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处置化学灾害事故必须注意的六要素

2007-09-1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不断发生毒气事件和化学品泄露灾害事故。1984年12月3曰,印度博帕尔农药厂45吨剧毒的异氰酸甲脂外泄,随风扩散约49平方公里,造成了3000多人死亡,5万多人双目失明,10万多人接受治疗,20万余人离开家园,纵观国内,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特大爆炸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今年4月16曰,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爆炸泄露事故,造成9人死亡,15万人民群众转移。这些化学灾害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给作为救援第一线的基层消防指挥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里,笔者结合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谈一谈处置化学灾害事故必须注意的六要素。

  化学灾害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危险物品在生产、使用、储运等过程中发生泄露、爆炸或燃烧,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较大社会影响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危害,具有突发性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侦检不易,救援难度大、污染环境、洗消困难、社会涉及面广、政治影响大等特点。

  一、救援人员对化学灾害单位要“熟”。执勤中队要对本辖区内的化学危险品的性质、特点处置方法,扑救对策,该单位常年所处的主要风向,以及对照化学危险源按照处置程序开展防护、侦检、堵漏、破拆、救生、输转、洗消等分段训练和实战演练,使执勤人员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抢险救灾现场才能涉险不惊,才能充分发挥技能战术水平。

  二、划定警戒区域要合理。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突发性强,在短的时间内可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事故起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大面积扩散和污染;另外,突发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后,染毒气体迅速向下风方向扩散,有毒有害物质大都可严重污染空气、地面、水源和生产、生活设施等。短时间内危害范围即可达到数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造成大范围空间的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伤害途径增多。有毒气体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引起无防护人员的呼吸,消化等多种系统的中毒;有毒液体除了可污染地面、江河等,还可以引起人员直接中毒,或因染毒伤员和车辆的随意移动而扩大危害范围,造成其他人员间接中毒伤害。由此现场指挥员要根据灾情现场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在安全区外视情设立隔离带,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并进行登记。

  三、询问知情人和仪器侦检要清,在救援人员到达灾情现场后,现场指挥员要详细询问知情人,并问清被困人员数、泄露的物质、时间、部位形式、周边单位、居民、地形、供电、火源等情况。在知情者已伤亡或逃离现场,救援人员应充分运用侦检仪器和其他有效手段,准确测定化学危险品的品种以及浓度,温度等技术数据,并根据其危险性和现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灭火抢险方案,确立正确的灭火抢险战术措施。

  四、实施关阀堵漏要快。当救援人员到场后,应就近占据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铺设水幕水带,设置水幕,稀释、降解泄露物的浓度;采用喷雾水枪形成水幕墙,防止泄露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若毒物仍在外泄,尽快向事故单位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了解泄露毒物的名称,理化性质,毒害类型,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等;并在仔细研究关阀、堵漏的实施方案后,积极配合事故单位有关技术人员熟练的工人在严密防护措施下,实施关阀堵漏。

  五、选择灭火剂要正确。在众多的化学危险品事故里,并不是某一种在燃烧,而是各种化学品的混杂燃烧,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用好各种灭火剂。例如:大多数易燃可燃液体都能用泡沫扑救;其中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则应用抗溶性泡沫;可燃气体火灾可用Co2、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剂扑救,有毒气体、酸碱液可用喷雾或开花水流稀释;遇水燃烧的物质及金属火灾,不能用水扑救,也不能用Co2、“1211”等灭火剂,宜用干粉或沙土覆盖扑救;轻金属火灾可采用7150轻金属灭火剂。当燃烧物品部分燃烧,且可以用水或泡沫扑救的,应立即布置水枪或泡沫管枪等堵截火势,冷却受火焰烘烤的容器,防止包装容器破裂,火势蔓延。如燃烧物是不能用水扑救的化学物品,则应采用相应的灭火剂,或用沙土,石棉被等覆盖物覆盖,及时扑灭火灾。

  六、洗消要及时。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后,有毒有害物质可污染空气和物体表层,有毒气体无所不在或滞留在污染区内的任何一个位置不逸,而有毒液体则能渗透地表面对生态环境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污染区一旦形成,由于受污染区的范围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想全面展开彻底洗消较为被动。因此,在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完后,要对现场及时进行洗消,洗消污水的排放也要经环保部门检测,以免造成更大面积的危害和次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