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关于安全意识的哲学研究

2004-09-2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和标准也逐渐趋向于与国际标准接轨。无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还是针对贸易壁垒的客观存在,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也将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目前,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敏感的话题。很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把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经济贸易联系起来,并以劳动标准、人权、环保为借口设置障碍,形成贸易活动中的“非关税的人力技术壁垒”。

    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使每个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得以保护,同时积极参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企业)也必须对相差方施加影响,提高安全健康意识和水平。所以,一个企业实施OSHMS审核规范就会以点带面影响一片。随着OSHMS的推广,将使全民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笔者从哲学角度对安全意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 安全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人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客观实在特殊的、观念上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感性的和理性的反映形式和同这些形式相联系的情感与意志活动。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意识从系统的观点讨论,应是意识系统内的子系统,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重要分支,是以安全状态为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其所指的是人、物(自然物或人造物)及人与物的关系,这三要素的安全状态为客观对象的反映。安全意识从层次上区分,应包括个体安全意识、群体安全意识和社会安全意识等几个部分。以哲学的观点,对安全意识的概括为:安全意识是指对人的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的心理活动总和。它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所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客观事物的警觉和戒备的心理状态。

    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是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人与物,进行认知、评价和结果决断;另一方面是在认知、评价和结果决断的基础上,决定个人的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以保障人身安全。

    安全意识的活动过程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等技能,对所处在的潜在危险状态进行感知;运用经验、学习、记忆和智慧等能力,对危险进行认识。根据个性、动机、经验和风险倾向作出是否采取避免措施的决策,其生理、心理条件是否有能力执行“决策”。如果“否”,则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出现,致使事故发生;如果“是”,则行为安全,无不可预测事件,不会出现事故。

    安全意识有两种职能:

    ① 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的认识方面的心理过程,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反映;

    ② 对人的动作行为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

    安全意识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安全意识的研究着手,针对各种事故和灾害的个案进行分析,找出人的安全意识的不足,从而找出强化和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手段,达到保护人身心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安全意识是人对自身安全与健康在社会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总括了人在安全方面的所有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文化及其过程。先进的安全意识是可以预见危害,给人以警示。安全意识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优化继承关系。安全意识是人类共有的优秀成果,它对客观状态有能动性和推动作用,它作为一种精神力是,对个人、群体及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安全意识高、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超前,对未来发展中的危害有预见性,则能大大减少伤害,减少和控制事故。

    3 安全意识的构成与机制

    安全意识是人们安全心理活动的总和。它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所组成。笔者仅对其结构和动力机制即安全需求和安全动机进行探讨。

    3.1安全意识的结构

    安全意识有复杂的结构。安全意识的结构是指意识内部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安全意识是人们安全心理活动的总和。它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所组成的心理过程的反映。

    知识观念: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提供和回答客观事物“是什么”的心理过程。知识观念又可分为3类:①关于自然界的知识;②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③关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知识。

    意向观念:是意愿、欲望等等,或趋向性观念。意向观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是人的意向观念,其作用就是对人的实践进行驱动。

    决策观念:是用来直接调节控制人的各种活动的观念。决策观念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调节观念,它的内容决定人的活动。

    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各自具有特定的内容和特性。同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知识是形成意向的材料;意向参与决策的制定,并通过驱动人的活动产生新的知识;决策调节人的活动而转化成知识和意向的发展。安全意识系统的结构,就是由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这三大子系统有机的联系所构成。

    人的安全意识的功能,与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这3个观念相对应,意识功能也可以从3个方面的予以表现,具体为反映能力、意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安全意识的强弱、高低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反映,意识的功能就是智能,智能沿着反映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的方向,从意识向外转化延伸,到控制能力时发生转折,除了对意识的内部控制外,主要是对人的肢体动作进行控制,然后肢体动作传到工具,产生对客观事物的作用。

    3.2安全意识的动力机制——需要和动机

    人的动机是由其需要所激发,需要使人趋向某个目标而变为动机。通过对人的需求与动机的分析,研究人的安全需要,把握人的安全动机,将安全意识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激励人们努力工作,营造安全环境,免遭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3.2.1需要

    需要观念是环境条件作用的主观转化形态,人的需要可分为两大类——自然需要和现实需要。

    自然需要是由人的自然特性所派生出来的需要,是由遗传和成熟因素所产生的,未经学习而表现出来的原始需要。

    人的现实需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需要,表现出人的需要所独有的社会本质,与自然需要相比具有较高的层次,更能影响与调节人的行为。人的现实需要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高级的需要与低级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属于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属于发展的需要和关系的需要;助人的需要属于活动的需要和利他的需要。

    安全需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 无意识的安全需要:是以自然需要为基础,是生物的需要。为了使有机体与环境之间

     取得平衡,有机体活动的目标是趋利避害。

    (2) 有意识安全需要,是以现实需要为基础,即运用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对猛兽、天灾、 人祸等危险与隐患,运用人感觉、思维、记忆等等能力,采取相应对策保障安全。

    3.2.2动机

    需要观念对行为的驱动力是潜在的,当主观需要与客观具体的对象建立起直接联系,并促使人们去行动时,需要就转化成为动力,产生行动的驱动力。这种动机不是人的生理冲动,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追求,是意识活动。动机观念与需要观念相比,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直接导致行动,并参与到行动中。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满足)的过程。动机是人对其需要的一种体验,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的具体体现。动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动机形式有兴趣、意图和信念等,信念是人的最主要的动机形式,是稳定的、核心的动机。

    动机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刺激)。

    对个人动机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三种:

    (1) 嗜好与兴趣。它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选择态度,会推动人积极地寻找满足其客观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并努力实现所需要的这个目的。

    (2) 价值观。价值观的最终点是理想,是信念。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有关知识、理论有了确定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准则,并以此为目标而行动。

    (3) 抱负水准。它体现了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是由意图体现的需要,必须经过专门组织的活动,才可能达到人的内心预先估计所要取得的结果。

    4 21世纪的安全观念

    安全、舒适、富裕、健康、愉快、长寿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入21世纪后追求安全与健康,享受生活、社会文明的热门话题,它激励人们去开拓,去进取,探索人类安全与健康的新领域,追寻人生安康和富足的真谛。现代人应以崭新的观念、超前的意识,建立起跨世纪的安全观,去迎接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1) 拓展安全领域:全面、系统地认识安全与事故、灾害的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对安全问题的研究,要从生产安全领域、拓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注重生活安全,如产品、药物、保健、娱乐、家庭等安全,还有消防、交通和环境的安全。建立大安全的观念。

    (2) 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开展安全活动,保护人的生命。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珍惜人的生命,保护人们免遭伤害。

    (3) 以素质教育为本,加强安康宣传:利用一切媒介和手段,使公众建立起新的安全观,建立起科学的行为规范。重点是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4) 科技为先,创塑安全新貌:注重软科学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缩短科研成果应用周期,依靠科技发展安全事业。

    (5) 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系统地、全方位地开展安全活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形成安全人人有责,人人需要安全,树立起超前、探索、预防的大安全观。营造和建立起全社会、全球和谐的安全文化气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树立从我做起的思想,建立科技文化大安全的观念,人人都力行安全、力保安全、力创安全。笔者坚信、跨入21世纪的人类会有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富裕、更愉快、更长寿、更幸福的美好明天。

    5 结语

    研究安全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做到行为安全,有效地防止灾害。运用各种手段测评安全意识,找出人自身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达到预防事故的效果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珍惜生命,科学地保护自己,自律安全,规范行为,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掌握、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于未来发展。必须站在安全哲学的高度,运用现代管理心理学成果,提出增强安全意识的新观点:

    (1) 确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2) 强调素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3) 建立科学的安全动机与激励机制。

    (4) 运用群体动力学,增强群体安全自护意识。

    (5) 持续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