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针,也是煤矿的永恒主题。抓好安全生产、实现长治久安是所有煤矿管理人员动脑子最多、下功夫最大、长期探索追求的大问题。近年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方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安全监察体制的改革,使安全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但是,由于煤炭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致使煤矿安全并没有达到现实意义的长治久安。为寻求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对待安全工作。
一、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新时期必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安全作为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如果忽视其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甚至见利忘义,置职工群众生命财产于不顾,就会导致各类事故的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实证实,安全就是职工最大的幸福。
搞好安全生产,首先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安全生产决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工作大局。重大特大事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本单位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会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矿区社会动荡,使职工群众缺少安全感,严重损害行业以及政府的形象。由此可见,安全生产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煤矿企业一切从职工利益出发,对群众负责。反映在安全生产上,就是必须确保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广大群众有一个安稳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职工群众利益是一个综合体,内涵是多方面的,而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煤矿事故迭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遭受损失,那么,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如何体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何谈起?“安全不好、如何向老百姓交待?”,江泽民同志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识安全工作,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人和各级安全管理者必须时刻警醒自己,看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具体要坚持做到三个牢记:牢记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安全生产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安全生产上决不能麻木不仁,置若罔闻;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安全生产越重要,正确处理安全与各方面的关系,把安全摆在生产经营工作的第一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第一不动摇。
二、注重创新和装备,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研究安全技术,追求安全工作创新是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动力。提高装备水平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要推进技术创新,拓宽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空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力量。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安全技措工程、提高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是提高煤矿综合抗灾能力的首要条件。作为集世界先进技术设备于一身,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和兖矿发展缩影的兴隆庄矿,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矿井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努力提高安全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安全装备和技术水平。在抓好常规安全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大安全科技资金的投入。据统计,我矿每年投入安全生产的资金都在600万元以上。矿井投产以来,在安全生产和监测领域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先后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TF-200型矿井工况监测系统,KJF束管监测系统和地面监测分析、化验系统,实现了调度指挥现代化;广泛应用了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成功地预测预报了煤流运输、提升、通风等大型设备系统的事故隐患,为矿井安全工作的超前预测、超前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井下主要运输皮带实现了地面集中控制,采区主要行人道安装使用了“猴车”,煤巷辅助运输使用了梭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矿井安全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持久攻关,解决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坚持科技工作面向安全生产实际的方针,广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研推先活动,先后与国内外50多个科研单位和有关大专院校密切配合,相继完成了行业“八五”和“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目前正在实施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方向的“十五”攻关“700万吨高效洁净示范矿井建设”项目,重点解决了综放工艺中存在的粉尘、火、瓦斯、水患防治、顶板控制等安全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矿自投产以来,共获得包括综合防灭火、安全信息微机化管理、特厚煤层沿空巷道锚网支护、革新采煤工艺等在内的科技成果700余项,并有多项获得了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有的还填补了国家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矿井安全生产。
要注重管理的创新,增强安全工作的实效性。煤矿安全工作有很强的复杂性、反复性和特殊性,安全管理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我矿为了掌握井下职工的情绪、体力、智力情况,更好地指导安全工作,我们积极推广普及和应用人体生物节律,使职工做到早知早防。为规范人的行为,我们积极实行职工和管理人员双向约束机制,模拟军事化管理,推行井下管理人员分级佩带安全标志上岗制度,并严格落实职工“六项权利”,实现了安全生产双向监督。根据季节特点,自觉把功夫下在现场,以隐患排查、安全整顿为重点,选择质量标准化流动红旗达标竞赛、质量月、安全周和一通三防、顶板、运输、机电、防治水“五个会战”等活动为载体,借船行舟,促进矿井安全生产。适应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安监队伍的作用,大力强化安监队伍自身建设,树立安监人员的权威,支持他们大胆执法,严格管理,严把安全质量关。要推进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将全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置于全方位、高效运转的管控状态之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建立并在全行业首家通过了OHSA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推动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安全工作主动权。江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曾作过重要批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一论述,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教育,对改进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隐患险于明火”,告诫我们任何事故都是由于存在的隐患没有及时消除而酿成的。“防范胜于救灾”,指明了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责任重于泰山”,指明了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强化责任。反思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意识淡化、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环境恶化、职工安全素质下降、安全管理和监察工作弱化造成。在安全生产面前,每名管理人员和职工,都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把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不安全状态、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自己的天职。
一是善于系统思考,强化事故诱因控制。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不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人使用工具,操作机械设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这就组成了人、机、环境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起主导作用,机械设备起保证作用,环境起促进作用。只要出现人、机、环境不协调或系统的某个环节失控,就会出现人身或非人身事故。因此,我们要系统思考,抓好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首先要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按照职工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定岗位。其次,要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不论多么先进的机械设备都要受到人的操作控制。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只有适应人的要求,才能达到安全、卫生、舒适、高效的效果,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三要尽量最大限度地改善作业环境。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培训。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展望21世纪的煤炭工业,我们必须提高煤矿工人的素质,以适应时代前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不动摇;搞好岗位培训,提高不同工种尤其是特殊工种的技能;加强技术培训,对现场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法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事故预防和处理、避灾自救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技术素质;同时要完善培训机构和设施。多年来,被誉为中国矿井排头兵的兴隆庄矿,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工作,建造了装备先进的职工培训基地,今年又顺利组建了三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并通过广泛开展“每周一课”安全技术培训活动,促进了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提高。矿井曾创出国际井工开采安全生产8周年的先进水平。
三是推行层次管理、构筑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实行从班组长到业务科室、矿领导的层层安全风险抵押制,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具体抓好三个环节:首先,实行领导负责制,“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的领导责任。其次,实行部门负责制,加强专业指导、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第三,实行岗位负责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
四是狠抓落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煤矿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并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把安全生产挂在心上,不仅在安全形势不好时寝食难安,而且在安全形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也不能盲目乐观,而应居安思危,做到稳中思险、稳中识患。同时,要克服形式主义,充分发扬深、严、细、实、紧的工作作风;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形成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制约机制。
五是强化基础工作。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使安全生产进入有序可控状态。依据规章制度,对安全生产的所有岗位、人员、设备和全部生产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控制,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