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生命何时不再枉去

2005-02-04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0·20”大平矿难犹如导火索,让我们随之又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心悸的灾难。无论是包头空难,还是沙河矿难,直至发生在2004年11月28日的陈家山矿难,几百条无辜的生命,就这样令人痛心地去了;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难道我们真的就只能被动承受?
  不绝于耳的警笛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似乎证明重特大灾祸的频发势不可挡。但静而思之,笔者发现,近期发生的几起矿难均源自国有大矿,而不是那些设施条件简陋,采掘技术落后,矿工素质差的小型煤矿,它们的致祸原因是一致的,均为瓦斯爆炸。所以,从事故的规律和特性分析,不管你是大矿、小矿,也不论你是国企还是私企,在事故面前“机会”均等。惟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位、措施得当、制度科学、技术过硬,才能摆脱灾难的风险,有效地降低损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矿难,应该说,各级政府是极其重视的。仅从2001年起,就利用大量国债资金支持煤矿进行安全改造。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安全改造项目531个,正在实施的安全改造项目488个,总计安排国债补助资金59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投入54亿元。经过改造后的煤矿,技术与工艺装备升级,井下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功能增强,大部分重点煤矿基本上实现了安全管理信息化,对改善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但问题是,随着近期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大矿小矿互不相让,超能力扩产,野蛮开采。混乱无序状态又对煤矿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淌泪”的煤与“带血”的钱在强劲的市场需求、高额的利润驱动下,让萧条多年的煤炭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纷纷地抢机遇、抓生产,但如何妥善处理好增产增效和安全的关系,就成了新形势下摆在各类煤炭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辽宁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占洲介绍,辽宁省2004年1月至10月共生产煤炭5655万吨,同比增加13%。全省各类煤矿事故死亡108人,而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15起,死亡76人,同比增加8起,多死亡20人。不难看出,事故的发生率与煤炭产量呈同步增长趋势,而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又不仅仅局限于辽宁省,在其他产煤地区也司空见惯。然而,凡是见诸于报端的原因分析,都无外乎那么几条:一是安全投入欠债多,很多隐患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二是安全设施陈旧,预警装置不灵,防范技术落后,难以抵御灾难的侵袭;三是淡薄的安全意识,单调滞后的安全培训教育,严重缺位的安全监督管理,埋下了隐患。其实,坦率地讲,上述原因分析不无道理,而且十分直白明了。但如此“老生常谈”为什么一触及到安全问题的实质就走味变调,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每当我们看到酿发事故的巷道口贴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标语时,胸口就觉得堵,心头就汪着酸,眼眶就涌满泪,甚至在默默祈祷:别再自欺欺人地糟蹋无辜的生命了!
  有人预言,新一轮煤矿事故多发期已经来临。特别是在政府改革、企业改制、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安全生产这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企业的格外关注,并进行理性的阐释和符合国情民意的科学探究,那么“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就不会得到有效的遏止。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央政府谋发展与地方政府搞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而这个目标里面,包含着安全生活与生产,也是大家公认的。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用法治手段和国际眼光,彻底走出旧体制“惯性运作”的怪圈,真正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别再把“安全”二字写在文件的背面,一旦需要它“充门面”“唱主角”,便很容易地翻过来,念上几句,表演一番。然后,就若无其事地该干啥就干啥,该赚钱就赚钱去了。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安全生产方面,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绩。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政府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承担组织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而不仅是制定管理目标、规范技术标准和完善执法规则。作为企业,则无论规模、体制、行业差异,都应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设专门机构、配专门人才、拨专项资金予以保证。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例如,当民航安全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我们不难发现,安检时的疏忽、飞行时的分心、维修中的漏洞、制度上的缺陷,民航部门竟将旅客的生命当作一种赌注——是“输”是“赢”飞起来再说。于是,就在包头空难前后,曾有两个少年轻而易举地从昆明机场爬上飞机;而上航的一架飞机从延吉起飞后不久,因起落架故障被迫返航;紧接着国航的一架飞机也在某机场冲出跑道100多米,险酿大祸。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国家民航总局和改制后的航空公司,在新体制的转轨与磨合中,总不该将改革的成本全都算在乘客的头上吧?毫无疑问,航空公司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天上的不测和地下的隐忧,同样会招灾致祸。矿难与空难不但削弱了安全管理的绝对权威,而且将新体制下的政府监管职能弱化。或换言之,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的却一揽子包到底,致使“买药的钱用来处理善后”总有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况且,一旦不分责任、不论损失、不讲成本、不计后果的风气渐行渐浓,将一发不可收。在政府应高度干预的领域里,单靠一两个红头文件,两三次安全会议,四五条行政禁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首先体现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安全性。如果忽略了安全因素,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和灾害预测防范机制,那么,政府就不会成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同时也不会成为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与维护者。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改革进程中的安全问题,不能将它视为包袱,而应视为动力。毕竟,市场经济的宏观目标不会改变,改革改制也不会走回头路。因而,只有想方设法找出阻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不利因素,有效地化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生活、安全与效益的矛盾,才能顺利地实现安全工作的市场化转移、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普及。
  当然,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当前政府改革与企业改制的实质是与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相联的。尤其当行政监管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时,作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就应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隐患和事故苗头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蒙混过关。况且,屡禁不绝的矿难其直接受害者,除了国家、企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无论如何,常挂嘴边的种种借口——诸如“管理缺位”和“监督不力”等,早就应该在阳光之下辨明是非、鉴别真伪了。只要暗箱操作还在继续,腐败行为就会肆意滋蔓,安全话题就不会轻松。
  据统计,这次包头空难,仅寿险赔付就将超过1100万,而我国民航客运输量,截至2004年10月底,已超过1亿人次。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如果不能切实在法制框架下,将政府、企业及个人融合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而不仅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只能是一句空谈。
  总之,对安全法律法规的陌生,就是对灾祸的姑息;对失职、失责行为的漠视,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犯罪。祭悼亡魂不如珍惜生者,空喊口号不如悄然行动。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北中山北路舒园里4号楼26门109号   3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