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习惯深入到无意识层面
2006-01-10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对一线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运用各种有效的、形象的、生活化的培训和安全文化的无形约束、领导者的领导魅力去影响他们,让其在工作当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在体力受到严重损耗,对外界的敏感度降低的时候,仍能在无意识之间避开危险的习惯。
在一线员工内部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不应该像在组织领导层所采用的方法一样,而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构建合理的管理跨度
有效的、合适的管理跨度关系到企业工作的效率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就安全工作来说,一线员工的素质普遍较低,对他们的管理有必要实行小的管理跨度,谨防出现管理脱节。如,在养护中心、养护所设置安全生产负责人;在一个项目部可以设置安全责任人,该项目的每一个工作小组设置安全工作组长;在每一个宿舍设置安全的负责人。通过有效的管理结构,合适的管理跨度,让一线员工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上级关于安全的措施切实落到一线员工队伍中。
加强职工的准入度 对员工的招聘和入岗前的培训可以适当地提高门槛,在招聘的过程中增加适当的考核与检查措施。一线员工基本上从事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因此招聘的时候可以采取工作抽样法,检查应聘者的工作习惯以及操作的规范程度,从而做出选择。通过第一重的筛选,把那些生活作风懒散、思想品性不端正的人拒之门外,是一个有效提高职工素质的方法。
让制度在认识上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对于一线员工,重要的是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培训应该达到安全措施以及各种守则对于员工来说就如“饭来张口”式的自然反应,与同事一起时遇到危险会及时提醒的相互关心的状态。
一些企业的培训,普遍采用是开会、传达文件、通报情况等这些教条式的方法,只是停留在理性教育的层面,这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员工是缺乏有效性的。在笔者与一线员工的接触当中发现,一线员工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去进行推理性的思维(或者开会不听、文件不看),因此对于理论性和政策性的东西很难在他们脑中产生作用,但是具有现场性、突发性、传奇性的事件却能深刻地打动他们的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注重现场性和形象性。正如很多事实所表明的一样,让一个只认识字的人去读一篇小说,可能看完后不久就能将书中的情节忘得一干二净(甚或不愿意去看),可是如果拍成电视或电影让职工看,情节肯定能在职工的脑中保留较长的时间。同样,让员工参与对事故的处理,让事故的场面进入员工的脑中,能让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在这个层面加深职工对安全的理解。反之,如果只是向员工通报事故的情况,很难产生教育的效果。因此应该加强理性与感性培训的结合,让职工在开完会、看完文件之后通过对现场的观察(现场录像)、场面的刺激消除对理性的抵触心理。
让员工参与安全规则、制度的制定
通过目标管理法,让职工置身于安全生产工作之中,可以消除现在大多数职工认为安全生产工作与自己无关的思想;通过目标管理法,让职工为自己制定自己的安全生产目标,让职工自己对自己负责,加强职工的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法,领导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职工对于安全生产的看法,并且帮助他们改正看法中的错误思想,循序渐进地诱导职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培养组织安全文化
企业的安全文化如何是评价以及预见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形成优秀的安全文化对组织内部的每个人都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企业建立安全文化必须具备如下几点:
一是相信所有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以及所有隐患是可以控制的。事故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我们从事故的根源入手,釜底抽薪,切断事故发生的条件,这样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分析总结,并能积极地从主观上找原因,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吸取教训,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形成健康的安全思想。
二是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安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建立一把手的负责制度,奖罚分明,他必须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这样就会给他们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三是要有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企业通过对某一行为的反复向组织成员灌输某种意识的行为,如:对安全绩效的考核、奖励和处罚大会,定期的安全工作例会,领导对安全工作的例行检查、写入组织整体工作总结的安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这是一种向组织成员提示安全生产在组织所有工作当中的重要程度。
四是及时反应机制。经过安全检查后发现了问题后必须及时整改,降低其演变为事故的可能性。同样,所有安全隐患的整改必须及时彻底。
五是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安全同样重要。工作外安全的概念在国内还很少有企业提到,对于员工不在工作期间的安全,很多企业根本就漠不关心,其实工作外的安全跟工作安全同样重要。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不论什么时间损失了人才,对企业来说都一笔很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保障员工工作外安全与工作安全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