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企业安全管理“五忌”

2008-05-2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忌管理思路频繁改变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不同于生产技术改造,它本身是有“滞后性”的,尤其是企业安全意识形态的塑造,更是需要几任领导或者是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努力。管理思路频繁改变,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事倍而功半”的直接后果。

  二忌监管手段疲软乏力

  监管手段体现在企业长效机制的建设上。首先是激励机制,要有一套完整健全的对单位或部门、对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程师、对员工的全方位的奖惩体系,奖惩不但要保证不漏一人,同时又要考虑到不同时期员工的承受能力,做到惩罚不但要触动其利益,奖励能保持其动力。其次是约束机制,要有一套细化到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要让员工明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若能为如何为。第三是监督机制,即要给员工包括领导设置一只“隐形眼睛”,让其始终有一种被人监督的感觉,这就要广泛借助舆论工具、工会、团委、党组织等各种力量共同营造。此外,要确保监管手段长效持久地发挥作用,就要有一支坚强的“视安全为事业”的管理队伍,能够独立于行政指令之外、有足够震慑力量、敢于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监管组织。

  三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一段时间以来,“创新”成为各个企业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安全生产法》出台以后,“系统安全”、“OSHMS”、“风险辨识”、“危险评价”、“无隐患管理”等词语不断出现在企业的各个文件之中。这些安全管理理论固然是可以广为推崇并能行之有效的,但何时实施、如何实施,未必各个企业都能把握得很好,结果往往出现“真经被念歪”的尴尬后果。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国内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安全生产刚刚引起重视”,“抓安全不知从何下手”,“先进的安全技术尚未被应用”,“安全技术人才匮乏”,“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还未受到尊重”,“安全欠账较多”,“‘我要安全’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等。在此情形下,显然那种追求“形式创新”而忽视“内涵创新”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安全生产决不能浮于表面,要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循序渐进,围绕“人”和“物”做文章。提高人的安全技能,消除物的事故隐患,依然是当前企业安全管理的两重要方面。

  四忌安技人员无所适从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明确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安全职责的基本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可实事求是地讲,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安全生产是安全部门一家的事”的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业各级领导的头脑中,“管生产不管安全”、“管设备不管安全”、“管工程不管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于安全部门由监管部门逐渐演化为“被动处理烦琐事务”的业务部门,不仅要接受其它部门的指使,同时还要为其承担管理责任。而一旦发生事故,不是安全部门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而是有关部门和人员去追究安全部门的责任。此外,目前企业工伤事故的考核大多都与安全部门挂钩,发生事故后,经济上受到损失最大的往往不是事故单位的领导,而是安全部门的管理人员,再加之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待遇不高,造成了安全管理人员“进退两难”、“骑虎难下”、“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忌空喊口号不抓实效

  当前,一些企业存在有“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空喊口号”现象。类似此种现象的还有:安全检查“重查轻改”、安全处罚“明罚暗补”、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事故处理“轻描淡写”等等。一些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虽有声势,但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办法,面对事故频发的局面束手无策,只能一味地被动应付,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安全管理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安全生产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必须说实话、办实事、交实底,要一周一个主题,一月一个重点,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要坚持“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事先列出详细的改进计划,然后逐个攻破。在当前的安全管理体制下,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安全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全必将成为企业决胜于全球“商海”的重要砝码。

  上述5种现象的存在,再次提醒我们: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企业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方能长治久安,进而决胜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