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让规范引导安全文化建设

2007-08-22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2007年6月18日中午一点,记者如约赶到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毛海峰教授正在给学生进行论文辅导,看样子毛教授很忙。不过,他的学生中,很多人论文题目都与安全有关,真可谓名师出高徒。
  
  毛海峰教授从事安全文化研究已有多年时间,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被业界普遍认可,国家安监总局在制订“企业安全文化规范”时,也请上了毛海峰。据了解,目前此规范已通过审评,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文化与“气候”
  
  在企业安全文化研究领域,许多人都愿意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作为一个截点进行阐述。“其实在此之前,国外对于安全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1986年以前,还没有‘安全文化’这种提法,一般用‘安全气候’这个词。”毛海峰介绍说。
  
  毛教授的开场白,一下子把记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过去,因为“安全气候”对于记者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很形象,就像风雨雷电常会光顾一样,企业安全文化中所涉及的安全心理、素质、行为等等,也充斥于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毛海峰继续说。
  
  在毛海峰眼中,“安全气候”的描述更具体、更表象、更具有可评估性。“文化是内在的,有时很难抓得住、摸得着,所以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总有些不知所措,一些企业搞了些安全知识竞赛,觉得就是建设了安全文化,这没有错,但它只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小的方面,不能形成气候,只是些细雨。”毛海峰一语道破了许多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的思想误区。
  
  记者在企业采访时也曾了解到,为了建设安全文化,一些企业投入的资金不少,有搞演讲的,有搞竞赛的,但也仅仅是停留在这些表象上,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搞的活动形式越多,企业安全文化就建设得越好。
  
  “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热情要保护,他们搞这些活动没有错,但也确实存在问题,许多企业还不知道该如何建设安全文化,这也是我们制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的目的。给企业划一个范围,建设了这些就是建设了安全文化,让企业一目了然,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下功夫,才能事半功倍。”毛海峰说。
  
  管理是核心
  
  “假设企业能够认知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了,他们又该怎么去推进呢?”这是记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学术界,推进的方法很多,我以为,管理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毛海峰说。
  
  确如毛海峰所言,在网上搜索一下,成千上万的如何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论文、观点就会跃然目下,其中不无“以人为本”之法,“理念先行”之术。但这些似乎还真都离不开管理手段。比如举行安全知识竞赛需要组织人员进行题选,要下发通知,要组织比赛等等,这就需要管理。
  
  大家知道,文化的形成,尤其是民间文化的形成,往往都是“自下而上”,并不是哪位领导一句话就能形成某种文化的,企业安全文化的规律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对于记者的疑问,毛海峰在递给记者一杯水后慢慢展开。“企业安全文化与广义上所讲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京剧虽然有流派之别,但并无优劣之分,那是个人的喜好不同;但企业安全文化确有优劣的区别,好的安全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稳定快速发展,不好的则会拉后腿,企业领导者的目的,就是要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文化。由此而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不应该是从下而上的,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的大企业,如果让员工慢慢地自发形成某种安全文化,这很难想象。”
  
  “这么说,您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是自上而下的了?假如领导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呢?”记者问。“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哪个企业领导者的初衷,是想让企业朝坏的方向发展;其次是没有不犯错的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说建设马上就能建设好了,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涉及企业形式、原有文化、现行制度、所处地域等很多因素。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谁也不能保证不走弯路。但管理者可以更合理地运用管理手段和资金,这对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毛海峰随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企业中有一名十分重视生产安全的职工,企业如果想通过介绍他的做法,来影响安全文化在企业中的发展,必然要投入资金,组织经验交流会,而这些不是一名职工可以做到的;虽然单个人的行为会对周围一些职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其力度和广度都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只有管理者才能实现安全文化更大、更广的影响。
  
  掌握特性不放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许多特性,上边我们已经谈及了管理的推动性,还有弥漫性和稳定性等,企业对此要有一个认识和消化的过程。”毛海峰强调。
  
  文化是一种深植人心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又很难抓到,因为他深藏于人的意识中。意识层面的东西,也有人叫它价值观,价值观的下一个层面是态度,态度下一个层面是行为,有时我们会心情不好,冲一些不相干的人发脾气,这是我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做出来,而对人的态度我们也能感受得到,但发脾气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企业就是要慢慢改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让他们在工作中形成安全的态度,最终形成安全意识。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毛海峰坦言:“科学研究表明,意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最不容易改变,尤其是与利益相关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过马路时,会翻越隔离带,为什么?为了节省时间,因为不翻越隔离带可能会导致他迟到,会被扣发工资。一些工人会在工作中拆掉安全防护装置,为什么?因为防护装置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他们的计件工资。
  
  其实,在交通安全法规中,在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程中,都对这样的不安全行为有禁止性规定,但当这些规定与个人利益发生碰撞时,规定就被抛到了脑后,一次两次的侥幸,会更加助长违规者的改违、违法行为。想转变这种状况,确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但只要领导者认识到这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特性,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生产安全监督检查,加强处罚力度,增大违规违法成本,慢慢地,一种安全文化的氛围就会在企业中形成。”毛海峰在说这些话时,记者从他身上感到一丝无奈,因为作为一名学者,他不能深入到企业中去亲力亲为,这需要企业领导者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但这又不是毛海峰可以左右的。
  
  规范具有现实意义
  
  毛海峰告诉记者,目前,由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安全文化研究所牵头、北京天地大方公司和他共同参与研发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项目,已经通过安监总局的审批。“虽然这已经属于行业标准,不过并不具有强制性,只是一个指导标准,但至少企业在建设自己的安全文化时,有了可参照的依据,这应该说是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程中走出的重要一步,也使得学术界与企业界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学者研究学者的,企业探索企业的’。”毛海峰说。
  
  据介绍,所谓“规范”就是要告诉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其中涉及项目、类别等,但都没有指出具体应如何展开。“不能规范得过细,文化有文化的特性,完全统一就成了样板,文化的差异性特点得不到体现,那也就不能称其为文化了。”毛海峰强调。
  
  与此同时,记者还了解到,毛海峰教授还会经常与北京天地大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他们是主要研发和制定评估标准的,规范与标准只有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企业才能按规范去建设,建设后才能通过评估。”毛海峰说:“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所以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
  
  “企业如果能按照规范去建设安全文化,生产安全事故还会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式将得到进一步改观,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展望未来,毛海峰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