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对预防陶工尘肺管理效果的评价

2008-09-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本文拟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我市某陶瓷厂为预防陶工尘肺而采用的各项管理措施的效果进行粗浅的评价与探讨,为同类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提供借鉴。我市某陶瓷厂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建厂历史的老厂,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建国初期厂房矮小,劳动条件很差,粉尘的危害相当严重,1963年测定粉尘浓度平均高达1 165 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581倍,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1958年以前入厂的工人,其尘肺患病率高达18.1%。针对粉尘危害极为严重的情况,我市卫生防疫站与该厂领导密切配合,在抓发展生产的同时,从抓管理入手,结合本厂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项管理措施,在预防陶工尘肺的工作中取得了综合管理的明显效果。

  一、建立三级管理模式、搞好防尘工作

  为保证在防尘工作中起到真抓实效的目的,该厂从1965年起在全厂开展了群众性防尘活动。厂内设立了由主管厂长、工会主席、安技科长、专职劳卫医师和车间主任组成的工厂安全委员会,其职责是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和市防疫站防尘工作规划要求,制定本厂的职业卫生计划,落实各项防尘措施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认真组织实施。车间内设有防尘维修队,及时处理生产过程的隐患,保证防尘设备的正常运行。厂安全委员会对各车间的防尘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生产考核指标之一。这种由市防疫站、厂安全委员会和车间防尘维修队组成的三级防尘网络,保证了全厂防尘工作的真正落实。每年市防疫站对车间的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的监测,厂安技科根据市站监测结果向厂安委会提出报告,安委会研究后作出决定下达指标,车间具体落实,形成了信息畅通反馈灵敏的运行程序,既体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集中性和权威性,又充分发挥了组成单元的作用。

  二、建立管理制度,采用模糊质控技术进行控制

  建立和健全防尘工作的管理制度和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也是实行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组织机构而无相应的制度,则管理就不能正常的运行。该厂领导对防尘工作极为重视,他们在落实组织机构的同时,还学习国内防尘工作先进单位的经验,结合本厂实际,创建了“四用”和“五化”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四用”就是选料用水洗,装砣用管道输送,成型用半自动化滚压,干燥用余热。“五化”就是原料、釉料、钵匣粉碎水碾化、石膏粉碎密闭化、精修扫灰局部除尘化、地面水洗化、防尘制度化。对二次扬尘,在精修、扫灰等各个环节都相应地采取局部吸尘,湿泡沫塑料擦灰以及地面经常洒水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粉尘浓度逐年下降。到1978年,各车间的平均粉尘浓度均降到国家允许的卫生标准以下。

  为了巩固和保持该厂的防尘工作效果,我们在监督工作中采用了模糊质量控制技术,即以国家规定的2 mg/m3为基准,以超过最大允许浓度两倍为控制限,全厂15个监测点,凡每个监测周期全厂平均粉尘浓度超过6 mg/m3时,就提示该厂防尘工作出现异常变化,提请厂领导和安全委员会,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三、加强职业卫生的档案化管理

  多年来,该厂一直注意加强对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劳卫人员通过深入车间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使工厂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卫生防护设施及其效果,有害作业监测结果,职业性健康检查情况,职业病发病、治疗、处理及转归等都能在档案上清楚地显现出来。通过建档能较系统地掌握本厂职业卫生状况,为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加强对接尘人员的健康管理和职业病人的医学监护

  该厂多年来注重对接尘人员的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接尘工人健康档案,定期对接尘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随时掌握接尘工人的健康状况,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由于该厂注重了综合防尘措施,使作业条件逐步改善,尘肺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以前,陶工尘肺的患病率为18.1%,原料工种的患病率高达39.1%,而1959年以后入厂的工人无一例患陶工尘肺。1958年以前入厂的工人陶工尘肺的发病工龄和发病年龄都逐渐延长。80年代与60年代比较,平均发病工龄由过去的14.5年延长到33.1年,平均发病年龄由39.4岁延长到56.1岁。厂卫生所设专人对尘肺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对部分重症病人给予住院治疗,对其他患者建立家庭病房,按时出诊,安排治疗,并经常请有关的专家给予指导,使尘肺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医学监护,尘肺病人的平均死亡年龄逐年延长,由60年代的46.0岁延长到现在的6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