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民网报道了一条令人吃惊的消息:全球一千多位科学家共同研究显示,地球上2/3的自然资源将枯竭。
在震惊与感慨之余,人们不能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拿什么留给自己的子孙?!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以煤炭为例,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约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匡算,仅可保证开采上百年。而一百年以后呢?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如何生存?虽然人们对这种现象已经有所认识,但某些地方对煤炭近乎“疯狂”的私挖滥采,与“煤吃人的惨剧”频繁发生一样,业已成为了一种难以医治的顽疾。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地球本身早已不堪重负。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借“发展”之名,搞“形象工程”,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仍然时有发生;不讲科学,只会蛮干的行为更是经常浮出水面。
只重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为子孙后代着想,长此以往,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除了悲哀与惨痛的教训,恐怕别无所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谈到“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实际上,这为我们避免生活在“未来的恐惧”之中指明了一条出路,那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如今,山西、山东、重庆等省市都确立了新型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生态省”、“节约型社会”、“生态园区”、“循环生态试点城市”纷纷涌现。这些令人欣慰的现象显得相当难能可贵。
为子孙计,未雨绸缪,将中央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保护好环境,节约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实乃当务之急。
但愿“资源日趋枯竭,江河污水横流,森林濒临毁灭,水土大量流失,天空不再蔚蓝……”这些可怕的描绘,不会真正变成人间的悲剧。
上一篇:潘岳:我国固体废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下一篇:关爱生命 严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