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胶印过程标准认证

2007-06-2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近年来,国内众多的企业都获得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认证。印刷行业也不例外,很多印刷厂也都通过了认证,提高了现低企业的管理水平。但ISO-9000系列标准属于各行务业通用的标准,侧重于企业管理,缺少技术和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的内容。印刷企业应在获得ISO-9000认证的基础上,按照胶印过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实现印前和印刷过程的标准化,保证印刷企业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我国印刷行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了近20年,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机构——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加入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TC130印刷技术委员会,被吸纳为积极成员。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布了现行有关印刷方面的国家标准29项,行业标准20项。其中有5项新标准均是采用国际标准制定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标准GB/T 17934-2-1999《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二部分:胶印》,该标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由国家印刷标委会组织北就印刷学院起草,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2647-2《胶印过程控制》。这是与国际接轨的最先进的胶印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局于1999年12月批准了该标准,并于2000年8月1日起实施。我国是全球是先将ISO-12647-1、2转化为国家标准的成员国之一。
 
  解读ISO—12647—2的先进性
 
  该项国际标准由ISO的TC 130印刷技术委员会组织国际上印刷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如德国、美国、瑞士、英国、日本的印刷研究机构。印刷协会、印刷院校以及著名印刷企业的专家和学者共同起草制定。经过5年时间,在各成员国之间广泛讨论,几易其稿,最终于1996年经各成员国投票表决,超过75%同意才正式通过。从制定标准的着眼点和思路来看,国际标准与我国自行制定的标准在本质上不同,例如,GB/T 7705—1987《平版装潢印刷品》标准和CY/T5—1999《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这两项涉及胶印质量标准都着眼于印刷成品的外观、规格尺寸、套印误差、实地密度、相对反差值、网点增大率等技术参数的要求。通过在印刷完成后对印刷品进行测量和检验,从而达到控制印刷质量的目的。事实上,这些标准起不到在印前控制影响印刷质量的诸多因素的作用;与国际先进的标准相比,我们的标准制定工作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ISO 12647-2(国际GB/T 17934-2-1999)标准是怎样制定的?其技术要求的着眼点在哪里?在该标准的技术要求条款中,首先规定了分色片的质量和网线数。在质量一节中规定;“分色片上网点中心的密度值应比透明胶片的密度值(片基加灰雾)至少高2.50,网点中心的透射密度不得高于胶片密度值(片基加灰雾)0.1以上,透明胶片的密度值(片基加灰雾)应该不高于0.15.”
 
  分色片是影响胶印产品质量的起始因素,标准标网点中心的密度值比胶片的密度值至少高出2.50,这样才能保证分色片上的网点正确地转移到印版上。
 
  标准对网线和网线角度也作了规定,卷筒纸期刊印刷为45~60线厘米,商业印刷为60~80线/厘米。对网线角度的要求是:“无主轴的网点,青、品红和黑版的网点角度差应是30°黄版与其他色版的网点角度差应是15°,主色版的网点角度应是45°”。在印前规定网点角度差可防止在四色印刷中产生龟纹。在国标和行标中对这两项均无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为了确保套印精度,标准对分色片的图像尺寸误差提出了要求:“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一套分色片各对角线长度之差不得大于0.02%“。要保证不超过这个误差,须要控制作业环境的温湿度,确保分色胶片尺寸稳定,防止伸缩。
 
  为了防止多色印刷油墨叠印率低、背面透印和背面粘脏等现象发生,标准对分色片的阶调值总和作如下规定:“单张纸印刷的阶调值总和不得超过350%,卷筒纸印刷阶调值总和不得超过300%”。在印前采用底色去除方法以保证达到上述阶调值总和值的要求,为印刷创造有利条件。
 
  灰平衡由图像的青、品红和黄阶调值,以及它们的颜色和叠印品的颜色来确定。如果印刷品在规定观测条件下呈灰色,该分色片上的青、品红和黄阶调值(网点面积)就处于灰平衡状态。标准规定的灰平衡阶调值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