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密切协作。自50年代起,先对区内几百家工厂,按照生产与职业危害进行分类。很多工厂有铸造作业或有油漆车间,职业危害是铸工尘肺与慢性苯中毒。根据下厂所见和卫生防疫站过去对工厂生产环境的尘、毒实测结果,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个铸造厂与10个不同行业工厂的油漆车间,进行铸工尘肺或慢性苯中毒的调查。以这两个调查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为杨浦区工厂中铸工尘肺与慢性苯中毒这两个常见职业病的调查和预防制定了较合理的步骤。
另一项协作是一起组织工业卫生互助组。在上述工厂分类的基础上,将生产或职业危害类似或相同的10几家工厂组成1个小组,共4个小组。参加者除了分管职业病工作的厂保健站医师外,厂内安全生产人员和分管安全的厂领导也参加。每个互助小组3~6个月开1次会,交流职业病预防经验和成就。每6~12个月开1次全部工厂的大会,还邀请分管工厂安全生产的局领导参加,目的是为引起重视并协助解决预防设施的经费等。50年代初期夏季,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防暑降温。当时某厂造了一个沿着轨道移动的遮太阳光的防晒大棚,工人在棚内工作时不再受到阳光照射。这个防晒棚现在看来非常简单而又初级,但在当年杨浦区各工厂中却是领先的。不少工厂仿照安装,工人们都认为很好。有一个厂的炼钢炉的安排较恰当,工人在上风向操作,生产出来的钢锭用吊车整齐地吊放在一定距离外的空地上。我们也组织各厂有关人员参观,都认为花钱不多,但有助于改善工人操作环境。
我们还对生产情况相同的船厂,跨地区地组成船厂工业卫生互助组,成果之一是用铁红漆代替铅丹漆以解决铅中毒问题。
还与卫生防疫站共同开办职业病防治学习班,学员来自厂内的保健站与安全生产科。厂保健站的医务人员在结业后称为职业病医师。我们下厂时由他们陪着到车间班组看生产过程,安排职业病体检,与车间及厂部有关人员讨论并提出恰当的预防措施等。
2.到工厂蹲点,深入了解生产环境中各种职业危害。职业病医师一定要下厂到有职业危害的班组蹲点,亲身体验有害作业对人体的危害,如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眼部接触(如紫外线);观察工作时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工作后是否清洗两手或全身洗浴,工作后是否穿着工作服回家,以致仍在吸收工作服上污染的毒物;要观察工人是否脱去工作服,清洗两手后才吃饭,餐具是从有污染的车间内带来,还是从食堂内各人分开的碗橱内取出,工人是否在车间内吃饭。要注意车间及车间休息室的各种污染情况,如某化工厂车间内放着一个污染严重的原料桶,一位工程师坐在原料桶上较长时间,回家后发现轻度发绀,深入询问后,查明是由坐在污染的原料桶上而引起。类似情况不少见,又如某铁路局的职工,由于坐在渗漏的硫酸二甲酯桶上而使臀部灼伤;还有一位行车工回家后两眼红肿,诊断为电光性眼炎,病史中了解到这天车间内有较长时间的电焊作业,行车吊装时不可避免的看到紫外线而致病。
3.职业病预防措施的逐步完善。预防措施的实行,常有一个从简单的初步改善,然后基本解决,最后彻底解决的3个阶段。例如50年代初期,对上海8家石粉厂的矽肺问题进行调查,其中5家石粉厂的生产情况与环境相同,都是以石英为原料的开放性干磨,车间空气中石英粉尘的浓度都很高。5家厂中,3家厂工人的矽肺发病人数较多,发病工龄也较短;另2家工厂内工人的矽肺发病人数较少,发病工龄也较长。周密调查后,发现前3家工厂的工人宿舍在厂内,工人每天24小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吸入石英粉尘;另2家工厂的工人住宿在离厂有一定距离的厂外宿舍,工人每天吸入石英粉尘的时间只8小时多,所以这些工人的矽肺发病人数较少,发病工龄较长。据此,最先提出并很快实施的预防措施是前3家厂在厂外另设宿舍,这样,工人们每天吸入石英粉尘的时间便减少了2/3。
调查的8家工厂中,有2家厂是用密封式的机器磨粉,车间内粉尘浓度相当低。据此,上述5家厂的第2个预防措施是用木板把开放式磨粉机包装起来,只有投料口与出粉处略有粉尘飞扬,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大降低,矽肺问题接近解决。
调查的3家厂中,有1家厂是用水磨机磨粉,另有几个用水淹没的石粉池,空气中粉尘浓度非常低,当时及前几年,都没有查出矽肺患者。因此,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上述5家石粉干磨厂都改用水磨机磨粉,石粉厂的矽肺问题终于全部解决。
花钱不多但又可以很快有一些效果的预防措施应该不失时机地及早采用,例如上述将工人宿舍从厂内移到厂外。“勿以利小而不为”,是职业病的预防之道。
4.进行技术革新或改变生产地点,以便彻底地或较快地对付职业危害。铸造好的钢铁机械必须先清除附着在铸件表面上的型砂。过去是手工式的,清砂工用风枪清砂,大量吸入型砂粉尘。我区工厂有两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一是某厂最先开展的水爆清砂,把表面附有很多型砂的、才浇铸好的铸件放到水池中,一声爆炸后,绝大部分型砂落在水中而不再飞扬;二是水力清砂,用超高压水流喷向铸件表面,附着的型砂就在水流中落下来了。
职业病预防措施中,有的只要改变操作地点或位置就能减轻职业危害。例如拆船,由于旧船船身及舱内的舱板都有一层铅丹漆作为底漆,过去工人在船舱中由内向外用乙炔切割船板时,大量吸入铅烟尘,铅中毒发病率很高,发病工龄可以短到1、2个月。后来改变切割地点,工人在船体外由外向内切割,工作环境宽广,空气中铅烟尘容易扩散,浓度降低,工人发病工龄延长。这个预防措施虽不彻底,但是工人们吸入铅烟尘减少是无疑的。
5.强调预防职业病的卫生宣教。每次下厂进行职业病体检,在工人等待体检时,抓紧时间对工人进行简短的卫生宣教:可能患什么职业病,这种职业病的主要危害,简单易行的个体防护方法等。每次下厂体检都讲,职业病人住院时也讲。不要怕工人厌烦,只怕他们健忘,要反复讲。
6.职业病专业单位或科室的职业病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卫生方针之一。对于职业病,预防工作更重要,因为预防解决现实问题。如果医院内的职业病科重研轻治,则背离了医院设立职业病科之目的。
有人认为职业病科的工作只是治疗,职业病医师不必到工厂搞预防,这是治而不防。职业病医师长时间的守在病房内或科室内而不下厂,不但对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生产认识不够,使职业病的诊断不全面或不正确,还使得没有时间去搞预防,是一个不合格的职业病医师,责任在科室领导。
对于每一位住院的职业病患者,职业病医师都应该到该患者所在班组及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以便提出恰当的预防建议,而搞预防是解决职业病问题的根本方法。
职业病医师到工厂了解预防设施时,重点是了解生产设备的改善或改造,还有吸尘、排气等设备,这些都是机械工程,与医学泾渭分明,是完全不同的学科。医师的任务是对这些设备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安装好这些设备后,看工人在工作时是否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例如空气中的尘毒浓度是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等。
有些单位的职业病科,重治轻防,或只治不防,认为防是卫生防疫站的事。但是,由于我国职业病预防工作已有很大成就,职业病患者的数量减少,职业病房内所收的多数是一些不易治愈的矽肺患者。这些患者在病房内一住几月几年,名为治疗,实为休养,对矽肺形成不治不防的局面,国家得到的只是病床使用率较高的数字而已。
职业病科的研究可以立足于日常工作,工作中加强科学性,那么,这些工作的总结便是一篇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