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国有煤矿企业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但不少矿井还是很难圆安全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攻下一个堡垒,在强调正面攻击之时,也不应忽视侧面攻击的作用。煤矿安全工作大概也是这样。从侧面冷静地旁观煤矿安全管理,笔者有几点浅见。
一、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最大的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安全效益。
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对确保煤矿安全十分有益。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生产机械化是一个重头戏。煤矿安全得不到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落后、效率低、设备陈旧、安全防范性差、安全隐患多。
当然,煤矿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煤矿在计算这项成本时,只偏重生产效益的回报,却忽略了安全的收益。减少职工伤亡,就会挽救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果一些煤矿能高瞻远瞩,勒紧腰带,加大生产技术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其未来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可观的安全效益。
二、稳定一线生产队伍,铺实安全基础。
目前,在许多煤矿,农民工占一线工人的多数。他们大部分来自贫苦边远的乡村,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这个群体在短时期内,很难全面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在煤矿伤亡人员和事故责任者中,农民工占有很大的比例。
由于过去多年煤炭企业惨淡经营,招工难成为矿里的一大愁事。好不容易招来一批农民工,可井下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和对不起他们的低工资,不能怪一些农民工刚上岗就走人。农民工不愿献身矿山做贡献,使井下劳动队伍不稳定,其安全技术素质难以提高。提高井下工人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是稳定煤矿生产工的基本条件。企业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地为井下工人提高些待遇。特别是对农民工,要善待这部分弱势群体,从多方面关心他们的疾苦,以弥合安全大堤中的这一缺口。
三、缓解井下工长期高度的身心疲劳症状,防止他们因过度疲劳而引发各类事故。
在煤矿的一些伤亡事故中,有的是因过度疲劳、精神不集中、操作失误、避难不当等原因所致。工人在井下通常一个班有10多个小时,工作场所阴暗伴着噪声,体力消耗大,很容易造成疲劳。有的工人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长年累月地下井。这无形中给自己或同事埋下了事故隐患。
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对工人进行合理的轮休,尽可能避免拼体力的劳动方式,适当让他们有个养息的时段,降低疲劳度,有利于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提高效率,减少事故。
四、安全管理没有冷热期,事后检查不能替代整体过程。
一些煤矿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安全状况一度好些时,就会放松安全管理;一旦发生事故,随之而来的是运动式的安全活动。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只有完成它的每一节科目,才能取得安全的合格证。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它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安全工作不能完全寄托在这一手段上。有的煤矿出于对工人安全负责的苦心,全体管理人员长期倾巢出动下井抓“三违”,有的工人戏称这一行动是“鬼子下山”。干部与工人在井下“捉迷藏”,抓“三违”的气势不小,但多是触及不到灵魂,有个别工人因严重违章造成了事故,却脸不变色心不跳。
在伤亡事故中,当事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造成的占有相当比例。伤亡事故大多由于自己安全防范不当、避险错位等原因所致。这表明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还存有某些空白点。
对职工进行系统的三级安全教育,是煤矿企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矿级教育要让职工全面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自救互救常识等。区队级教育重点教育工人上标准岗,严格工程质量,让工人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班组级教育内容包括了解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工作岗位性质、安全职责范围、工程质量标准、安全设施和劳保用品的使用、工人之间的安全互保互监、安全示范岗等。
五、削弱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组织活动的作用,是煤矿安全的一个缺陷。
随着企业的转轨改制,有些企业削弱了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组织活动的作用,认为群监安全组织只是一个摆设,削弱它不会影响安全的大局。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众所周知,煤炭行业生产环境复杂,职工岗位分散,不安全因素较多。如果单靠有限的专职安全员监督,鞭长莫及是难以奏效的。在井下职工中,拥有一批有安全生产丰富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分别在各个岗位工作多年,熟悉情况,有预防事故的应变能力。他们多说一句话、多排除一处事故隐患,就有可能多避免一起事故的发生。
因此,我们不可忽视这股重要力量,应当不断地调整充实群众安全监督检查队伍,使群众兼职安全员有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支持群监员的工作,还要自觉接受他们安全监督。对群监员中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企业和工会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形成一个全员管安全的局面。
上一篇:任何时候都要抓好油田生产安全
下一篇:加油站的静电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