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关于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

2005-11-0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对安全行为科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阐述了研究安全行为科学的意义,给出了安全行为科学的概念,提出了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1 引言

    从国内外事故致因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为因素所占比例极大,人失误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8~92.4%。因此,人失误是导致伤亡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减少人失误和消除不安全行为问题已成为预防事故的关键环节。安全行为科学提供了控制人失误、消除不安全行为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增强对人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能力,提高人的可靠性。

    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传统安全管理只侧重追究人的责任。而行为科学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安全行为科学汲取行为科学的精华,在安全工作中探索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改革,一种创新。

    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对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是极为必要的。现代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内在因素及其变化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安全管理者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变化及人体生理特征等规律,提出预测、控制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法,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

    2 概念

    安全行为科学不仅吸收和借鉴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对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使人的行为科学化。安全行为科学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与安全的问题,揭示人在生产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安全角度分析、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包含安全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人机工程学等与人的安全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理论。其研究范围是:人在生产环境中的安全行为的规律。研究目的是:提高分析、预测、控制和改变人们行为的能国,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 方法体系

    一门科学要取得独立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有科学实用的方法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安全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科学体系内部的不同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其科学方法、理论、概念也是相互转移和推广的。一切现代科学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要利用或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越是综合性强的学科和各种边缘科学更是如此。安全行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方法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多学科结合的原则。

    安全管理学与行为科学均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安全行为科学应借鉴它们的研究方法,结合本学科实际,选择确定有效的适合的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笔者认为作参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测量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预测法、个案研究技术、等级评定量表技术、模拟行为图技术、器械与标准化测验技术等。

    4 基本内容

    4.1 行为科学理论与安全行为

    在安全领域中运用行为科学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对激励安全行为,控制和避免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个体行为理论与安全行为 个体行为理论是对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主观因素(心理因素)和客观因素(社会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就是激励。现代安全管理已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的管理。由此可见,个体行为理论运用于现代安全管理已是势在必行,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个性和个性的理论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态度形成理论与安全态度的形成和优化;各种个体行为理论,如: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目标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等用于激励、强化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消除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管理效能的研究。

    (2) 群体行为理论与安全行为 人的行为不仅受个人动机的支配,更重要的是受群体行为的制约。群体对个人、对组织、对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群体规范、群体目标、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等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了包括安全行为在内的各种个人的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协调的人际关系及信息沟通是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手段。安全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为:群体动力论与安全工作驱动力问题;挖掘工作群体内部的巨大潜力,从内因去充分调动工作群体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群体规范、群体目标与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目标的一致性;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与安全工作绩效;信息沟通与安全决策的有效性等。

    (3) 领导理论与安全领导工作 领导者本身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及其安全行为,直接影响着每个职工的行为,对安全工作绩效、安全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为科学的领导理论主要有三类,即素质论、行为论和环境论。基于这一理论及安全工作的特征,其主要内容为:①领导素质论与领导者的安全观的研究;②领导行为理论(即:"X理论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等)与领导安全工作行为和作风、领导安全工作方式的研究,以及领导注重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激发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等问题的研究;③领导权变理论与领导对所处环境特征应具有的管理适应能力等内容的研究。

    (4) 组织行为理论与安全管理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大生产,对安全机构在内的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组织安全活动的有效性,实现组织安全目标,获得更好的安全工作绩效,必须进行安全组织设计和安全工作设计,其中包括安全工作组织设计的特性和原则、安全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安全工作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组织的控制与管理及其效能的评估;组织安全工作的计划与实施,组织设计中安全管理与其它管理工作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适应安全生产需要的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构想。

    4.2 人失误的行为控制管理的研究

    安全行为科学研究人的失误问题,主要对人失误控制理论和控制对策的研究,其内容有:需要、动机、激励因素、安全态度、情绪、人际关系、群体行为、个性及个人社会生活背景等对人失误的影响;对不同年龄段工人的行为、习惯、倾向与规律分析,对人失误进行分类,针对各种失误类型研究控制人为过失的各种行为管理理论和具体控制对策;研究增强人的可靠性总是的理论和措施,研究预测人失误率的理论和方法等等。提高安全行为管理水平,降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

    4.3 工人职业适应性研究

    对工人的职业适应性研究应是安全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个性特征的差异及工人对所从事职业的适应性与事故发生率有极密切的关系。此领域的研究应根据安全行为科学有关的研究方法进行,即在个性及个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体能进行分析、测定与评定,需研究制定对人的心理特征、体能和技能的测定表、量度方法或评定标准等。

    4.4 研究社会文化对人们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社会道德规范、人的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等都体现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这些文化在世代传递中,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的安全意识与行为。首先,从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研究这些社会文化特征,有助于对人的安全行为的理解。应该研究怎样利用社会道德规范及其影响,教育和启发人们的安全意识,诱导有益于安全的行为趋向,使具有安全意识与行为成为社会规范的一个内容。再者,要对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信爷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利用这些因素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改变。第三,还要研究怎样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社会舆论及人们之间良好的交往方式等等。

    4.5 相关学科及相关理论的借鉴研究

    人机工程学中关于人的因素的研究,不仅涉及行为科学的知识,还涉及人的反应特征、行为特征、人的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人机学中的紧张状态理论及关于"注意"与"不注意"问题的研究,对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都是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进行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必然要汲取和借鉴人机学的有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如研究人的各种安全行为模式及行为控制模式;研究影响人的心理及安全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及环境的设计与改进等。从而提高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

    另外,还应对行为科学相关的理论和规律(如:灾变理论、人的可靠性理论及生理节律等进行研究,以丰富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灾变论在国外已用于行为分析;人的可靠性理论有助于人失误的预测与控制;研究生理节律理论,掌握人的生理节律,合理安排工作,减少人的失误。

    4.6 安全行为科学要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

    安全行为科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及各种调查表的处理或整理,需要对个人文件、档案等进行存储,这些任务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如:(1)建立事故人为原因数据库、人因事故诊断程序;(2)探讨和建立事故致因模型及相应控制对策的选择程序;(3)建立模拟行为模式、个人文件档案库和行为测量数据库等。

    5 结论

    在我国,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和产生,不仅是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向综合化发展的必然。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首先应建立安全行为科学的方法体系,对其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方法,奠定基础。研究的重点是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进行继承性、发展性及应用性研究,再辅以其它有针对性的研究,以丰富、扩展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研究有:对人失误控制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研究,旨在从"人"的方面、从安全行为科学的角度提出控制人失误的行为理论及对策;还有工人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以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研究社会文化对人们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同时还要对相关学科、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与借鉴。此外,对计算机在安全行为科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研究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