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本网据“北京消防”报导: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异军突起,各地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招商引资势头异常火爆,在利益趋动下的火灾爆炸事故也呈多发趋势,这无疑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而入世后,随着市场及企业准入的进一步放开,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消防监督面临更多复杂的未知因素。
消防监督面临新的课题(二)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格局无疑将对消防监督的机制、手段、措施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中国入世后,国外企业特别是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势必要进入国内市场,一些“危、毒、险、爆、污”等在本土上不被允许的外国企业也可能乘虚而入,这样必将对国内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消防监督带来更大压力。其因素有三,一是经营者与管理者在企业准入审核、技术保密、立项审批等方面盲目求成,而放松对消防技术方面的要求,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加大日常消防监督难度;二是外国企业有可能采取更加隐藏的手法,将在自己本土上不被允许生产经营或控制发展的企业向大陆推行,有的基本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三是外国不法商家有可能利用国内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对外商的尊重,从事各种消防违法违规行为,损害中国工人的人身财产权利,设立“三合一”厂房等。另一方面,国内那些为利益趋动铤而走险的行为也不会在入世后短时期间消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不法企业为了谋取非法利益,甚至会更加变本加厉采取更恶劣的行为,违反消防法律法规,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严重损害。
当然,入世对消防监督工作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随着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军国内市场,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政策特殊保护的一些消防器材产品生产厂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将迫使这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信息服务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建筑消防设计、消防技术装备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消防法制观念也将得到大大加强,过去那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扭转;对公安消防机构来讲,过去那种执行消防技术规范的不严肃性、依法行政的随意性、执法的不公正性等也将会随着国外先进的消防监督科学理论的进入而变得规范,而国内企业也会在竞争面前不断完善生产条件、生产设施、生产技术装备,包括良好的消防安全生产环境,并在当今普遍注重人的生命权的世界潮流面前更加理性地对待消防安全。
应对消防监督国际化(三)
而对消防监督的国际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公安消防机构应该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把企业及市场准入关,保障公众消防安全。在按照WTO规则降低门槛的同时,对涉及到公众消防安全的行为、重点商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在批准准入前,应有公安消防机构按国民待遇原则参与论证、审查,以杜绝“危、毒、险、爆、污”等潜在的火灾隐患进入国门。
二是强化依法消防监督的手段和措施,坚持打击消防违法违章行为。消防监督应建立在严格的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公正、公开、公平地打击那些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人和事,并不断研究探索一套对外资企业、商品实施消防监督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将涉外消防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三是通过深入改革和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涉外消防监督水平和能力,首先必须深化消防部队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在实现灭火队伍、义务兵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前提下,应实现干部尤其是从事消防监督工作干部的职业化,没有职业化就没有专业化、知识化、也留不住人才。同时,消防监督队伍本身必须加强学习和教育,在消防监督过程中要熟悉WTO的基本规则,不断提高消防业务技术水平和监督能力。同时,还必须加强培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了解一些基本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不断引进人才,以改变消防监督队伍专业结构,尤其是涉外法律、外语、火灾调查、国际经济贸易类等急需人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涉外消防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提供优质高效的消防法律服务和消防法律保障。一是必须改革现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为外资企业商品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使涉外机构的设立、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二是建立消防绿色通道,缩短审核、审批、许可周期,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便利,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三是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加大消防执罚的力度和强度,使涉外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内公民的生命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五是充分发挥工商、技监、公安、安全监督、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对监督消防安全的作用。市场的准入、非法企业的设置与取缔、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生产经营的打击、危害消防公共安全的商品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法侵害等等,都需要这些部门的联动配合和管理。在消防监督过程中,我们既要切实维护国内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消防安全,也要注重国外企业的各项消防安全,保护外国商人外资企业、商品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以避免火灾事故的多发突发。
上一篇:浅述人对火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
下一篇: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