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济三煤矿安全管理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2008-02-2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面对当前或者一段时期矿井开采条件相当复杂,有冲击地压危险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含水层比较丰富。随着矿井生产水平的不断延深,生产条件越来越复杂,顶板、地温、冲击地压、火害、水害等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矿井安全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在此情况下,矿井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符合我们矿井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控制大的事故发生,减少零打碎敲事故发生十分必要。

  一、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生产方针,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煤矿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强发展力、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济三煤矿作为一座投产时间较短的矿井,与兄弟单位相比,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针对性和紧迫性。一是矿井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隐伏断层多,涌水量大;伴随着前进式开采的不断延伸,地质自然灾害特别是冲击地压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二是尽管矿井装备自动化水平较高,但距离“高可靠性、自动化、用人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安全基础相对薄弱,矿井投产时间较短,由基建就地转产的职工队伍全面的安全生产经验较少;职工队伍构成复杂,主要生产骨干来自不同矿井,井下新工人比例高达55%,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四是矿井生产、生活区分离,采掘人员不足,职工“三八”制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安全生产。五是由于煤层赋存条件较差,带来生产接续任务较重,安装撤除频繁,井下生产及准备作业地点长期保持在40个左右;辅助运输有轨无轨并存,系统环节多,安全管理难度极大。这些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给矿井安全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

  济三煤矿建设发展五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强根治本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自我,从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入手,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从人、机、物、环、管理等各个方面去探索、去创新;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培育“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职工队伍”,实现人的本质安全;要加大安全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依托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优化简化系统,减少环节,减少井下用工人数;要依靠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系统、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安全可控,真正实现生产过程中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达到人、机、系统、管理的安全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矿井安全发展难题,保证矿井长治久安,实现安全和谐发展。

  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探索过程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以追求人、机、环、管理各要素本质安全为目标,牢固树立“事故可防、风险可控、灾害可治”的本质安全理念,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升系统装备自动化水平,创建无隐患作业环境,保持安全管理的闭环有序,逐步建立完善一套人、机、物、环、管理各要素和谐统一、本质安全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矿井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近几年来,济三煤矿不断探索实践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2004年,我矿在集团公司率先开展全员军训,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有效规范了干部职工安全行为;2005年,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矿创新实施了“3+6”安全文化管理,以文化的力量,培育了全员安全价值观念,促进了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2006年,我们把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与深入推进“3+6”安全文化管理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安全发展的实施办法》(济三煤发〔2006〕67号)。特别是全国国有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兖矿召开以后,围绕集团公司提出的“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座谈会之后,我们怎么办”大讨论的要求,认真组织全员“想安全、话安全、抓安全、保安全”大讨论,并按照集团公司《开展“两型三化”企业创建活动的意见》,确立了以创建“两型三化”矿井载体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进入2007年,我们深入贯彻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座谈会精神,加快建立矿井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公司及上级开展的“两型三化企业创建活动”意见要求,结合矿井安全发展实际,制定了“两型三化”矿井创建实施办法、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实现安全发展实施办法等7项安全管理机制、27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化完善了安全宣教、技能培训、安全责任等“十项安全管理体系”,从人的行为规范、系统装备的完善可靠、作业环境的优化和谐、安全管理的闭环有序四个层面,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本质安全基础管理,扎实推进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有序发展。

  三、对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差距及具体改进做法

  存在的差距:

  (一)现场管理层对措施落实有漏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未得到完全落实,特别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个别区队一级领导在贯彻落实此类规章制度时,往往存在“消极情绪”或者侥幸心理,对职工要求不严。在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上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本质安全存有差距。

  (二)部分职工责任意识不强。在生产过程中,职工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但职工个人往往为了图省事、怕麻烦,或者是惯性使然,凭经验作业,无规无矩,我行我素,只想着自己这样干可能没事,何必再执行一些没有必要的程序,存在按照程序管理和规范操作的意识不强,“三乎三惯”思想和行为时常出现、个体安全隐患辨识和处置能力不够等现象,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人的本质安全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提高。

  (三)未建立起完善的岗位精细管理标准和定置化管理制度,没有实现人、物、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

  (四)未建立起完善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具体改进做法:

  (一)本质安全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为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不仅要求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按照PDCA的原则持续改进和完善;而且在具体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管理环节,将努力推进基于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的闭环式安全管理运行体系,推动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工作程序闭环。以时间周期为单位,以天、周、月、季、年为过程,形成全年的安全管理工作闭环系统。即:会议组织——贯彻执行——现场监督——补充完善——会议反馈。

  2.目标责任闭环。以现阶段目标为近期目标,逐步实现安全目标的闭环管理。即:目标激励——目标分解——考核反馈——落实责任——兑现奖惩。

  3.质量管理闭环。从工程的设计施工,到质量验收实行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即:工程设计——规程编制——组织施工落实——安全监督与考核——工程质量验收。

  4.隐患治理闭环。从隐患排查治理到隐患消除形成的治理闭环系统。即:隐患排查——分类整理——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将煤矿管理人员及安监人员每天检查发现的各类隐患,汇总到当天的评估日报表中,并将产生隐患的班次输入微机,专业领导在每天的生产会上通报,所有隐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消除。

  5.“三违”人员帮教闭环。从“三违”人员的发生、帮教、接受教训到重新上岗形成严格的闭环系统。即:安全培训——安全座谈——双录双亮——跟踪回访。

  6.安全事故管理闭环。针对事故的整个循环程序,组成由始而终的闭环系统。即:事故汇报——事故分析——事故处理——事故通报——事故防范。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程序。

  1.确定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制的负责机构,成立本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2.组织专门的标准文件编制组,(专业结构、人员组成)编审组对编制工作做出计划,并有明确的分工和进度安排。

  3.危险源的辨识和相关资料的收集。(采取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对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再由编审组进行分析、汇总。)

  4.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基本框架,形成设计方案。

  5.编制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并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

  6.对形成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初稿进行初步审议,并征求有关部门、人员意见,然后进行修改,确认定稿。

  7.试运行。

  8.最终审议、批准,发布实施。

  9.根据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补充、修正。

  (三)加强职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由于煤炭行业井下作业的特殊环境,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管理,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是阻碍煤矿搞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和新的装备需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是提高职工理性认识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使职工了解所处的行业工种,应该掌握的必须进行扎实有效的安全知识培训。矿井要高效率地实现各类既定工作目标,煤矿安全知识就应该达到普及,使每个职工详细地了解煤矿井下各种危害的存在条件,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杜绝各类事故应该具备哪些预防手段。

  2.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技能培训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操作技能问题,也就是使各作业岗位上的人员,熟练地掌握自己所要操作的设备,机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技能,做到安全可靠。

  3.安全思想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工人对安全的认识,使每一个职工都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安全不生产,消除头脑中那些不正确的认识,减少和杜绝工作中的差错。

  4.典型事故案例教育。这是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手段之一。用血的教训来教育工人。使之能够真正从心里认识到事故的严重性,用死难家属的痛苦来教育职工,提高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止事故措施,使受教育者感到只有牢记血的教训,按照措施去做,才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5.安全文化培训教育。倡导矿井安全文化,树立矿井良好形象,煤矿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来调整宏观和实现微观的安全状态,通过安全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激励人,树立安全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使矿井真正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四)进一步梳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根据大量事故分析研究表明,96%的安全事故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做到人的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创建的核心。

  1.分析不安全行为机理

  可以将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动选择的因素分为三类。它们具体包含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如表所示。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表

  针对在煤炭生产中,不同员工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生产任务并不相同,其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各式各样,管理者应该将这些不安全行为进行合理归类,对它们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分别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

  员工不安全行为类型

[NextPage]

 

  2.抓好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

  例如:采煤专业共示例了55种不安全行为如下:

  采煤专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示范


  (五)加强风险评估和划分

  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安全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重要要素。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就必须在一切危险源还没有成为隐患之前,得到有效的辨识和控制。与查隐患相比,危险源辨识更具主动性、针对性和广泛性。从全矿各单位、各部门、到区(队、车间)班组,关注每一个工作场所、每一个工作环节,以及各项决策、员工作业行为。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危险源辨识工作,不仅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评价出的风险因素,评定风险等级,编制危险源清单,策划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当重要风险因素在一段时间内需要采取专门措施进行控制时,及时组织制定《一体化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从而避免了在任何情况下因对风险因素的失控而酿成事故。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从隐患查出-汇报-落实-整改-复检的闭合系统,隐患信息反馈整改的整个过程更迅速、更有效,把严安全生产中的又一道关口。

  如:人员方面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来自人员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4.决策失误;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同前述的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风险评估周期:来自人员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均需要实时监测,以填表或写实的方式反馈给安监信息办公室,评价周期可以是一个班或一天等。

  风险评估对象:具体的某个工作人员。

  风险评估方法:(此方法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仅供方法参考。)假设煤矿针对每个员工规定(如表1所示),来自人员方面的Ⅴ级危险源是一票否决项,不允许发生;Ⅳ级危险源最多允许发生1次,Ⅲ级危险源最多允许发生2次,Ⅱ级危险源最多允许发生3次,Ⅰ级危险源最多允许发生4次,否则取消其上岗证。则对来自每个工作人员的危险源可按照如下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见表2)。

  表1  人员方面危险源发生次数规定表

  总之,推进矿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矿井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安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矿井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矿井近年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矿井安全监察力度的加大,矿井实现本质安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安全程度评估和“双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矿井的基础工作。矿井通过治理整顿和精品工程建设,“一通三防”管理有了相当的基础,矿井通防系统合理,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通过推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其必将使矿井的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达到杜绝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降到最低的理想水平。变矿井开采为安全行业,实现矿井安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