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火灾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

2007-02-0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火灾既是一种突发性事故,又是一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性事故。火灾这种突发性的景象常常使在场的人们产生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疏散和逃生。

  一、火灾时人的心理特性

  1、惊慌失措

  处在火灾现场的人们,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们,很容易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这就是常说的惊慌。惊慌之余,想到火灾危害,便会产生极其不安的惊慌失措的心态,茫然不知所措,想逃,怕选不准安全通道;想避,又不知道哪里是安全之地。尤其是那些平日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对于火灾时疏散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更是如此。

  2、惶恐惧怕

  人们面对浓烟烈火,常常是晕头转向,呼吸急促,反应迟钝;面对人群的纷乱骚动,深切感到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产生不能面对伤亡的强烈惧怕感。强烈的惊恐惧怕心态会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减弱理性判断能力,失去与烟火拼搏的精神和勇气,束手无策或丧失抗争能力。

  3、判断失误

  惊慌惧怕的心态,还会导致人的非理智思维。非理智的思维能加深判断的失误,出现非理智的错误行动。如跳楼、乱跑乱窜、大喊大叫、丧失信心、不听劝阻等。另外,人处于高热环境中,先是口干舌燥,软弱无力,痛苦难熬,思维活动受到强烈干扰,进而眩晕心乱,直至昏迷休克猝然倒下。一般房间火灾,从起火到蔓延的时间间隔仅为7 min,而在6 min时火场实测温度已达到了300~400℃。在火场中,人对环境温度与热辐射温度非常敏感。一般人在65℃的环境中,能忍受一个有限的时间,接着就会昏迷、休克。在120℃的环境中,人大约能忍受15 min;在175℃时,人能忍受的时间不足1 min。对于热辐射温度感应是:当辐射热为1 200 W/m2,人可忍受较长的时间;但对于4 000 W/m2的辐射热,人只能忍受15 s左右的时间;当辐射热达到12 000W/m2时,人仅能忍受几秒钟。

  另外,当人处于缺氧和CO、HCl、HCN等毒性气体大量存在的火场环境中时,因吸入毒气,可使人发生嗅觉刺激、呼吸困难、视线模糊,损伤内脏和脑神经系统等生理障碍,进而导致思维不清、行为错乱和心乱目眩,·直至昏聩或中毒、窒息而亡。其中,尤其是初期吸入CO可使人出现欣快效应,缺氧可致人出现非理智性行动,进而造成判断失误。

  4、冲动

火灾时,人们的惊慌,火、烟、热、毒等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惧怕与茫然,最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或盲目的冲动行为。如跳楼、傻呆、乱钻乱撞或大喊大叫。火场心理研究证明,乱跑乱窜、大喊大叫不但会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还会扰乱他人的平静思维,加剧其他人员的茫然心理,导致更多人的效仿,从而使火场中的人们更加混乱而难于疏导和控制。

  5、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们经常出现的一种心态。面临灾祸之际,还漫不经心,轻信事情不会那么严重或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不是冷静沉着地采取措施,侥幸心理是妨碍正确判断的大敌。火场中人们必须首先排除这种心态,勿让其干扰理智的思维和正确的判断。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里,中、小学进行汇报演出,18时20分,舞台幕布被距离太近的光柱灯烤着,当时一个老师问他们的校长要不要叫学生们走,校长说,会扑灭火的,等一等吧。工作人员跑上去抓住幕布往下扯,但未扯掉,火蔓延开来,但疏散行动仍未开始。幕布被拉上,意欲灭火后开幕再演。学生们一阵骚动,维持秩序的人高声喊道:“保持安静,坐着别动!”不久,全场断电,整幅燃烧着的幕布坠落。这段时间大约有l0余分钟,由于没有及时疏散,耽误了最宝贵的逃生时机,加上后来秩序混乱的现象,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 故。

  火灾中,人们容易形成的上述特殊心态,都会成为严重干扰安全疏散和逃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必须知其然而先于预防,做到临危不惧,临难不乱,增强自制能力。

  二、火灾时人的行为特性

  行为是由思维支配的,理性的思维会产生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理智的行为。许多火灾案例表明,火灾造成的突发性环境变化,使人们必然会迅速产生逃离危险现场的举动,而这种行为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人的智能和体能。

  1、“野猪回巢”

  到公共场所的旅客、顾客、游客对环境不熟,对避难路线不了解,当发生火灾的时候,绝大多数是奔向来时的路线,作逆向返回的逃生。这叫做“野猪回巢”现象。回返性是人们在环境生疏的状况下的一种反应,带有普遍性。如果该通道畅通,则可逃生;倘若该通道被烟火封锁,立即就感到无路可逃,从而丧失信心,严重影响顺利逃生的进行。此种情况的表现为多数人随大流窜动,少数人重返自己的房间,部分人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要求公共场所管理者在每个客房内或通道等处张贴“紧急情况安全疏散路线示意图”,让客人一进入房间就能了解自我逃生的主要通道。了解这种通道,结果会大不一样。例如:哈尔滨市“天鹅饭店”火灾中丧生的l0个人中,中国人和朝鲜人占9人,另外1名是美籍华人。但同层住的7名日本人,火灾中却没有伤亡。原因是日本在小学时就设有消防常识课程,从小就了解消防知识和逃生的基本方法。即每到一生疏的场所,先是询问消防设施是否可靠,了解清楚安全疏散路线后才做其他事情。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避免单纯的回返性所导致的火灾伤亡危险。

  2、随流而动

  也可称为聚集性或从众性。人们普遍具有人多壮胆、人多有依靠、有安全感的心理,因而随大流的从众性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习惯性倾向。公共场所的人群本来就是互无联系、无组织之众,在混乱之时,虽不相互认识,却都认为是可以相互依赖的人。这种在无任何指令或暗示的举动下形成的自然集结气氛,往往越变越强。但由于这样形成的群体,每个人都惶惶不安且存在盲目性,所以,一般情况下极容易盲目地按着错误信息或指令导向,走向更危险的境地。

  3、趋向光亮之处

  在火灾情况下,浓烟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或夜间突然停电,照明灯熄灭,火场漆黑一片,每个人都立即感觉不适应和惧怕。此时,人人都具有习惯上的奔向能见度好、明亮之处躲避的趋向。通常,烟雾少,能见度高的一方是距火点远的一方,如有安全疏散通道,奔向明亮方向逃生无疑是正确的。但若此方向无安全疏散通道或是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则虽能暂时减轻烟热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火势的发展,此光明处却可能成为最危险之地。实际火场中,有时走廊或楼梯的一段被烟火封住,若采取自我防护措施,果断冲过这一段光线昏暗处,逃生可能大有希望的。

  因此,火灾情况下仅具有单纯的向光性是不可取的,应在判断分析的基础上慎重决定躲避的地点和方向。

  4、不切实际,盲目臆断

  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支配自己行为的一种倾向,也称意向性。意向性容易发生于性格内向的人身上。当发生火灾时,自己虽然对逃生方法和路线不熟,对火势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但靠主观臆断或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地决定自己的行动。这种人在火场上最不愿意听从别人的规劝和指挥,因而往往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因此,发生火灾时,听从在场员工的指挥,冷静地判断火灾实际情况,才是可取的。

  5、暂避倾向

  火灾中,在火、烟、热、毒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向着不见烟和火焰的方向逃避,因而将逃生仅着眼于脱离暂时的危险处境上,变成只解决临时燃眉之急的单纯行动。在意向性支配下,表现出急于逃出火区导致无目的的乱跑乱窜或就地隐藏,钻入暂时烟火未延及的床下、桌下、厕所、卫生间等处,甚至从楼上跳下等。这样做往往会贻误自我逃生时机,将自己送到更加危险的境地。实际上,火灾时的床、桌椅等都是首先殃及的可燃物,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洗手间的门也是可燃的,烟、热、毒也足以使人达到无法忍受或致死的地步。火灾时暂避的处所和方法确实是有的,但必须在有效措施的保护下才能实施,否则会获得相反的结果。

  6、混乱无序

  混乱是大多数公共场所火灾中出现的一种可怕局面。混乱常起因于一二个或几个人的乱跑乱叫,给周围的人以强烈的影响,诱发成更加混乱的状态。一个群体的情感状态往往会随着其中某些人情绪而变化。众多人存在的场所更具有一种增强效应和链式的相互感应。悲观情绪占上风的群体往往容易做出反常的事情来。如巴西焦马大楼失火,有40人从楼层窗口跳楼身亡,其中有30人是在大火即将扑灭时跳楼的。尽管当时地面不停地喊话,并画出字幕阻止,也无济于事。

  火灾时的混乱状态,危害极大。它会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引起行为错乱,干扰正确引导疏散和消防救护。因此,给予适当的火场信息报导,保持逃生路线畅通,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影响和严防逃生动机错乱,对于预防火场逃生的混乱局面是十分重要的。

  火灾中人的行为特性是与心理特性密切相关的,心理特性起决定作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懂得火灾中逃生基本知识,一般都能做到顺利逃生和安全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