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连接食品安全与放心的桥梁

2005-02-23   来源:《新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目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很多,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论坛不计其数。仅在互联网上简单一搜,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就有50多万条。从国家政策制定到普通百姓议论,从新闻媒体报道到专家学者研究,从食品经营者宣传到一般消费者区分等等迹象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与放心的关系
    食品安全是以食品卫生为基础并且可以提供必要的营养供给。具体而言,就是保证食品应该是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须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观性状。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安全是一种客观上的概念,主要针对食品及相关活动本身而言,要求在食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免受有害物质的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用的各项措施。不难看出,其重点是在食品供给这一环节。
    而食品消费的“放心”是指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感觉,是主观上对某种产品或信息的信任度。食品的“放心”是从食品消费的角度来说明“食品安全”。
    从理论上讲,当一种消费欲望产生时,通常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心里上的“紧张”,而这种紧张会促使其搜集相关的“信息”,信息搜集的越充分则“紧张”感会放松得越彻底,从而引发购买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通常会“货比三家”,通过讨价、观看、触摸或嗅觉等方式对食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从而了解食品的部分外在信息。但对影响食品消费的更为重要的内在信息如食品安全性却知之甚少。消费者看不到食品的营养成分,如高钙牛奶比普通牛奶的强化功能优越多少;触摸不到食品的生产过程,如绿色食品比一般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的环节在哪;更无法感觉到食品的安全性,当一些农药残留的危害是可积累性的,短期不会显现,而长期食用会引发诸多慢性病、遗传疾病甚至影响人类的生殖繁育功能。由于食品内在质量信息的缺乏,消费者难以消除“紧张”而“放心”。
    可见,食品的“放心”要比“安全”更为复杂。唯一实现放心的途径就是给消费者更多的食品信息,让其个人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来做出决策,当然有价值的信息量越多,放心程度就越高。要使消费者放心地购买和消费,就需要向消费者提供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相关信息,国外已经出现了消费者可以用来查寻所购食品信息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并被认为是监督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有效创举。

    什么是食品可追溯体系?
    我们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各种关于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食品安全管理的口号,企业宣称已经实行 HACCP体系并获得ISO9000系列认证等。这些做法的初衷当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消费者对此的认同度却没有预期的高,依然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特别是对众多同质性较强的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禽、海鲜等)很难辨认哪一种产品是我最需要的?哪一种产品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是既“安全”又“放心”的?
    为了解决以上的困难,人们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引入不乏是一种有效途径。该提议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倡议建立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即食品可追溯体系(food traceability system)。目的是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记录信息快速有效地追溯问题源头和撤回尚未销售的食品,以此增强消费者信心。试想以下一个场景:
    当您光顾某食品超市,决定购买一种水果如葡萄时:货价上摆放着两大类葡萄,一种是有机葡萄,另一种是普通葡萄,前者价格高于后者20%。假定陈列食品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两种产品都没有建立可追溯体系,第二种是都建立了可追溯体系。
    第一种情况下,通过观察,您可以了解葡萄的大小、形状、色泽、饱满度、香气等外在信息,在这些特性上两种葡萄的差别不大。且消费者有理由知道有机产品综合质量特性特别是安全性高于普通产品。但对其“有机产品”的可信度表示怀疑,即是否真的是有机食品,多大程度上符合“有机标准”,除了超市粘贴的简单标签(品名、价格、贴标日期等)外还有什么相关信息的证明?凭什么说明该葡萄是某地某优良品种,且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经济购买能力有限者,会宁愿承受一定风险购买普通葡萄;而本来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想买有机葡萄但心存诸多疑虑,最终也选择购买普通葡萄。从而使高质量产品——有机葡萄被冷落,难以实现“高质高价”的待遇,面临被逐渐淘汰出市场的危险,这当然是追求“安全”与“放心”的消费者实际上最不愿发生却又无法避免的结果。
    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实行了食品可追溯体系,当消费者购物后,将贴有二维编码标签的有机葡萄在超市设立的POS(Point of Sales)扫描系统前一过,立刻在电子显示屏幕上出现一个葡萄种植者的图片或公司的商标及关于有机葡萄信息的界面。
    界面中涵盖了四大类信息,即产品信息、生产者信息、经营者信息及其他说明。如果您想了解有机葡萄的 “真实性”或者“品种特性”,点击产品信息的连接,将会出现葡萄种类、基本性状描述、产地、种植方式、虫害控制方法、生长期与收获期等信息,从而消除您的部分疑虑;如果还想知道生产者的信息,同样点击连接后可以看到生产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企业资质和产品的批次号等方面的说明;如果对葡萄的流通渠道表示怀疑,包括本超市是否是本产品的指定经销商,葡萄从产地到超市都经过了那些中介环节及这些环节是否符合有机标准,可以在经营者信息中的到满意答案;在其他说明中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认证信息和国家对该产品的基本要求等。让您瞬间就可以审视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真正体验“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保障。即使部分功能无法在超市内实现,还可以回家后登陆到指定网站输入商品的12位编码进行信息查询,一验真伪。同时,由于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高科技检测、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都经过正式认证机构的验证或国家监督机关的审查,并将该数据保存于独立于经营者的第三方,从而显著降低了企业伪造或串谋概率,信息真实性更强。即便是出现问题也可按照追溯信息进行索赔,大降低了举证成本。结果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经验,轻而易举地做出准确决策,真正地实现了“明明白白购物,安安心心食用”。
    尽管我国目前还几乎没有哪家超市实行此项措施,但以上案例并非空谈,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部分或全面实行食品可追溯体系,特别是针对水产品、禽畜产品、转基因食品等要求更为严格,可追溯的信息量更大。对部分转基因产品要追溯到种子的母系基因,对有机农产品的追溯要到具体到土壤耕种情况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对牛肉产品要追溯到牛的单体或饲养饲料方面。当然,可追溯信息的容量、深度和精确性也不是越多、越深、越细致越好,而是基于“增加消费者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是真正地“以人为本”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现。
    目前,我国一些食品出口企业为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已经开始引进该体系,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适应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政府部门也开始安排试点摸索经验,希望对国内食品企业起到示范效应。当前,影响可追溯体系推广的主要因素是操作的成本高和经营者诚信低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编码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食品供应链条内引入和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将会不断降低,经营者的诚信也会随着市场秩序的整治而提高。可追溯体系为消费者的放心消费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其更多的功效,如提高企业供应管理效率、实现产品差异化,有效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便于政府监管等,将得到全面发挥,真正成为连接食品安全与放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