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实施ISO14000的企业在力争早日取得认证的同时,希望籍此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往往不注意有关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节水、节电、节纸措施,以致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效果不明显,进而影响了实施ISO14000的主观积极性,造成这样的局面,这样原因在于:
1.企业领导及下属员工缺乏环保知识;
2.缺乏与科研院所、环保局等的信息沟通;
3.投资上的考虑。
幸好企业逐步意识到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在实践工作中加以改进并取得进一步成效,下面我将从某些工厂的实践情况展开说明:
某电镀厂拟实施ISO14000标准,厂方经联系我局海外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治污工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后改进了逆流漂洗工艺并加强了工人操作培训,使得生产排水量大幅度下降了30%,化学品用量减少了10%,同时污水处理系统改用PIC全自控系统,亦大大节省了投药量,降低运行费用,并减少了二次污染,厂方还引种了净化废气和污水的植物,进一步吸收残留污染物,改善景观和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了节约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某电子厂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但仍觉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在请我局参观重点的生产过程中,我们针对工厂现状提出了日后更新设施时可考虑的改进措施,包括:
发电机-余热利用产蒸汽供民用
高转速设备-使用高效润滑油添加剂节能、降噪
电器设备-加装节电器
空调-改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节电
厕所-采用新型节水马桶
光管-改用节能灯
微污染水-综合利用
还有其他如太阳能设施的使用,特种植物的引种等等,工厂表示在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新办工厂中大量采用上述措施,以进一步节能降耗。
从上述例子中,可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工厂有重大意义,然而工厂的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中对此表述很不充分,其实施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那么新技术新材料这些内容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应当如何引入呢?一下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1.在“环境方针”中,应包括对新材料新技术等的推广应用的描述。
2.在“环境因素”中,应考虑把某些现行工艺和材料列做环境因素。特别是三废治理工艺,因工艺本身在消除污染的同时往往制造了二次污染,还有某些材料明显落后于同行或新材料。这些反倒成为影响环境的因素,应注意识别。
3.在“目标指标”中,可考虑具体时间逐步更新技术和材料。
4.在“机构与指责”中,管理者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提供专项技能和新技术等资源。
5.在“培训意识与能力”中,企业应定期进行有关新科技的知识培训,使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一般员工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企业考虑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可考虑委托外界专业人士进行培训。
6.在“信息与沟通”中,可订阅各种环保报刊,以及与科研单位、环保部门联系,获取最新的环保科技信息。
7.在“记录”中,应设置相关培训知识的记录及接收外界信息的记录,以决定日后是否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
8.在“EMS审核”和“管理评审”中,重点审核上述程序文件及运行情况,供评审是确定其充分性有效性并决定日后持续改进的措施。
上一篇:关于EMS审核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