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是一种全身中毒型毒剂,是化学毒物的典型代表。氰化物泄漏事故事发突然,易于失去初期控制时机,致使事态恶化。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泄漏后极少量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且易造成农作物减产,水体污染;氰化物溶于水后扩散快,影响人群多,人员疏散和毒物扩散控制困难,并且毒物能够快速渗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实施彻底消毒十分困难。氰化物泄漏不仅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如遇可燃物质,有些易燃、易爆的有机氰化物,如乙腈、丙烯腈等,还有引发火灾爆炸的可能,近年来,国内的氰化物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对社会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2001年11月1日,河南洛宁县一辆装有11t左右液体氰化钠的卡车翻入河沟内,致使氰化钠泄漏,有约30公里长的河道受到污染,而有60公里长的河道中检验出微量的氰化钠,直接威胁到下游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2004年4月20日,北京市怀柔区京都黄金冶炼有限公司,由于工人违规操作,导致含有HCN的有毒液体泄漏外溢约30t,造成3人死亡、10人中毒,是全国最严重的一起氰化物泄漏事故,严重影响了地区生产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公安消防部队是我国社会抢险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洗消工作在消防部队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着救援工作的成败。然而我国消防领域洗消工作的起步较晚,它是在借鉴防化部门洗消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整体上由于缺乏洗消观念、处置过程不规范、洗消装备落后、特殊洗消药剂配备不足以及对某些技术性环节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不能有效的开展洗消工作,尤其在危害范围大的剧毒物质泄漏事故中,如氰化物泄漏事故,关于专门对其进行洗消和救援措施的研究较少,而且一般都局限在某一方面,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加之消防部队的救援经验不足,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处置效率。
一、氰化物泄漏事故的洗消
氰化物泄漏事故的洗消常用的方法有碱性氯化法、酸碱中和法及络合吸收法。
1、碱性氯化法
泄漏的氢氰酸及其盐类在水中的毒性主要是通过氰离子(CN-)发生,处置泄漏事故中可以利用CN-的还原性,用氯气、漂白粉、次氯酸钠等氧化剂与CN-发生反应,最终使CN-氧化成CO2和N2,从而使其失去毒性。
2、酸碱中和法
利用氢氰酸的弱酸性,可用强碱进行中和,生成的盐是不挥发性的,故中和反应对HCN的防护、洗消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洗消剂可用石灰水、烧碱水溶液、氨水等。但其水溶液仍然剧毒,需经收集再进一步处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能置换出水溶液中的CN-生成HCN。因此,对其流散范围一定要严加控制,否则将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
3、络合吸收法
络合吸收法是利用氰根离子易与银和铜金属离子络合,生成银氰络合物和铜氰络合物,这些络合物是无毒的产物。在使用吸附剂为氰化银或氰化铜的活性炭吸附泄漏的氰化物时,活性炭是载体,当其表面附着的氰化银或氰化铜遇到氰化氢后,能迅速进行络合反应,生成银氰络合物和铜氰络合物,而起到消毒作用。
氢氰酸防毒面具中的活性炭表面就涂有铜、银等金属的氧化物,对氢氰酸起化学吸着作用。
还有如电化学氧化法、加压水解法、液膜法等一些方法,但大多数都运用于工业生产的废水处理中,可以用于消防部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方法很少。在消防部队处置氰化物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中,根据毒物的种类、性质、泄漏量、被污染的对象等情况及依据消毒要快,毒性消除彻底,洗消费用尽量低,消毒剂不会造成人的伤害的原则全面考虑,合理选择洗消方法。
二、氰化物泄漏事故洗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洗消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的处置操作规程,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救援人员应注意以下注意事项:
1、洗消过程中,只有确保消防指战员的自身安全,才能顺利地完成救援行动。救援人员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进入重危险区的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带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中危区人员可穿简单防化服或普通战斗服,但必须将衣口、袖口用胶带封死,佩带隔绝式呼吸器或过滤式防毒面具;另外应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救援人员。
2、事故现场的氰化物应尽量抢出,转移到安全地带,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实施洗消作业时,必须选用恰当的洗消方法、洗消剂,不能盲目作业,否则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副作用。
3、发挥社会联动机制,当涉及人数多、污染面积大的时候,必须要动用公安、防化、医疗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4、在夜间以及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对于长时间连续作战的复杂事故现场,防止人员疲劳,要从给养、器材装备、洗消药剂等方面给予后勤充分保障。
5、洗消工作结束后,要对救援人员及洗消装备进行彻底洗消,并经反复检测确认染毒体全部洗消完毕后,警戒人员方可撤离岗位。
三、氰化物泄漏事故的处置原则
1、实施警戒,疏散人员。消防部队到场后,利用侦检仪器,检测染毒区域有毒气体浓度,并测定其蒸气的爆炸浓度范围,将事故现场划定轻危区、中危区、重危区。根据泄漏量的大小以及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空气中氰化物的浓度在5~20mg/m3范围为轻危区、浓度在20~120 mg/m3范围为中危区、浓度在120mg/m3以上为重危区。根据测定的氰化物染毒范围实施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被污染区。警戒区内禁止烟火,严禁着能产生火花和带静电的衣服和物体进入被污染区内,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以及逐户通知的方法疏散染毒区域内的群众。
2、堵漏隔离,彻底洗消。消防部队到场后迅速佩戴好防护装备进入事故区,关闭阀门,或用专业器材堵塞泄漏,通过控制泄漏量减少危害。如果氰化氢气体发生火灾,首先要切断气源,然后灭火。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灭火剂可采用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等。用水扑救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汽。处置后选用相应的洗消剂,利用喷雾水枪对染毒区进行洗消,阻止毒源扩散。
3、检测、控制。环保部门对污染的水源实施定点、定时水质监测,对污染区域附近的水源进行化验,将测得数据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控制事态的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
4、后续措施。制止泄漏和洗消后,就对泄漏装置内的残留氰化物实施输转作业,然后对在污染区工作的人员和车辆装备进行彻底的洗消,洗消的污水也须集中收回消毒处理。
四、不同类型氰化物泄漏事故的处置方法
1、江河湖泊泄漏的应急处置
氰在运输过程中,如氰化钠在江河湖泊中泄漏,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现场控制与警戒
在消防部队到达现场之前,如果已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员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量。否则,现场人员应边等待当地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置处理队伍的到来,边负责事故现场区域警戒。
氰化钠易溶于水,水中泄漏的主要危害是水解形成剧毒的氰化氢从河面蒸发逸出。如果河道周围是空旷地带,一般不会造成人身危害;如果泄漏地点周围人口密集,必须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大量氰化钠(>200kg)在水中泄漏时,应建立不小于95 m的紧急隔离半径,下风向疏散的距离为1km(白天)和2.6km(夜间)。如图2所示下风向紧急疏散区域范围划定。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
(2)环境清理
根据现场实际,现场可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然后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大量生石灰或次氯酸钙等消毒品,中和氰根离子。如果污染严重的话,可在上游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来的清洁水改走新河道。
微溶或不溶性腈类液体泄漏到水中时,对于密度比水大的(例如苯乙腈),应当尽快采取措施,在河底或湖底位于泄漏地点的下游开挖收容沟或坑,同时在收容沟或坑的下游筑堤防止泄漏物向下游流动。对于密度比水小的(例如戊腈),应尽快在泄漏水体的下游建堤、坝,拉过滤网,减小受污染的水体面积。
河流污染区的周围以及水井也得进行消毒,对于河流周围有地下井的应严禁人员饮用,并作好宣传教育工作。
(3)水质检测
检测人员定期检测水质,确定氰化物污染的范围,并可在受污染的江河湖泊投放鱼苗,进行观察是否有鱼死亡,必要时扩大警戒范围。
2、工矿企业泄漏的应急处置
如发生氰化钠工矿企业泄漏,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并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现场控制与警戒
在消防部队到达现场之前,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员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物的影响范围。人员进入现场时可使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一定要禁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若处理工具有限或出于自身安全考虑,现场人员应边等待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到来,边负责现场区域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
若是丙烯腈、乙腈等腈类液体泄漏,这类物质高度易燃、易爆,要注意防止爆炸或火灾事故的发生。现场应杜绝火源、火种,所使用的工具必须是防爆型的。
(2)现场处理
小量泄漏时,应急人员可使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稀释后集中处理。
大量泄漏时,对氰化钠散落的地面可用漂白粉溶液彻底清洗。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先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冲洗后的水溶液必须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建议使用泥土、沙子作收容材料);可以使用抗溶性泡沫、泥土、沙子或塑料布、帆布覆盖,降低氰化物蒸气危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以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泄漏物至槽车或有盖的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废水溶液的处理可采用以上所介绍的洗消方法;对于氰化钠包装物,不准再用于与食品行业有关的用途上。
下一篇:冬季提早预防雨季油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