燃烧继续进行外,剩余热量可以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