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会议部分专家的建议
编者按 去年底,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召开第三届全体会议。会上,我们归纳了部分专家对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各方面提出的建议,对我们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发,特摘登出来,以飨读者。
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是一项基础工作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安委办主任、教授级高工
吴高兴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应该有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现行的安全卫生标准有几百个,可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间可不短了,需要修订、完善,推陈出新。这项标准化工作非抓不可。对5大类高危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还使用这些标准显然不适宜。当时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我们现在生产的高参数、大容量,技术条件、生产规模都不相符。现在从事安全评价、做评估、搞认证,如果在标准上不领先,我们的企业将对国外企业失去竞争力。
由于标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行起来存在不少问题。就说氯气运输,大用户现在采用汽车罐车,不用气瓶了。码头和铁路装卸,采用液体装卸臂完成操作。那么,汽车罐车可不可以用装卸臂呢?没规定。技术上的新装备,如果不组织试用,不进行引导,不制订标准,恐怕不行。好的东西用不上。我在上海就发现,液化气体装卸软管一年当中有5次爆管,如果多一点投资,采用介于固定管和软管之间的这种装备,不仅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而且还能极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对原先的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和罐式集装箱,在装车、卸车、运输、检验、检测、报废等标准上进行修订。现在由于标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很多新技术、新东西,我们没有用上,如果对新的装备组织一个试用、引导的过程,可以找一些地方,做一些实践,总结一些经验。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扩大,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如何使标准发挥作用,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执政为民的大实事。
我想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是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现在发展经济,如何把安全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不能让它盲目地冒进。在这些方面,既要有约束,又要有引导。
根据我们现场检查发现,在有关监管分工上面,工作中存在着空白。比方说,爆炸危险环境的防爆电气设备,以前是作为特种设备受控的,现行的《特种设备目录》中已无防爆电气设备。那么,现在到底是质检总局管,还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管?国务院应该明确。设计院出的图,你不能说它不规范,但是有很多的细节他们没有做具体。施工时一个个的防爆电气设备组件,都是好的,安装上以后问题就来了,达不到“整体防爆”的要求。尤其是美国人的NPT设备,它的螺纹标准和我们中国的完全不一样,装上去,防爆的密合性肯定不好。很多设计院都不知道。我们很多新建企业在对外谈判、技术交流上,都没有提出要适应我们中国的标准。所以,北美国家的东西拿到我们中国来,组装以后,就不好用,就会出现问题。大量的重大工程中,普遍存在这些严重缺陷。中石油、中石化,都有这个问题。上海的化学工业区,我们在检查中都有发现。因为解决“整体防爆”的问题,我们提出意见,浦东的海上石油天然气供气期,为整改而耽误了4个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信息,应告诉我们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包括有关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安全中介机构,要注意这些细节。否则我们还是劳民伤财,重复低级错误。
现在一个打字员都可以去投靠某个机构做安全评价,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几百块钱就可以做一个经营评价。这个市场,我们不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所以,如何去整顿评价秩序并建设好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注册安全工程师是我们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必将推动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现实中,我们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好像都是万能的,实际上肯定不是。所以,我们建议国家安监局下一步一要拓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做到有事干;二要细化他们的专业代码,做到会干事;三要抓好他们的继续教育,做到干得好。从而,使他们能够完成法律赋予他们的安全生产任务,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和适度发展。
安全生产 良性运营机制更重要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冯顺山
在科技报上我曾看到过调查东北一些烟花厂爆炸事故的报道,说当地公安部门根本就没有按执法程序要求来做,只要搞好关系,企业就办起来了,至于具体的安全问题,公安部门根本不管。实际上,烟花爆竹现在有很多法规对生产厂房、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安全都有要求,问题出在哪儿?不认真执法、执法不严是个大问题。所以说,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办,对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要加强。因为,有时候执法放手就是执法人在放手,企业说些好听的,请吃个饭,他就给你通融,有时候甚至还帮出主意怎么能够过关。
安全生产在企业,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行为,就像沃尔玛,它的经营人就说,我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抓,实实在在地采取各种措施,从员工培训等各方面去抓。否则,如果超市发生了火灾,那我就全完蛋了,我就全赔本了。他的意识非常清楚,而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好像没这种意识。生产事故一出来,领导好像反过来帮你,坏事变好事。所以,我觉得企业的良性运营机制的形成非常重要,怎么促成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是个关键。促使企业我要安全,不是领导要我安全,不是你来抓安全我就临时来搞安全。没有安全,我肯定要倒霉、破产,让他觉得确实是亏了。这一方面我觉得应该予以重点考虑。
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严格市场准入,这一点非常重要。高危行业的企业,应该依法办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有的企业并不符合要求,可这个证它总有办法办下来。所以还涉及到应该有一个年度检查,否则的话,有些企业证办到以后,就会认为我实现安全生产了。年检这一块儿还是要加以强化。
安全工作 从细微之处着手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原副总工程师
陈锡泉
2003年“12.23”重庆开县事故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这次去检查,开县那个井队,本身也是个金牌钻井队,从劳动纪律性和劳动观念来说,这个队是可以的,但是忽视了技术细节,没有进行严格、科学的培训。所以,出了问题后,不仅工人不知道怎么处理,连这个队的队长也不知道。最后压井,他也不知怎么压,这是一个素质问题。
井队也好,中层、高层技术人员也好,素质怎么提高?开县川东钻探公司的规章本来是很完善的,这次事故,每一项基本操作都有法规规定,只不过是适用范围大小而已。而且,大部分法规是由四川人编的,因为四川是我们国家开采天然气历史最长、经验最丰富的省。但到现在为止,包括管理一级的领导、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有些法规他们就没看过,不知道。就说点火问题,法规明明规定是要点火的,制度编制上还说你那个井队,硫化氢必须要用远距离点火枪,而井队队长也好,技术人员也好,工程师也好,还没见过点火枪。这些例子说明,原来那些老一辈的工程师积累、编写的法规,技术延伸性比较差。新的标准、新的技术出现,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职工,是否跟得上,如果你没经受磨练,就很难说了。
安全生产不管你提不提是基本国策,它也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离开了安全,一切都谈不上了。我们搞一般的工程,基本是如此。凡是新的、重大的、复杂的项目,都要搞风险分析。这风险分析已经列入到我们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一章。怎么分析呢,就是把所有的风险都列出来,一条条找对策。凡是没有对策的,解决不了风险,这个项目谁也不敢开工。所以我们工人就有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的事情都列入到风险分析,想不到的问题才是最害怕的。所以一开会就叫大家多出点子,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解决,就怕想不到问题。有了这个风险评估,我们就把发生事故的几率降得比较低了。我们一般把安全评估和环境评估作为一个项目的第一程序,没有这个下面是没法做的。
因为有了这个风险评估以后,一般事故的几率,我们把它降得比较低了。现在我们把安全风险指数定在10-3~10-6之间。低于10-3这个指标工人不可接受,我们也不能接受;超过10-6这个指标老板又不干了,投入太大了没有效益,让他做也做不到。
这次国家投入20多个亿,开采重庆开县这口硫化氢这么严重、压力这么大、产量这么高、这么复杂的井,它的立项报告我在重庆翻看时发现,很多专家在论证报告上都签了字,但恰恰缺少两种专家,既没有安全专家、也没有环保专家参加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评价报告。对我们来说,这两种专家是必备的。环保也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安全,是最基本的东西,离开了安全,一切都谈不上了。
荷兰人壳牌公司建设的惠州大化工厂,从场面来看,和当时三峡施工差不多,非常壮观。我也检查过他们的工地安全,他们做的那一套非常严密,基本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比方说,场区之间经过10多公里的公路,公司就雇了10台10吨的洒水车昼夜不停地洒水,只有下雨天,司机才能休息。他们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不断洒水呢?因为环保,而且对设备非常好,减少了设备的磨损。我们一个司机上班,公司就给他一张卡,司机应该准备的工作全部要打钩。车子上装有清洁剂、小铲子,如果有一滴油滴在土地上,司机都必须用小铲子把有油的土铲起来,装在塑料袋里;如果滴在水泥地板上,你要用清洁剂喷一喷,刷一刷,要求非常细。我们司机除了要有国家发的驾驶证以外,还要有公司发的证,这才有资格开公司的车,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工人有个工作牌,如果有一个角剪了,说明工人在安全方面受到了一次警告,剪了两个角,两次警告,剪了三个角,你得重新培训,培训以后再剪两次,解雇,这就是严格。所以,我们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最细的事儿做起,防微杜渐。
经济杠杆作用与基础性、基层性工作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 崔克清
去年我去欧洲考察了国外的风险评价,针对我国的情况,来说说安全评价和风险分析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法规建设抓得很紧,可在落实上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从上到下运作得非常强力,监督系统的队伍建立起来了,还有很多认证管理上的措施,力度很大。但是我们有个很大的缺口,就是经济运作或者说经济杠杆没有运作起来。我们现在的罚款也好,制裁也好,那不叫经济杠杆,那是法规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经济杠杆的作用应该是内激力量的问题。法规也好,标准也好,监督也好,都是外在的。而什么是内激力量?经济。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它的内激力量。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经济杠杆没有。保险公司给企业保险,主要是财险这一块,好像是一种经济上的保险、经济上的保证。但是,出了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第一,企业本身有很大的风险。企业发生一个事故损失可能很大很大,你赔那么一点,和企业真正的损失是无法相比的;第二,保险公司也有风险。企业投保额的那一点与保险公司赔付的不知道差多少倍。这两个风险,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变成双赢呢?要达到双赢,实际上就是保险之前的风险评估和保期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这一块为什么不运作起来?在国外,尤其在德国,最最权威的、最有实践能力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是在保险系统。德国的奈尔公司,它每年交的保额非常少,甚至是它应交保额的百分之几。但是保险公司同样给它承担那么高的担保。长期运作证明,它有信用,叫做“可信性风险”。风险评价方法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可信性分析。所以,我建议将来我们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主动地启动这个工作,把风险评价深入到保险系统。把保险系统的经济杠杆和我们的安全评价结合起来。把安全评价的高级阶段,也就是风险评价,最后落实到经济运行上来,刺激企业的内激力量。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基层性工作问题。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班组、工段、车间、企业这个基层。基层这里搞好了,安全生产就有把握了。
关于注册资格认可问题。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叫这么多的人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而且他们都非常认真,把它作为一个饭碗来对待。所以,我们在对待什么样的人过关、录取问题上,国家局确实要慎重考虑,因为这涉及到一大群人。这是我们的队伍、骨干力量,我们的队伍建设几十年,建设到这个程度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考试合格了,我们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是不是就算合格了呢?不是的。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能力和从业经历,这一点你怎么考核他?注册安全工程师不像别的,它需要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没有实践能力,在现场上是不行的,拉不出去的。
经济发展 有条件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和提高人员素质
中国石化安全环保局原局长、教授级高工 翟 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要高度重视目前在发展经济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了, GDP的总量已经达到了11.67万亿元,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也超过两万亿,应该说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有条件、也有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准。
比如,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提,一直在抓,一直也没解决好那些占有国民经济相当比重的、又回避不掉的小化工、小炼油、小煤窑、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国家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对这一部分应有所取缔、解决,因为它们出的事故和造成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而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几大行业,一些支柱产业,在强调发展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安全方面的投入,要提出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接轨的高标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这点一定不能含糊。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不懈、认真负责地从企业做起、从基层做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发达国家在建立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经历了自上而下的领导承诺、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全体员工的自觉贯彻执行,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取得了很多经验。发达国家贯彻HSE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他们都不敢讲所有企业都能贯彻执行好。我们中石化HSE体系的贯标进程到现在也有5年多的历史,真正做得好的,最多20%左右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体系,多数还处在照葫芦画瓢的阶段,还不深入。尽管我们有专业的咨询队伍,到80多家企业里从一个基层单位、一个基层单位做起,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决不是靠一年登记就可以完毕的。这类事,我们不要要求过高,实际上做不到。我们要实实在在做工作,把功夫下在每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而不是下一个文件,要求立刻把它完成。所以,我觉得我们规划的每一个题目里头,最重要的是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落实,要分几步、多少时间、怎么做、谁去做,由安全专家组或国家局组织监督指导,哪怕就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也比匆匆走过场强。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大的难处。
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或者说为中国人造福。我们现在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污染一塌糊涂,安全生产事故不断,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安全、幸福的环境里,而是天天搞得很紧张,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在编制科技发展规划,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
比如,依靠科技进步、管理进步,来支持我们的安全生产。以交通来说,我们在报数据时都说我们万车死亡率是下降的趋势,但是,我们现在绝对死亡人数这么多,每年十几万人死亡的统计报告,70多万人受到伤害后所造成的各种残疾、后遗症,这是很难交待的事情。可是,同样的事情,在日本、在美国,甚至是韩国,状态就已经大大改善,事故高峰期已经控制住了,而且在下降。靠什么,我觉得是靠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进步。我们现在依靠技术进步不够,依靠管理进步也不够。
此外,人员素质的进步,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我们未来的高速发展,纵然是进入一个好的发展时期,结果也会再退下来。或者表面的数字不错,却潜在着GDP负值。大家现在都承认GDP增幅减缓这么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和我们现在人员的素质问题有关系。要解决人员素质问题,要强制推行培训制度,首先是靠准入制的严格把关。跨国公司在人员准入制的把关上很严格,进来以后,人员素质的提高就有一定的基础,再不断进行培训,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所以,我觉得,人员素质的进步,非要下大力气来抓,而且要把它落实到领导的职责里头、任期目标里头。否则,我们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不了,安全生产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