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关爱生命 善莫大焉

2005-02-23   来源:《新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没有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就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一路高歌,职业安全健康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还非常严峻——显性的工伤事故总量居高不下,迟发性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也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我国事故多发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有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既有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不适应,也有职业安全健康保障措施的滞后……多种因素相互缠绕,甚至互为因果。但理性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仍是主要原因。
  立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立法滞后,过去的相关立法都是针对国有企业,县以上大集体企业参照执行。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对非公有制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仍缺乏足够的法律规范和处罚依据。相当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管理松弛,导致事故不断。
  体制不顺。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历经变化,但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很难形成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增加了部门间的协调成本。如安全生产归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职业病防治归口卫生部门,工伤与职业病保险还留在劳动保障部门,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则归口质检部门。此外,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清晰,如交通运输、防火、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和事故善后处理等工作与职业安全卫生混淆在一起。
  地方保护。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眼前的利益,重发展经济轻安全生产;有的官员甚至与违法者串通一气,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供保护伞,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外来资本时,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由,不敢坚持“三同时”(工程项目与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原则,放弃监督管理,以致职业危害从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了新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
  欠账太多。由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企业安全技术装备老化、落后,抗灾能力差,不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抵抗事故灾害。据初步统计,目前仅原国有重点煤矿“一通三防”欠账就高达 40多亿元。许多非公有制小企业的安全投入就更少甚至为零。
  意识淡薄。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贯彻落实时随意性很大。在一些企业中,从企业负责人到普通职工,安全意识极其单薄,违章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镇。这些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选择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较重的工作。在生活的逼迫下,让他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往往只重视正式职工的培训教育,而忽略了对农民工、临时工的教育。目前,农民工、临时工已成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体。
  落实阻滞。现在还有不少企业把安全管理部门视为非生产管理部门,在机构调整中往往被“精兵简政”。在许多非公有制小企业中根本没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制度极不完善。在地方政府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着编制不足、经费匮乏、权威性不高等问题,有的县市至今没有安监机构,形成了监管真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虽然还有待完善,但更严峻的问题是已有的法律法规也不能真正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原因还可以找出许多。但这些原因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对人的生命漠视的身影。我们还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人的生命第一、人的尊严第一、人的价值第一、人的权利第一的观念,没有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牢固价值观。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生命无价,安全第一。安全生产、维护职业健康是政府、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劳动者个人的义务。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减少悲剧的上演,我们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需要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需要加大安全投入,需要转变监管方式,需要促进安全科技的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促使全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只有让广大群众真正懂得和掌握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道理和知识,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职业安全健康状况才会逐步好转。
  (作者为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