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组织成分发生生化或生物物理学的变化,引起机体暂时或持久地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损害,这样的化学物质叫毒物。从业人员在生产劳动中发生的化学物质中毒,称职业中毒。
一般情况下,毒物是固体(态)、液体或气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或生产废物还会以粉尘、灰尘、烟雾、蒸气等形式,污染环境,引起中毒。毒物一般经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吸收。职业中毒毒物多从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生活中毒毒物以胃肠吸收多见。毒物吸收后首先进入血液(此时血液内浓度最高),然后被运送到全身,随毒物不断进入各器官、组织,血液内毒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组织内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大。经过一定时间,毒物在血液、组织、淋巴液内的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然后毒物又不断从组织内慢慢进入血液,然后被送到肝脏解毒,或从肾和消化道排泄,也可以从肺呼出。此外,汗腺、唾液、精液、月经、指甲、毛发、乳汁也能排出少量毒物。
毒物吸收后最初的反应都发生在分子水平,然后进展到细胞水平。反应必须发展到组织和器官水平上,引起器官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才能出现临床症状。虽然组织、器官的结构损伤是功能紊乱的基础,但有时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虽已出现明显的紊乱(临床出现症状),但在细胞水平上还没有发生结构性损伤,结构性损伤是稍后才出现的。有时也会功能和器质性损伤同时出现,当功能性紊乱和器质性损伤相互促进时,会导致中毒的迅速发展。一般来说,损伤在细胞水平上时是可逆的。
毒物中毒机理
毒物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原理
1. 抑制体内酶的活性,影响和干扰机体的代谢。
2. 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产能减少,因缺乏能量导致细胞功能和器质性损害。
3.干扰糖、脂质、蛋白质的代谢,引起细胞结构的损伤。
毒物引起结构损伤的机理
1.氧性损伤窒息性、刺激性、麻醉性等毒物进入体内,可抑制外呼吸和内呼吸,抑制血液运输氧气,造成机体缺氧。缺氧可造成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功能和结构的损伤。
3. 活性代谢产物引起的细胞损伤活性代谢产物对细胞的损伤,分三个阶段。
(1)初始反应阶段:毒物侵入细胞微粒体,在单氧酶类催化下,产生一系列活性中间代谢物,包括:自由基,活性氧,亲电子物质等。
(2)次级反应阶段:是指活性中间代谢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反应,如:
A.耗竭谷胱甘肽(GSH)。GSH是细胞内的解毒物质和自由基清除剂,GSH被耗竭,将降低细胞解毒和抗氧化能力。
B.在细胞生物膜上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
C.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D.毒物本身与细胞内的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导致细胞的损伤。
临床表现
由于引起职业中毒的毒物品种繁多,所作用的器官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同。目前按毒物主要作用的器官,将其分成刺激性、窒息性、亲神经性等种类。这些毒物中毒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急性中毒
1.神经系统 铅、汞等嗜神经毒物中毒时可表现急性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症候群等。
2.呼吸系统 氨、氯等刺激性气体中毒时,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为主,如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肺水肿、哮喘等。
3.血液系统 造血系统中毒,主要分三类:
(1)白细胞减少:常见于苯、抗癌药中毒。
(2)血红蛋白变性: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容易引起变性血红蛋白。
(3)溶血性贫血:砷化氢、苯肼等中毒引起。
4.循环系统 锑、砷、汞等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和心律紊乱。
5.消化系统 亲肝脏毒物四氯化碳等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
6.泌尿系统 升汞可引起急性肾病。
7.其他 氟氢酸可引起皮肤腐蚀,五氯酚钠可引起高烧。
慢性中毒
1.神经系统 铅、二氧化硫等可引起慢性中毒性脑病、帕金森综合症、中毒性周围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神经衰弱症候群。
2.呼吸系统 刺激性粉尘长期刺激呼吸道引起慢性鼻、咽、支气管炎、肺气肿。铬酸雾可致鼻粘膜糜烂、鼻中隔穿孔。
3.造血系统 苯可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苯的硝基化合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有些毒物还可诱发白血病。
4.骨骼系统 如氟中毒会引起骨骼系统的病变。
5.其他 中毒性肝炎、肾炎。
中毒诊断
1.职业史 了解所接触毒物的品种、接触方式、时间等,以便估计毒物危害人体的方式和程度。
2.现场调查 主要了解生产过程、原料、产品及中间产物;厂房的条件;防护设施以及工人操作方式等。对空气、用水等取样检测。
3.详细询问病史。
4.体格检查。
5.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人各种临床检查,体液内毒物检查和中毒现场空气等取样检查。 6.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
1.现场抢救,迅速脱离现场。
2.尽快中止毒物再吸收,包括洗胃、清洗皮肤、更换衣物等。
3.中和体内毒物、加速毒物排除,如透析,换血,中和(酸中毒用碱性药物中和、碱中毒用酸性药物中和),沉淀等方法。
4. 解毒药物。
5.促进受损组织、器官修复。
下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