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真者不妄 如者不变——访河北理工大学苏幼坡教授

2008-10-2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记者: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人们最关注的,除了当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是随后伤亡情况的统计数字。那么,在这样一场强度与烈度都超过了唐山的大地震中,您对伤亡情况怎么看?

  苏幼坡: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之所以比唐山少,主要是因为地震发生在白天。我估计,假如这次地震发生在晚上的话,伤亡人数很可能会超过唐山。

  汶川地震发生后,倒塌的房屋数量远远多于唐山,是唐山的好几倍。但是,人员伤亡的数量却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地震发生在白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汶川的倒塌房屋大部分都是农村的房子。白天,农村好多人都在外面干活儿,不在屋子里面;另外,平房一旦地震发生,也相对比较容易逃生。

  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发生在晚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你比如说,唐山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多,当时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大部分人刚刚意识到地震,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房子基本就倒了。虽然就是短短的几秒钟时间,但在白天意识清醒的时候,逃生的几率就会增加。

  汶川地震之所以比唐山地震损失小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的房子比较轻。我们知道,四川的房子都不需要采暖,不像唐山的房子冬天要采暖,所以唐山的房子墙很厚、屋顶比较重,倒塌后产生的伤亡情况也严重。

  当然,汶川地震也有比唐山地震困难的地方,那就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再者,山区道路遭到的破坏也严重,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记者:汶川地震没有预报,老百姓没有任何防备,对此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这是不是说我们的地震预报部门失职了?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苏幼坡:从防震减灾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千万不能寄希望于只靠预报来减轻灾害。起码,我认为再有个50年或100年,恐怕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纵观全世界,目前尚没有哪个国家将地震预报作为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人家只是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至少,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都承认地震不可以预报。

  坦率地告诉老百姓地震不可以预报,老百姓就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期待,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提高城市建筑的防震抗震能力上来。唐山大地震当年是不设防,结果发生了7.8级地震。汶川是按照烈度7度设防,却发生了8级地震,实际中心烈度11度。烈度相差1度,破坏力量就增加1倍,差4度相差多少呢?就是2的4次方。所以,汶川的房屋当然经受不了这么大的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

  另外,地震预报是一个辅助性的工作,即便是预报清楚了,人可以走,房子可以走吗?如果房子的抗震性能差,即使预报了,房子照样会倒,只是人员的伤亡减少了,但是建筑的经济损失依然存在。

  记者:您在地震后亲自到汶川进行了考察与研究,那么,在同一场地震中,有些房屋倒了,有些却没有倒,您对此怎么看?

  苏幼坡: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国家对抗震工作就已经非常重视了,出台了许多增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比如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那么,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发现,凡是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如果能保证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这座房子的抗震性能基本上就是非常好的。

  我们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大震不倒的概念就是7度设防的房子,8度不倒。但是现在从实际情况来看,7度设防的房子可以到了9度倒不了。比如四川都江堰的房子是按7度设防的,但这次地震中,其烈度基本上接近9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我们大震不倒的那个设防目标,但是房子只要是符合要求,进行了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基本上都没有倒。所以我们认为,国家在7度到8度这个范围内的房子的抗震设计,基本能够达到设防目标。

  记者:此次汶川地震,人们感觉最为揪心与愤怒的,就是学校校舍的倒塌。与其他建筑相比,学校的教学楼真的在地震中倒塌得更为严重吗?为什么?

  苏幼坡:实际上学校建筑与其它建筑的倒塌率是基本相同的,但老百姓却难以理解。实际上,就房屋建造本身来讲,中小学校的房子很多都是砖混结构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其抗震能力本身就比较差。我们一般所说的房屋结构,有砖混结构、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其中,砖混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是最低的。

  2004年,我国修订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应划为乙类来设计。但2004年以前盖的教学楼,都是按丙类设计的。另外,砖混结构用在教学楼上,其本身的性能也要比住宅差。因为教学楼横墙少、空间大、窗户大,能够支撑的承重墙较少,所以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当然,对于老百姓的不理解,我也非常能体会,因为一些问题确实也存在。比如一所小学,就设在居住小区里,小区其他房子都没倒,偏偏就是学校的房子倒了,人们肯定接受不了。其实这所学校的房子,只要按照设防的标准设计、施工和使用,应该是不会出问题的。但我去了现场,发现这所小学的房子在“安全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存在问题。

  首先是设计方面,设计时的设防标准是7度,但实际烈度已经达到了9度,显然这就很危险。另外,施工的质量也比较差,比如,两块预制板之间并没有用钢筋连接,而是直接搭在梁上,一旦地震肯定会掉下来。最后,使用上也有问题。教室都是按照50个人来设计的,但是现在,哪一所学校一个教室不得装上60、70个人?所以说,房子的安全是一根链,设防、设计、施工、监理,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房子的整体安全。

  记者:相比当年唐山大地震,汶川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可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苏幼坡:其实,今天我们所谈的灾后重建经验,很多都来自于唐山大地震。但我们需要首先认识的,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

  首先,唐山的恢复重建是处于一个比较保守的年代,各种考虑不够长远,导致重建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而汶川则不同,无论是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社会的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唐山地震时的年代,所以它的恢复重建已经很明白,是要尽可能举各界的智慧与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

  其次,现在整个社会各方面的条件要好很多。由此,我的一个建议是,可以考虑将处在条件比较恶劣的灾区的老弱病残等人,过渡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不但可以减少物资运送的数量和成本,还可以减少这些地方的人口数量。与此同时,把有劳动能力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恢复重建队伍,实现本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比唐山大地震,最应该注意的一点,应该是在重建时采取积极稳妥的态度,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操之过急。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尽可能想得多一点,考虑得远一点,将来少一些缺憾。应该将恢复重建工作纳入到整个区域发展战略当中去,为当地发展带来一个重新调整的机会。其中,重建工作要考虑选择新的居民点,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避开危险地段,防止地震灾害再发。同时要考虑环境、资源、人口等各种因素,要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刀切”。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对汶川进行重建,至于是否会提高抗震设防标准,要依据其对未来几十年地震趋势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来下结论。

  记者:作为地震工程研究的专家,您认为防震抗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苏幼坡:我在汶川地震之后就呼吁,提高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是最根本的。只有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才能提高。如果老百姓普遍有了抗震防灾的需求,那么他们买房子的时候,肯定就要考虑这房子是不是建在有断层的地方,是不是危险地段,是否经过监理,是按照多大的烈度设防来设计的,施工质量又如何……只有老百姓有这种种的需求以后,大家防震抗震的意识才会提高。政府如果有这方面的疏忽,老百姓也会及时地给他们提意见。所以说,最根本的是老百姓的防灾意识的提高。

  苏幼坡教授,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副主任。

  两年前,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他。两年后的今天,在互联网上点击苏幼坡的名字,显而易见,他再次成为各路媒体的主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