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客观存在是不以经济体制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懂行的安全管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今天,行业安全管理显得那么重要,却又那么敏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005年8月25日,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此召开。会议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听取李铁映副委员长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安全生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李铁映副委员长指出:这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煤矿安全。从检查情况看,问题相当突出,而造成上述问题原因有三大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工作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二是行业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顺;三是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无独有偶,今年春天在辽宁阜新市安全生产报告会上,新上任没多久的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这位1988年就出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的“老安全”指出:造成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就是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滑坡。
行业安全管理,这个被误读为计划经济的词语,在2005年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但是,这一事关进步与轮回的问题,现在还停留在口头,鲜见于行动,更没有最后的抉择。
关于加强行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长崔克清教授认为:我国原来各个产业部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到位的;因为那时从事安全管理的官员本身就是专家型的,是在自己领域内工作多年的行家,十分了解自己所在行当的情况。从人员培训、到技术分析、项目立项等这些专业性都很强的事情,他们都清楚。另外,可以说原来各产业部对自己行业的安全管理细化程度,要比现在好的多。例如,原化工部每种产品都有标准的安全检查表,每种产品都有安全技术规程。可行业主管部门撤消后,行业安全管理不断弱化,信息得不到很好的交流。现在很多企业由于没有行业主管部门,都是自己在摸索。同时,崔克清指出,我国多年来在各个行业形成了强大的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但现在这些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关于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崔克清甚至断言:如恢复煤炭部,就可能有效遏制当前煤矿事故多发的局面。
建国以来,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经过了几度更易,特别是1998年,9个产业部被撤消,很多行业中安全主管部门也随之被削弱或撤消,行业安全管理开始弱化。1998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出现建国以来第五次事故高峰。纵观历史,每次事故高峰都与安全管理体制变更息息相关。国内著名安全专家罗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对于行业管理的轻视和削弱。罗云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个基础产业部门安全都有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政府的第三方监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行业主管部门在安全管理上做得非常好,都讲科学。当时的管理体制是“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所以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生产条件十分有限,但是整体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就是得益于这样的管理体制。
现在,面对行业管理的有关问题,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企业界人士,有强烈呼吁的,有冷静观望的。记者曾联系了一些知名专家和大型企业,想对此问题进行采访,而多数专家和企业采取的态度是回避。当记者到辽宁鞍钢集团采访时,鞍山钢铁集团企业管理部生产运行协调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你还是等处长回来再说吧!我说不好。”这位工作人员表现出了惊人的谨慎和保守。记者又来到了企业管理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只有处长能说清楚,现在他无法给记者联系。一位在鞍钢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悄声告诉记者,1998年以后,鞍钢的安全生产部门已经变好几回了,再往深了说,他就说不好了。
在北京,记者打电话到中国冶金钢铁协会,从综合部、到办公室、到环保部,绕了一大圈,最后对方回答:“这,没人管安全!”又按下了中国纺织协会的电话,回答很干脆“没有”。再到石油和化工协会、煤炭工业协会,不同的是都有人管这事,可对方说“这个问题,不好说,太敏感!”
行业的客观存在是不以经济体制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懂行的安全管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今天,行业安全管理显得那么重要,却又那么敏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一篇: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有突破
下一篇:行走在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