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与爆炸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油库来说,着火与爆炸往往联系在一起,或燃烧伴随着爆炸,或爆炸伴随着燃烧,或燃烧与爆炸单独发生。现以油库437例着火爆炸事故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油库着火爆炸事故各要素的形成及对策。
一、着火爆炸事故燃烧物的形成
油库是储存和供应易燃、可燃油品的基地和中转站。油品的理化特性决定了油品和油气是威胁油库安全的主要物质条件,是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的主要燃烧物。着火爆炸燃烧物的形成主要是油晶和油气失去有效控制。着火爆炸事故燃烧物的形成见图10—1。
(一)油品失控
油品失控不仅会造成物质的损失,而且是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的重要隐患。在445例着火爆炸事故中,油品作为燃烧物只有80例(占18。0%),但为数不少的着火爆炸事故中燃烧物是油气。
1.油品失控。油品失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操作使用问题
①执行制度不严和误操作,造成阀门错开、误开、未关、关闭不严,甚至怕下次阀门难开,有意不关严等,是造成油品流失的普遍原因;
②保管人员不熟悉阀门操作使用,误将阀门开启当作关闭;
③放空管道后阀门未关,或油罐进出油阀门窜油,放空油罐溢油,或者从呼吸阀、测量孔流失;
④用加压泵进行灌装作业时,灌装油桶嘴全部处于关闭状态,压力增大冲毁管道阀门、法兰连接处垫片;
⑤管道放空后,进气管阀门未关,或关闭不严;
⑥卧式油罐液位计管阀门失灵、胶管老化破裂;
⑦收发油作业后,保管人员怕下次阀门难开,将阀门少关两圈,造成下次作业时放空油罐溢油。
(2)设计安装问题
①主要是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安装没有严格执行技术要求。如阀门选用不当,在寒区、严寒区选用了铸铁阀门,且未采取保温措施,水积存于阀门中,冬季结冰将阀门冻裂;
②管道未设置泄压装置。管内存油受热膨胀,管线阀门、法兰连接处胀裂、垫片冲毁,管线位移破坏了法兰连接的严密性等;
③管道未按要求设置补偿器。热胀冷缩时,焊缝受弯曲应力倾斜断裂、焊缝裂口,或弯曲应力破坏了管线阀门、法兰连接处的密封性;
④阀门位置设置不当。如将阀门设置于横向位移的管段,且距管路支座近,管线横向位移时阀门连接处的密封受损;
⑤施工安装时,未按规定清洗、试验,渗漏、窜油等没有发现,留下了隐患,或者法兰垫片选材不当,老化变质,甚至将已有裂缝的垫片安装在法兰连接处等;
⑥管道整体强度试验后,水未放或排放不净,冬季结冰而冻裂阀门、管线;或者试验时,操作不当,造成水击而冲毁垫片;或检查验收不严和不验收而交付使用,留下了隐患;
⑦设备、材料安装前没有进行检查验收,使用了劣质设备、材料,或者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材料。
(3)检查维修问题
①没有按检查维修周期进行检查和鉴定,使设备设施失修,以及检查维修中执行制度不严。例如:维修保养不及时,造成阀门失修、失灵;
②阀门、管线未按照检查维修周期进行技术检查和鉴定,杂物沉积于阀门内,关闭不严,造成内渗、内窜,以及设备设施腐蚀穿孔等;
③设备拆卸检修时,不封堵管口、孔口等;或者检修安装后,不封堵管口、孔口,不关闭阀门等;
④设备设施试运转中,放空管线后不关闭阀门,或检修中使用了不合格、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材料。
2.溢油。溢油往往和储存油品容器相联系。储油罐进满油后,继续进油时从孔口外流称为溢。溢油与油品流失相比较无严格的区别,其原因也大致相同。如放空输油管时,放空罐容量不够,且脱岗造成油罐溢流;向储油罐、高位罐输送油时,无人监视液位上升,油罐溢流;阀门窜油,从储油罐孔洞溢油;车辆油箱加油、灌装油桶,以及铁路和汽车油罐车装油失控溢油等。
3.漏油。漏油常常和油库的储油、输油设备设施的腐蚀及安装质量相关。如储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穿孔漏油;安装焊接质量低劣,有夹渣、气孔、裂缝漏油;油桶裂缝、锈蚀穿孔漏油;油泵及阀门失修漏油等。
4.滴油。滴油经常是由于渗漏而产生。滴油多数与储油、输油设备设施的螺丝口、紧固件联接部位,以及油泵、阀门等转动部位的密封质量相关。如油泵盘根允许的滴油,机械密封磨损和填料松紧不合适滴油;阀门盘根松紧不当渗漏滴油;灌装油罐车、油桶后,管线内残油从鹤管、胶管、油枪口部滴油等。
5.洒油。洒油往往和“油勤”、“车勤”人员缺乏知识、怕麻烦联系在一起。如油勤、车勤人员用汽油清洗机件、洗手、洗工作服后,将用过油品随地泼洒。
6.私人用油、存油。私人用油、存油是油库着火爆炸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打火机灌装油后试验打火,个人存的打火机用油发生着火爆炸的事故屡有发生;煤油炉、柴油炉、汽油炉发生火灾的事例也不少;私人摩托车主家里存油发生着火爆炸;还有用汽油洗毛料衣服发生火灾等。
跑、溢、漏、洒、私人用油,不仅是油品火灾燃烧物的来源,而且也是油气着火爆炸事故燃烧物的重要来源。
(二)油气产生与失控
在445例中,油气作为燃烧物的着火爆炸事故337例,占75.7%。
油气释放源向气体空间排放与积聚,以及油品失控的蒸发是油库形成油气着火爆炸事故燃烧物的主要来源。油库油气的产生,从接卸炼油厂来油开始,到输入各种固定和移动储运油容器,直至加入车辆、机械、舰艇、飞机等用油装备油箱的整个过程中都在不断发生,不断排放。
1.正常情况下油气的排放和积聚。油库正常情况下油气的排放源主要有:运入或运出油库的油船、铁路油罐车、汽车油罐车;各种储存油品的储油罐、高位罐、零位罐、放空罐、油桶,以及真空泵、用油机械设备的油箱等,油库加油站中主要的油气产生源如图10—2。当这些设备设施大小呼吸发生时,都向大气中排放油气。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油气极易在油罐室、通道、泵房、管沟、阀门井,以及设备设施周围的低洼之处和作业场所周围的气动力阴影区积聚。油库进出、储存、输送、灌装、加注油时,发生大小呼吸是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所允许的。但由于现有减少大小呼吸的设备设施管理使用不善,简便易行的减少油气逸散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未得到重视和推广,这就增加了油气的排放,加重了油库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2.检修条件下油气的排放和积聚。储油、输油设备设施内或多或少都有残留的油品。当检修时,拆卸储油、输油设备设施后,其内部的残留油品蒸发逸散,或者积聚于设备设施之内的油气排出,积聚于检修场所。特别是通风不良的油罐室、巷道、泵房、管沟、阀门井等处,很容易积聚油气。如在油库设备设施检修中,进行清洗、通风等作业时,没有及时将可燃物清除,没有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必然会造成油气的散发积聚,增大着火爆炸事故的几率。
3.非正常情况下油气的排放和积聚。油库非正常情况下油气的排放和积聚,是指在跑、溢、滴、漏、洒,以及私人用油、存油等失控,以及减少油气排放的设备设施失去应有作用情况下的油气排放和积聚。所以这种失控油品的蒸发逸散,是油库着火爆炸事故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三)其他燃烧物
其他燃烧物如油污、油布、枯草、刨花、沥青等燃烧物引起的火灾,其主要原因是在油库安全管理中,清除可燃物的规定没有落到实处;动火中安全措施不落实,以及周围群众放火烧荒和山火、小孩玩火等所致。
二、着火爆炸点火源及其形成
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的点火源比较复杂,主要有化学点火源(明火和自燃着火)、电气点火源(电火花和静电、雷电放电火花)、高温表面点火源(高温表面和热辐射)、冲击摩擦点火源(冲击和摩擦及绝热压缩)等。其中自燃、热辐射、绝热压缩作为点火源引发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的情况比较少。为便于与实际设备设施、火种相联系,易于分类研究,按油库设备设施不合格电器、静电、雷电、烧焊、明火(分为库内、库外、吸烟)、发动机、其他等七种类型分析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的点火源。在445例着火爆炸事故的点火源中,电气火(含静电和雷电),明火,设备设施烧焊等三类火源是油库着火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点火源。着火爆炸事故点火源的形成见图10—3。
1.电气火。电器设备不符合要求,或者安装不规范而引发的445例着火爆炸事故中有88例,占19.8%。主要有油泵与普通型配电安装于同一室内;油泵房和配电室隔墙上有孔洞相通;电器防爆等级与使用场所不相适应;防爆电气合格,但采用普通的布线,或安装不符合防爆要求;配电室与泵房、洞口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够等。
在电气火点火源中,静电和雷电着火爆炸事故在445例中有75例,占16.9%。静电放电的着火爆炸事故主要原因是:没有设置排静电装置,或者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装卸油品作业或油罐输送油时,流速过快、喷溅式灌装油;使用塑料管输油和用塑料桶装油等,产生和积聚静电,并放电引燃油气所致。雷电着火爆炸事故主要是:覆土金属油罐、非金属油罐和半地下、洞室油罐的外露金属设施,没有设置防雷接地,或防雷接地失灵;油罐腾空清洗和检修时,通风不良造成油气积聚,以及油罐渗漏、油罐测量孔密封不严,雷雨时作业等情况下,产生油气排放和积聚,雷击油罐、油罐测量孔和油罐附件引燃油气混合气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
2.明火。明火包括火柴、打火机、烟头、炉火、灯火等。明火作为点火源在油库着火爆炸事故中居第二位。值得提出的是在统计的着火爆炸事故中,火柴、打火机和烟头引起的火灾占该类火灾的31.7%。
3.设备设施烧焊。油库设备设施检修、改造、扩建,以及油桶清洗修理,往往要使用气焊和电焊来烧焊补漏、开孔切割,是工艺设备设施安装的主要方法。
4.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油泵、空压机等。发动机作为点火源是发动机和排气管的热表面、排气中的火星、磁电机火花、电瓶火花等。这类火灾在445例中有53例,占11.9%。主要是油库用发动机油泵作业,在给用户油罐汽车灌装油过程中,发生跑、溢、滴、漏的情况下启动车辆,以及发动机油泵运转中检修喷油、加注油品,还有私自灌装油等引起火灾。
5.其他。这类点火源主要是冲击和摩擦、自燃、杂散电流、高温、超压,以及未查清的点火源等,在445例中有57例,占12.8%。其中冲击、摩擦产生的火花作为点火源21例,占4.7%。
三、着火爆炸事故的影响因素
着火爆炸事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设计施工、区域功能、安全管理三个方面,见图10—4。
(一)设计施工中遗留的隐患
设计施工中遗留的问题,虽不属于着火“三要素”的范围,但它可以促进“三要素”的结合,不仅为火灾提供燃烧物,而且会使火灾蔓延扩大,也是油库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广
1.油库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油库平面布置满足不了《石油库设计规范》的安全要求。例如:储油区、收发作业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管理区等四大区域混杂,没有明显界线;各种建筑和构筑物零乱,安全距离不够;总平面布置没有考虑油库所在地区主导风向的影响;将油泵房和配电(非防爆型)设于同一室内等。
2.储油区防火堤未设或不合格。地面、半地下油罐未设防火堤,或者防火堤构建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旦发生着火爆炸事故,极易造成火灾的扩大蔓延,给火灾扑救和善后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油库各大区域的排水、排洪(渠)和下水道互相连通,未设置水封,直通库外。这样当设备设施发生油品流失,或者排放含油污水时,可以沿沟渠流到各区域,甚至流到库外发生火灾。如在445例事故中,有10例是油晶流失或清洗油罐排放含油污水,顺排水、排洪沟渠或下水道流到库外,遇明火引燃,燃烧火焰又顺着排水沟燃烧到库内,致使油库内外大火相连。
4.各种管沟互相连通。油库内输油管管沟、热力管道管沟、电缆管沟互相连通,未进行封堵隔离;输油管管沟和油泵房、灌装油间、油罐室和油罐组互相直通,没有设置隔断墙。这些都是使火灾扩大、蔓延的危险因素。
5.埋设输油管线没有防腐蚀处理,或者防腐蚀质量低劣,由此而引起输油管腐蚀穿孔造成油品流失的事例较多。还有将输油管阀门或法兰连接埋人土壤,没有设检查井。
6.消防设备设施不配套。由于历史原因,油库消防问题在设计建设中未予足够重视,致使消防设备和设施不配套,没有消防道路和消防用水的油库为数不少。这个问题对于巷道式储油罐油库、覆土油罐的油库尤为突出。有的油库整修中增设了消防设备,但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满足不了使用要求。
(二)区域功能对着火爆炸事故的影响
油库储存区、收发作业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四大区域,其功能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的部位、几率和灾害特点也不相同。
1.储存区。该区域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在445例中有106例, 占总数的23.8%,比率较低。该区域储存大量油品,油罐大小呼吸频繁,较大的油品流失事故一般发生在储油区,溢、滴、漏油在该区域也有发生,有油品失控和形成油气的条件。但是该区域封闭性管理,进人人员较少、管理严格;对火源的控制极为重视;储油区动火机会少、手续严、防火措施具体。这就是说点火源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构成着火爆炸“三要素”结合的几率低,灾害发生率低。在该区已发生的着火爆炸事故中,与油罐(含作业区的油罐)相关火灾114例, 占区域数的25.6%,是易于发生灾害的部位。
2.收发作业区。该区域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几率在油库四大区域中占居首位。在445例中有225例,占总数的50.7%。该区域装卸作业频繁,油气排放源大都集中在这里,油气排放和积聚几率多;技术设备和工艺较为复杂,操作使用频繁,失误机率多,易于使油晶失控,跑、溢、滴、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构成了着火爆炸的燃烧物。该区域作业人员和外来人员(领油)进出频繁、杂乱,容易将火种(火柴、打火机等)带入;出入车辆多而杂,且常用发动机油泵装卸油品,点火源易于失控,容易形成着火爆炸“三要素”的结合,所以灾害发生机率高。据该区域已发生的着火爆炸事故中,汽车、铁路油罐车和油船火灾88例,占区域数的39.1%;发动机油泵和电动油泵火灾54例,占该区域数的24.0%,这是发生火灾的两个重点部位。
3.辅助生产区。在445例中有40例,占总数的9.0%。油桶气焊发生爆炸灾害,是该区域的重点。该区域的工作大都需要动火切割、烧焊、加热。如油桶切割、烧焊,加热锅炉,用过油品更生中的加热蒸馏、化验工作中的电炉等都是点火源。另外,该区域有少量油品存放(油桶、用过油品、煤油等),空油桶中的残留油品、积聚的油气,且与收发作业区毗邻,油气易于扩散到该区。这就具有了着火爆炸的条件。
4.行政管理区。该区域火灾几率低,在445例中仅有75例, 占总数的16.9%,火灾发生率较低。在该区域火灾中,枯草、刨花、沥青等作为可燃物的火灾占该区域事故数的4.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油品流失事故的油品和含油污水从水渠(沟)、下水道等流淌到该区域和库外、水滩、水面等地引燃、点燃的火灾50例,占火灾总数的11.2%,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后者造成的火灾往往形成库内外大火相连,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
(三)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油库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油库领导和工作人员应从系统工程出发,综合分析研究油库的编制体制、人员素质、规章制度、技术设备,以及环境影响和经费等诸要素对安全管理的作用。因油库岗位人员变化快,领导素质等主客观原因,使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较差,影响着油库安全度的进一步提高。
1.油库安全管理的编制体制不适应安全管理的要求。油库安全管理是多渠道、多部门实施的。如消防经费和消防管理脱节,油库无专职安全员则权利和职责不明确,很难开展安全活动与有效监督。另外,油库消防人员编制严重不足,这就使油库消防工作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安全管理知识缺乏,安全意识较差。油库领导和工作人员安全素质差,缺乏应有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意识。因此,实际中讲抽象安全多,抓具体落实少;讲制订措施多,抓措施的可行性和落实少。
3.对“预防为主”的方针认识上尚有差距。油库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措施工作做得较少,有的油库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4.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还有差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油库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健全,“规矩”有了,但不用“规”和“矩”去校正其行动,等于没有“规矩”。例如不按作业程序和操作规程办事。收发油作业现场消防值班员不清楚自己的职责,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车值班只有两三人到现场。这样的值班与没有值班区别不大。人人都知道油库有“严禁烟火”的规定,但在安全检查中,仍在油库作业区发现烟头。这种不用“规矩”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现象较为常见。
5.重视宏观建设,忽视微观管理。油库技术设备设施是油库安全管理的物质技术保障,应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况。实际是在看得见的宏观建设和表面管理上下功夫多,技术设备的微观管理上下功夫少。上级检查时搞突击,平时很少过问。所以,技术设备周期性的检查鉴定及日常维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机械呼吸阀失修和阀门渗漏、窜油现象较为普遍,油泵盘根超标准滴油时有发生,油罐长期不清洗、不检修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诸如此类技术状况不良的现象极大地影响着油库的安全。
6.危险场所装饰可燃物是人为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在油库正规化建设中,在火灾、爆炸危险(洞库、库房、油泵房、配电室、化验室等)场所,常常可以看到铺设了化纤、塑料地毯,以及装饰了塑料壁纸的情况,这就增加了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
7.信息来源少,决策依据不足。信息是决策的依据,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源。油库管理信息大体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动态(油品收发)信息,如输油的压力、流量、在线温度,油泵、阀门、电动机的动态等。第二类是静态(油晶储存)信息,如油罐内储油液位、密度、温度、压力、体积、储量等。第三类是动、静态(安全警戒)信息,如液位、温度、压力、油气浓度、火光报警,禁区内人员行为、门禁等。第四类是各种业务技术资料。这些管理信息是油库管理决策、实施操作、有效管理必不可少的依据。但是管理信息的采集、储存、整理手段落后,且多数油库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自有管理信息没有积累或极不齐全,甚至为应付检查,在管理信息方面造假。再加上油库地处山沟,信息闭塞,很难获得安全管理经验与安全信息。另外,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针对油晶理化特性及过去经验研究油库安全对策的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这势必影响油库安全度的提高。
四、预防着火爆炸事故的对策
油库着火爆炸事故统计分析结果说明,预防着火爆炸的对策,主要从着火爆炸的“三要素”人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归纳起来:一是提高人员安全素质,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二是改善工程技术措施,控制油品的不安全状态,即油品的失控与油气的逸散和积聚;三是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消除技术设备设施与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还应重视环境的影响。
(一)理顺安全管理关系
理顺油库安全管理关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利,使管事、管人、管物(含钱)结合起来。
1.自上而下建立油库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
2. 油库消防经费和大修经费归口主管油库安全的职能部门管理。
3.在油库现有编制内调整、建立安全技术组织。既是安全技术的职能部门,又是领导在安全技术方面的参谋。
4.油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党政、行政、技术安全三种职能的分工负责制。
5.明确各级职责和权利,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单位和人头。
(二)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油库安全管理,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事故发生之前,找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加以预防。
(1)积极广泛地组织好群众性的“三预”活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将事故管理概念引入油库管理机制,通过事故的统计分析,找出油库事故发生的规律,为安全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3)预防油品流失、着火爆炸是油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点。一是制订重点保护部位的灭火作战方案和储油、输油设备设施的抢修方案。二是定期不定期组织消防和抢修演练。三是组织好消防知识学习,普及消防知识,学习灭火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军、警、民联防,做到共防、共消、共同演习。
(4)利用各种机会,采取种种形式宣传和传授安全知识,提高油库工作者的安全素质,树立安全意识。如典型事故分析、“三预”活动、安全形势分析会、专题讨论、安全知识竞赛和讲座,以及短期培训和代训等方式传授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技能。
(三)用制度规范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
严格执行制度,用制度规范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油库445例着火爆炸事故性质统计数据(见表9—4)说明,54.4%事故属于责任事故,15.5%属于责任技术事故。而责任事故基本上是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责任技术事故基本上是不执行制度和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造成的。这就是说,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起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约束的作用。
(1)充分认识制度的建立健全不等于制度的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制度比制订制度更难,任务更艰巨。
(2)制度制订以后,能否严格执行,决定的因素是干部。因此,干部除自身执行制度作表率外,还应宣传、讲授制度制订的依据和执行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大家的认识,使制度与人的思想作风形成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自觉地执行制度。
(3)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适时修改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使之更加完善是执行制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4)研究工作条件和环境、生活条件和家庭、习惯作法和作风、社会议题和风气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也是贯彻执行制度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四)加大技术设备设施的检查管理力度
加强技术设备设施的微观维护保养及技术检查和鉴定,工作重点从宏观建设和表面管理工作上转移到技术设备设施的微观管理上来。要减少或杜绝油晶失控、油气排放和积聚,除严格制度之外,就是技术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设施的技术状况良好是油库安全可靠运行的物质基础。
(1)制订完善技术设备设施维护检查与技术检查和鉴定的周期、内容及方法的标准。
(2)认真落实日常维护检查及定期技术检查和鉴定的规定。
(3)建立健全技术设备设施的档案,每次检修的情况必须详细记录。
(4)建立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基金,达到报废条件的技术设备设施坚决报废更新,设备设施不“带病”工作。
(5)严格动火和禁火制度。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动火和禁火制度,确保禁区点火源的有效控制。电气火、明火和设备设施烧焊三种火源占引起油库着火爆炸事故近60%,这就为点火源管理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①严格禁烟火的规定。在执行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执行不严,“内松外紧,上松下紧,上级检查时紧,平时松”。这种现象必须纠正。
②严格禁区动火手续。在禁区动火时,必须填写动火申请,按批准的项目,在指定的动火地点和时间内实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变更,如需变更应重新审批。无批准手续任何人不得同意在禁区内动火。
③严格设备设施动火制度。在设备设施动火发生的着火爆炸灾害中,值得注意的是储存过油的空容器烧焊,特别是油桶烧焊。油桶烧焊一定要先清洗后进行,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储油罐烧焊时,必须按照油罐清洗规程要求,遵守清洗——测定油气浓度——烧焊的程序进行。
④按规范要求整修不符合要求的防爆电气,以及防静电和雷电装置。
⑤严禁发动机油泵在运转中检修、加油或在禁区修理汽车。
⑥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骨干的作用。业务技术人员是业务技术工作的骨干,也是油库领导的参谋,又是油库开展安全和学术研究、技术设备设施改造和技术革新、油气的控制和回收,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者和组织者。能否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骨干的作用,对油库安全管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油库着火爆炸事故同一切灾害一样,可以分为人祸(人为灾害)和天灾(自然灾害)两种。人祸,一般说来,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的努力,在灾害发生之前找出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加以预防。而天灾,通常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防止。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掌握,至少可以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或者减少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天灾也是可以预防的。
上一篇:浅析高架仓库安全管理与对策
下一篇:油库油品流失的原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