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交通事故中的人因分析及其对策

2008-08-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引言

    从我国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可以看出,由于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占了90%左右,道路交通环境条件引起的占30%左右,而因汽车技术状况诱发的事故约为10%。人作为各种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事故导致的各种人间悲剧都将降临在人的身上,由此可见分析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对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交通事故致因理论

    交通安全取决于人、车、路、环境、管理、法律、教育等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各个环节连续的协调工作,交通事故的发生是这一系统中各个环节耦合失调的综合反应。总的说来道路交通事故原因是基于二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危险因素和物质危险因素。物质危险因素是指道路交通系统依赖的物质条件所固有的危险性质和潜在的消极性能,其包括车辆本身的安全状况,道路设计的合理性,自然气候条件,车辆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人的危险因素是指参与交通活动的人的意识障碍以及交通管理人员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物质危险因素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基础,人的危险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激发条件,如果它继续作用还会使交通事故进一步扩大和蔓延。交通事故原因在交通过程中如果不受到激发,那么它始终是事故隐患而不会转化成事故现象。人的危险因素作用于物质危险因素,就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人的意识危险因素越多激发事故原因的条件就越具备,发生事故的次数也就越频繁,意识危险因素作用的时间越大,激发事故损害后果严重的可能性就越大。

    2 交通事故中人因分析

    交通事故中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1 直接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是指事故发生前一瞬间驾驶员的行为和故障,它们增大了事故的危险。

    2.1.1 超速行驶

    超速行驶中驾驶员反应能力迟钝,应急能力差。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发现外界刺激信息 — 注意 — 分析 — 判断来看。注意、分析、判断三者属于思维范畴,是每个驾驶员从接受外界刺激信息进行心理活动的必然程序和规律。驾驶员接收信息是为分析判断提供材料,驾驶员的动作措施则是分析判断的结果。在超速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注意力和判断机能降低,接收外界信息减弱,随之而来的分析、判断、动作就容易产生失误,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1.2 酒后驾车

    酒精会刺激大脑神经系统,导致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饮酒后对驾驶机能的主要影响是视力降低,视野减低,视野变窄,色彩感觉能力降低。体内酒精浓度低时,反应时间较饮酒前略有缩短。体内酒精浓度增大时,反应时间较饮酒前有明显增大,反应差别也明显增大,其他感觉也变得迟钝。注意力减弱,判断的正确性、记忆力变差;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动作不协调;麻痹思想,情绪不稳定;失去克制力,胆大妄为,不知危险,喜欢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我国驾驶员饮酒也是早晨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 驾驶差错

    在驾驶车辆全部过程中,心理和生理活动贯穿于始终,这就要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不仅要有心理素质作保证,而且要相当的体力来适应。驾驶员由于受到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接受有效信息的能力下降,以致于在行车过程中或者没有感知到信息、或者感知到错误的信息、或者没有感知到所有的信息、或者过多感知信息。进而在做出判断的决策过程中,由于受驾驶员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和驾驶经验等的不足而使自己的动机与实际不相符,因而出现判断决策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2.2 间接原因分析

    交通事故中的间接原因指影响驾驶员完成安全驾驶任务必需的信息处理功能的驾驶员条件或状态。

    2.2.1 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迟钝、判断不准等驾驶能力低落的现象。

    理论上讲,驾驶时间、睡眠、驾驶强度和速度、人体生物节律、体质、驾驶技术、驾驶环境、营养条件等都对疲劳具有直接的原因。从生理上看来,驾驶员为了处理好行车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情况,驾驶员的眼睛和神经一直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特别是在车速较高,眼睛的负担很大,这样连续工作一长,感觉机能弱化,听觉和视觉敏锐变低,严重时还会引起错觉。随着疲劳的延长,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与时增长,动作准确性下降,从而引发不安全行为。疲劳驾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活上的原因、工作上的原因、社会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2.2.2 生理分析

    (1)反应时间与事故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在驾驶员行车过程中实际感觉点和驾驶员采取躲避行动的瞬间之间的所需时间,也称为驾驶员“思索距离”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驾驶员得到信息(情况)到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从信息要求开始至判断时间),二是制动器开始生效(驾驶员换脚及踏板)时间。所以在险情突发时,驾驶员首先要通过大脑思维对情况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进行正确反应。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短的,有关人体工程专家认为对于一般人,当预先接收到大脑中某一信息发生,集中注意力于这一信息时,反应时间约2秒。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事先并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发生情况,从反应时间的表现过程来看,从驾驶员发现情况,至右脚从加速到踏板,所需时间包括反应情况在内的反应时间大大延长,这样就会由于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包括刺激物的种类、强度、背景和复杂程度等几方面。

    (2)年龄、性别

    在交通事故中,年龄和性别的作用主要是影响驾驶员在面对和处理复杂的交通情况与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表1是年龄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2.2.3 驾驶员的素质

    驾驶员的素质低,个体联户、租赁承包的在用车辆安全运行状况差,制约当前的交通安全管理。发生事故的驾驶员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着驾驶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当今的复杂交通环境;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缺少驾驶员应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和驾驶作风;在道路的行使过程中,为了取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超载等短期行为和冒险行为相当严重;为了赶程,经常盲目地违章超车、超速,危险会车,越线行使,疲劳驾车和车辆带病行使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发展成为交通事故。此外驾驶员的侥幸心理和省能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4 交通环境的影响

    道路交通环境是指: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道路结构、道路设施等与交通有关的场所道路交通环境,直接影响着交通参与者的安全,与事故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它既包括例如天气状况、道路状况、交通流状况等大的自然环境,也包括车内例如:温度、湿度、座椅的舒适程度等小的环境。这些影响因素的负面影响常常使驾驶员获取正确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造成事故隐患,当遇到激发事件的刺激就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车内的小环境的不舒适会使驾驶员很容易感觉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等不利于安全行车的隐患。交通环境的影响见表2的分析。

 

    2.2.5 交通事故的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会给驾驶员的心理造成明显的痕迹。当前交通管理的不完善,监督和控制的力度不够等因素很容易使驾驶员产生侥幸心理,忽视交通安全法规,违章行使,野蛮驾车等现象严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使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浮躁和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安全的现象特别严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使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涣散、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严重地制约了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和获取正确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3 行人分析

    保障交通安全,仅有司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须要行人的密切配合。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大量的受害者与横穿马路的行人和不遵守交通管理的行人有直接的关系。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安全法规意识淡薄,从众心理、省能心理、省时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

    2、交通事故人因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在交通事故中是起主导因素,起决定作用,但是车、路、环境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不可分割的。车辆的技术状况,安全性能好坏,道路的宽度、路面结构、交通安全设施等方面都与交通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要达到预防、控制、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交通安全。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认真实施交通法规和安全规章制度

    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和管理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首部《道路交通安全法》刚颁布实施不久,所以,应认真实施,要强化执法力度,加强交通管理队伍建设,使交通安全管理走向法制化的趋势。

    第二: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及其驾驶员的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的素质和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减少交通参与者的违章行为及其它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所以,更应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第三:提高车辆的安全设计水平,加强道路的建设,加大交通科技研究的投资力度为安全行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参与者的经济损失和家庭悲剧的发生。

    3、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交通事故致因:人、车、道路、环境中的人为因素入手,把人为失误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行人原因三个方面,分析其在交通安全中的影响作用,进而提出了预防人为失误的措施。其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分析事故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