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浅谈安全与十个关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

2006-01-0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 要: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天字号工程。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处理好安全与诸多工作的关系,是企业领导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分析总结了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装备、安全与质量、安全与奖惩、安全与检查、安全与责任、安全与以人为本、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力求找准安全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矛盾,促进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
关键词:安全 十个关系 稳定好转

    煤矿生产和矿井建设由于是地下作业,工作空间狭窄,劳动场所黑暗,作业环境潮湿,又由于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矿尘、顶板等五大灾害的威胁,因此被认为是劳动条件差、危险性大的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头等大事。多年的实践证明,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解决好安全与诸多事物的矛盾,安全生产就主动,安全就有保障,否则,安全生产就被动,生产安全事故就不可避免。笔者认为,在安全管理中尤其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十个关系:

    一、 正确认识安全与改革的关系,安全管理及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经济改革是推动生产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企业。然而,多年来由于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管理,历史留给企业的负担过于沉重,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寻找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办法。曾记否,主辅分离、减员提效、精简机构、部门合并等轰轰烈烈的举措,也确实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里,笔者认为一些高危行业的企业以减员提效为目的,取消、兼并了安全机构,砍掉了安全管理人员和一些必要的岗位操作人员,是犯了安全之大忌。其背后必然是安全生产被动挨打,安全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增多。因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要通过安全机构的管理和高素质操作者的正确操作,来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达到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机构没有了,就失去了对事故预防的手段。要害岗位的人员减少了,使操作者手忙脚乱,精神紧张疲劳,难于对机械或物质状态进行正确判断和控制,使事故乘机而入。

   改革是历史赋予企业的使命,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后持证上岗操作是安全生产法赋预企业领导的责任,改革和安全生产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二者是统一的。笔者奉劝企业的决策者,在处理改革与安全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要明确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就不顺民心、不得民心的道理。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一定要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前提,无论怎么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能变。因此,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只能加强不能消弱;要害岗位人员只能加强不能减少。

    二、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不动摇

    特殊的生产环境,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这一永恒的话题。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就保证不了生产,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但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高速度,职工为了追求高收入,安全生产往往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常常出现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安全为了生产”的提法,人们容易接受。创造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大胆放心,工作质量高、效率高。“生产必须安全”就难以把关和接受,在艰巨的生产任务面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往往生产不顾安全,为了抢进度完任务,总有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其结果导致了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生产任务和经济利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有的虽然一时未必发生事故,但从此埋下了事故隐患,或植起了职业病病根。一些个体企业和地方煤矿的经营者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视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而不顾,视从业者的生命和健康而不顾,违背客观规律,拼命乱挖滥采,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给从业人员及家属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和不幸。因此,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用教训和鲜血总结出来的道理,是任何主观愿望都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以,煤矿和煤建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者一定要树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意识、树立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真心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人。

    三、正确认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

    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效益,效益是靠管理来实现的,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在企业综合管理中,安全管理是实现效益的前提,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将耗掉企业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企业的经济损失是难以躲避的,如果发生重大事故,还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这里列举两组数据来进一步阐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数据一:

    1995年12月3日,在建的梧桐庄煤矿,在井下副井至主井的短路贯通中遇断层突然出水,顿时每小时34000M3/的涌水量将主井区和副井区全部吞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81万元,由于矿井停止施工,工期顺延21个月,由此增加贷款5612万元,处理事故,恢复矿井发生费用3084万元,合计经济损失10997万元。

    数据二:

    某矿施工建企业,1997年至2002年,因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支出的医疗费和抚恤金高达30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从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纯利润中支出这300万元。该企业当时正处于低谷状态,数百名职工下岗,难以求得最低的生活保障。试想,300万元对于处在如此困难时期的企业,可以办多少事情,可以使多少下岗的职工度过寒冷和饥饿。

    事实说明,一旦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大量的资金将被迫消耗在事故的抢救和处理中,宝贵的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急需,不能用于职工生活和就业,不能用于企业扩大生产,严重削弱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也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无疑也就失去了利润和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安全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克服那种重效益轻安全的糊涂思想,把生产引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

    四、正确认识安全与装备的关系,树立管理与装备并重的思想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安全生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两个主要的要素。

    管理是指对人和物的管理。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人和物进行规范和要求。具体说对人主要是指对人的素质和行为进行规范和要求;对物,主要是指对物的功能和作用的质量进行规范和要求。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管理最终是靠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来实现管理的目的。

    装备是社会实践中的生产资料,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代名词。一定条件下,装备的先进和落后,取决于安全生产的好坏、生产效率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

    管理与装备是生产建设的两个方面,是互补关系。人民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飞机大炮,说明了人的因素第一和管理的重要性;现代化战争靠小米加步枪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航空母舰和飞毛腿导弹,证实了武器装备的关键作用所在。

    就安全生产而言,管理与装备并重。管理是根本,任何装备都是靠人的操作和管理发挥作用的,离开了管理,装备就成了“装饰”,甚至是事故隐患。装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之一,是管理者的“眼睛”和武器,具备安全生产的本质功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因此,为了实现安全生产,首先要下大力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向管理要安全,向安全要效益。要对安全工作抓的紧、管的严,措施要到位,落实要扎实。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说到底,是没有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上下功夫,“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才是事故的真正原因。

    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装备水平,实行科学治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瓦斯抽放和监测监控、顶板事故的防治,立井防坠、斜井防跑车等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广使用。因此,要舍得投资,下决心把落后的东西更新改造掉,用现代化安全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和提高技术面貌,积极改善安全技术手段,为安全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犹如一鸟之双翅,缺一不可,企业领导都应给予足实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主观上的隐患和客观上的障碍,为安全生产营造一片蓝天。

    五、正确认识安全与质量的关系。持续开展质量达标活动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质量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才能实现安全生产,为企业赢得最佳经济效益。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回头展望,凡是质量标准化搞的好的企业,生产环境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安全事故就能避免或减少。质量标准化和安全有着直接的本质关系,国家把原“质量标准化”的提法更名为“安全质量标准化”想必意义就在这里。

    当然,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生产活动中综合治理的过程,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认真操作落实,有的必须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有人认为这种投入换不到效益,是不合算的。然而,生产实践证明,哪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差,那里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就高。如果将搞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投入与用于抢救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资金相比,恐怕只是九牛与一毛之比,对比之下显然是合算的。因此,精明的企业决策者,绝不应该忽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把大搞安全质量标准化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常抓不懈。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体系,要把技术规范和标准贯穿到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贯穿到施工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只要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坚持不断的开展下去,避免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企业才会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正确认识安全奖与惩的关系。发挥好正反两个典型的作用

    安全奖惩制度是安全管理中的常规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奖与惩均是激励机制。奖励是正激励,目的是鼓励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产生正面影响;惩罚是负激励,目的是制止企业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过失行为,强化企业领导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一种方式。二者手段不同,但相辅相成目的一致。

    无论奖或惩,都应有标准和尺度,都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当前煤矿和煤炭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奖罚条例,在执行过程中,两手都要硬,要使人们有对比意识,既要体现到安全生产搞的好就有利可图,有实惠可得;又要领略到安全生产中不按章办事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思想工作,一要防止受奖者沾沾自喜、麻痹大意,二要避免以罚代管的负面影响。

    七、正确认识安全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解决好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从安全监督检查的角度分析,检查与被检查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但在实际管理中,又是对立统一的。由于我们明确了企业党政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者,通盘谋划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所以,所有的从业人员是安全管理的主体,作为被监督检查对象与检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分工不同,责任不同。被检查者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要加强逐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促使安全工作由被监督变为自觉行动。作为上一级安监机构组织的安全检查,在安全管理中起着“法官”的作用,是安全管理中的辅助手段和措施之一。再者,安全生产贯穿生产全过程、全空间,也包含着安全监督检查机构自己。利益的一致性与分工的不同既矛盾又统一。即使发生了疏漏的问题,有各自责任制制约着。当前,需要完善检查形式和方法,规范检查行为,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检查机构的责任,进一步使检查收到实效,使主动与被动更好的统一起来。

    八、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与政治责任的关系,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2002年11月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大法,从此,安全生产有了法律的规范约束。同时,在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健全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开展专项整治、严格纠正责任追究和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等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但是,我们一定要情形的认识到,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很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拿我处而言,近两年来所承建的工程,有的是业主造成的单回路供电;有的是地质构造不详,没有详细的技术资料;有的安全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缺乏,使施工单位很难与其沟通达成共识。就企业内部而言,我处施工点多面广,战线拉的长,职工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农协工多,临时思想严重;工期相对较短,转岗换岗频繁,流动性强。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我们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这些问题,一靠制度,二靠政策。但归根结底要靠领导的重视。领导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只要领导认识到位,任何复杂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九、正确认识生产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生产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切需要人来完成。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

     一切为了人类,人类的一切靠人的努力来实现。

    然而,人一但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就无从于生产建设和经济活动,无从于为人类创造财富。因此安全与健康问题,是直接影响人类高质量生产、生活、生存的问题。安全、健康是人类的追求,上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

    矿建施工企业是高温行业,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安全生产方针。要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个方针,企业领导务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一切围绕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做文章,决不能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时刻牢记安全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教育和培等紧紧围绕人的健康和安全去落实,把“以人为本”渗透到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安全管理的始终。

    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企业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搞好安全生产,保护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搞得如何,是衡量一个企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致之一。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全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六大因素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谐社会要民主法制,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依法治安,法律法规是武器;和谐社会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起码条件是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劳动、生存必须由健康和安全做保证;和谐社会要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有保证,家庭的平安幸福才有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才有保障;和谐社会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全生产要适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事故的惩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也是企业领导的一项艰巨任务,抓住了安全生产,就等于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纲”,安全生产搞好了,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纲举目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