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过程标准化
从时间因素来看,任何一个作业过程都是由一定的要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交替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业过程标准化首先体现在作业程序的标准化,这种程序标准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如工序衔接的标准,作业人员轮班(交接班)的标准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某个操作的程序,如起吊作业中对某个物件起吊过程应包括:准备、开动行车、开到吊物位置、落钩挂吊、起吊、运行、指定位置、落钩、升钩等程序。作业方法标准比作业程序标准更为综合,它主要是指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各要素的配置情况如人员、手段、器具、材料、运作方式、作业组织等的配置。
(2)人行为的标准化
人行为的标准化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很多事故是人为失误引起的。人既是作业过程的一个参与要素,同时又是控制作业进程和运作方式的主人。首先从操作者自身来说,穿戴应符合作业规范,当使用劳保用品时,穿戴也应标准化。当他作为作业过程的指挥者时,其指挥动作应标准化(对不同的作业应有不同的标准)。指挥动作的标准应符合安全、准确、经济原则。如指挥的位置、姿势、动作幅度、速度、动作要素和运动轨迹范围和安全要点等都应标准化。满足安全、舒适、准确、高效的要求。安全要点是作业标准中对安全工作的重点提示,即防止作业中发生危险,出现意外的操作要领。
作业中的交流也应标准化,包括交流手势(即体态语言)标准,语言、口令标准、交流方式标准等,一般应使用普通话;操作中具体使用语言、口令应按一定的规则设计,尤其对险情信号的交流更应标准化,并且每一个人都应进行训练。
(3)作业环境标准化
即应做到标准化的作业现场,要求作业设备装置性能良好,安装合格;按标准配备性能良好的安全设施,装设安全标志及安全标志牌;工具材料摆放整齐、标准化;作业环境卫生标准化;文明生产等。
(4)作业设备检修标准化
设备运行过程应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监护,这种监护应程序化、标准化。对各种类型的设备,应根据其特点制定出检查、维护、定期修理的标准。同时对于检查维修过程也应标准化。
(5)作业管理标准化
包括管理制度标准化,安全信息标准化,安全业务活动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就是使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标准化,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事故调查制度,事故分析制度,隐患处理制度,紧急事故处理程序,职工安全准则,班组安全工作制度等。 这些制度要求内容齐全、职责分明、具体可行,形成事故预测预防体系。
上一篇: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