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职业安全现状
(1)职业伤害事故。日本政府规定,造成人员4天或4天以上不能正常工作的事故是需统计的职业伤害事故。依据这一规定,2001年全日本共有133598人因职业事故而受到伤害,这一数字比1998年减少14650人。
(2)职业死亡事故。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统计资料,2001年全日本共1790名从业人员因职业事故而死亡,这是战后日本第4次将职业事故死亡人数降低到2000人以下。1991~2001年间不同行业职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资料表明,建筑业是日本目前最不安全的行业。
(3)职业病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病患病人数逐年下降。2000年患病人数为8036人,比1990年减少了3379人。患职业病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从患病的类型看,由受伤而引发的疾病占大多数。
2 安全及健康法规体系
日本的劳动安全健康法经过近30年的制订、修改、实施及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即以《劳动安全健康法》为中心的法令体系,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与日本的其他法规相配合。日本有关劳动安全健康的代表性法律是《劳动安全健康法》,另外还有《劳动基准法》、《矿山法》、《尘肺法》、《作业环境测定法》等。
3 安全及健康监督管理
3.1 监察机构及人员
2001年1月6日,厚生省与劳动省合并成立了厚生劳动省,合并后的厚生劳动省把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治结合起来,以强化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督管理。在厚生劳动省中设劳动基准局,具体负责劳动安全卫生事宜。在47个都道府县设立了劳动基准局,负责各都道府县劳动基准的实施。直接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的则是设立在各厂区的347个劳动基准监督署(343个署和4个分支机构),它们都是作为厚生劳动省的派出机构,由厚生劳动省指挥领导。2000年,日本安全监督官有3500多名,分为劳动基准监督官、产业安全专门官、劳动健康专门官和劳动健康指导医生。
3.2 监督范围
劳动安全监察对所有适用于《劳动基准法》和《劳动安全健康法》的企业进行安全健康监察指导(不包括矿山安全),对工人进行保护。具体包括: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制;保护工人安全健康的措施;机械设备安全及有害物质处理;对工人就业的指导措施;健康管理;安全健康改进计划等。
3.3 监察方法
劳动大臣每5年制定一次工伤事故防止计划,计划中规定了事故预防的重点对策和降低伤亡事故的目标,各都道府县劳动基准局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针计划,劳动基准监督署也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使得各级各项工作目标明确,重点清楚,职责分明。
监察人员根据拟定的监察计划及企业呈报的各种计划和报告等对企业进行现场监察指导。对于违反安全健康标准的建筑物、设备、原材料等,监督署长等有权向企业主下达停止使用、变更等命令。对于违法者和屡犯者,监督官有权行使司法警察的权力,将其送交检察院予以司法处罚,在此过程中,监察官仅有司法警察的权限,但无权确定和收受罚款。
监察人员在对企业进行监察之后,要立即向所属的署长报告监察情况,署长结合以往的监察结果综合考虑违法内容,决定处理意见,包括再监察或司法处分等。
3.4 矿山监督管理
日本煤矿安全监察实行中央垂直管理体制,矿山劳动安全健康监督归经济产业省管辖,具体负责《矿山法》监督实施的部门是经济产业省的核能及工业安全局。在重点产煤省、都、道、府设置由经济产业省派出的矿山安全监督部,在重点矿区则由当地的矿山安全监督部派驻安全监督署。地方矿山安全监督部负责煤矿安全监督监察,防止矿工受到伤害,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另外,还负责对矿山监督员的培训工作。
4 民间组织与中介机构
日本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社团组织与中介机构实施认可委托制度,对获取资格的社团中介机构委托其开展相应的技术服务工作,社团之间有分工、有协作交流,关系顺畅。对开展安全技术服务的社团组织与中介机构,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资格认可,委托其开展宣传、培训教育、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工作。
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JISHA),是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工业事故预防组织法》的规定,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中介组织,于1964年成立并受政府资助。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主要从事信息业务,它的工作宗旨是,通过采取事故预防措施来达到消除职业工伤事故的目的。
产业安全技术协会是一个由劳动省确认具有法人资格、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它通过各种技术活动来帮助企业降低工业事故以减少损失。该协会被劳动省指派为国家唯一的电器设备防爆测试和认证的权威部门。
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主要研究日本经济发展对策,以及安全生产对提高生产附加值的作用,同时进行安全宣传。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的会员目前已超过1万个。日本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700多个。
5 安全与健康活动
5.1 全国安全健康周
早在1924年日本就有了安全健康周活动,但当时的主办单位和时间是经常变动的。1947年劳动省成立后,全国劳动安全健康周就由劳动省主办,时间固定在每年的7月1~7日。
1950年起又把劳动健康分离出来,于每年的10月1~7日单独举办全国劳动健康周,安全周和健康周分别从1950和1951年增加一个月的准备期(即6月和9月),开展一些正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成立后,安全健康周就由劳动省和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共同主办。到2001年,全国安全周已经举办了74次,全国产业健康周也举办了52次。安全健康周期间,对劳动安全健康及事故和职业病预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或团体进行奖励。每年的7月1日还是日本的“国民安全日”。
5.2 全国产业安全健康大会
每年秋季,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在劳动省等政府部门的援助和有关团体的协助下,召开全国产业安全健康大会。大会轮流在全国主要城市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大会会期为3天,大会期间还举办展示各种安全健康仪器、设备、用品的绿十字展。第60次产业安全健康大会是2001年10月23~25日在东京召开的。
5.3 岁末年初无事故运动
1952年日本开始提出“无事故运动”,但此活动仅在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展,自1971年起,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把它推向全国。每年主办者要选定标语,通过宣传、杂志、小册子等开展普及宣传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的企业逐年增加,成为仅次于安全健康周的主要固定活动之一。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悬挂安全健康旗帜、车间环境整理整顿、机械设备检查维修等。2001年12月15日~2002年1月15日举办的第31次活动中提出的口号是:“防急防躁,岁末年初无事故”
6 安全与健康研究开发体系
6.1 研究机构
日本设有专门的安全与健康科研机构,它们的研究报告,为政府制定或修改劳动安全健康法令、标准及劳动省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参考。如产业安全研究所、产业医学综合研究所、日本劳动研究所都是劳动省下属的研究机构。有的组织和大学也从事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如日本职业健康协会、职业健康促进会、日本产业医科大学的工业生态科学研究所等。另外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也参与研究劳动灾害预防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6.2 当前的重点研究领域
1998年召开了关于“21世纪日本职业健康研究战略”的会议,经过讨论、筛选和分类,各方职业健康研究专家最后确定了日本在职业健康研究方面的三个重点领域,共计18个优先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的8项措施。在研究战略中,针对每一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
6.3 煤矿安全技术的开发
由于日本煤炭储量很少,煤炭需求量的97%依赖于进口,因此日本的能源政策把保证国外煤炭供应作为优先考虑,同时把先进的低成本的煤矿安全技术向国外推广。日本于1999年6月成立了21世纪煤炭技术战略工作组,进行煤炭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在未来的3个10年期间煤炭开采技术开发的方向。
7 安全与健康教育培训
7.1 企业自主培训
按照厚生劳动省令,企业在雇用新工人或老工人的工作场所变更时,必须对劳动者进行与其工作相关的安全健康教育。工人从事厚生劳动省令中规定的危险或有害的作业时,企业主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安全健康的特殊教育。另外,企业还必须负责对工长的教育,以及安全健康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教育等。
7.2 院校安全培训
院校主要是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培训,如日本产业医科大学是对在校学生提供职业健康医师的培训教育,同时科研院校也受相关部门的委托,对在职的医生、护士、职业健康医师进行培训工作。如职业健康促进会受厚生劳动省的委托,向职业健康医生和涉及职业健康的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日本产业医科大学的工业生态科学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合作局一起,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生及合作者进行3个月的培训。
7.3 中介组织的培训
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下设的东京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和大阪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也是厚生劳动省指定的进行安全与健康培训的机构。接受培训的人员都是在安全健康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或安全健康顾问。健康教育中心能提供20多种培训讲座,每期培训一般为3~5天,每期20~30人。
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下辖的日本职业安全与健康国际合作中心,是由厚生劳动省资助于1999年7月成立的,受厚生劳动省委托,进行职业安全与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该中心的培训对象除了日本在海外举办的企业外,还包括亚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每年大约举办10次安全与健康培训班,学员都是这些国家中企业的安全与健康的负责人,每期12人,共学习3周,其中包括参观日本的大型企业、工厂和研究试验室,及设施的实际操作培训、英文演讲和信息交流。
7.4 矿山安全培训
日本的矿山安全有专门的培训中心,隶属于日本矿山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是由经济产业省、有关的县、市出资和有关行业的特别会费的共同援助下建设的。目前,日本的矿山安全培训中心有北海道矿山安全培训中心和九州矿山安全培训中心。日本矿山安全培训中心利用中心的设施为全国各类矿山进行救护训练、特殊工种的培训和安全技术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