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既是一种“成本”,也是一种“投资”,当然也是一种“效益”。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安全投入的最优化,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企业安全资金投入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安全投入主要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至20%,矿山、化工等企业则大于20%,可不少企业实际提取比率却低于这个数字。安全投入现状仍然很不乐观,其基本原因是:
资本有追逐利润的本性虽然安全投入能带来效益,但其效益不能像利润一样明示在帐目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损益表的其他支出(赔偿金)上的减少,从而相对的显示企业利润增加。但是事故不发生则体现不出明显效益,使得驾御资本的管理者或企业家决策往往偏离或忽视安全投资。
安全投入的方向和对象复杂化、多元化,造成有限的安全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失去应有作用企业所处行业,地域,规模不同,面临的安全风险也不同,如建筑业主要为坠落、物体打击等六大伤害,产品制造主要是机械伤害、职业病等,运输物流主要是交通事故等。安全风险的性质和等级千差万别,而且不定因素过多,撒网式的资金投入,反而会造成事故隐患漏洞百出。
安全资金作为一种隐性的,不确定性投资,使企业不愿过多投入,造成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无力支撑有效安全防护和管理以安全投入10万元,损失10万元,事故发生概率为0.4(数值越小,期望值越大,故不失代表性)为例建立决策树模型:
发生0.6(—10)
未投入不发生0.4(10)E(X)=—2
安全资金
发生0.2(—20)
投入 阻止发生0.6(0)E(X)=—6
本身未发生0.2(—10)
(安全投入决策树)
从中看出:企业不投入的期望值大于投资的期望值,使得许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从单纯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倾向于不投资或少投资。
安全投入结构和分布不科学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安全措施经费、劳保用品费、职业病费用分别占安全投入的59%、37%、4%;安全措施经费投入与劳保用品投入之比为1.58:1,与发达国家2:1的结构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而安全宣传教育经费仅占安全措施经费的4.3%。近几年企业在安全设施投入幅度有所增长,但重硬件轻软件,安全教育培训投入增长的幅度却不大。因这部分属于酌量性成本,企业自主支配能力较强,而且外在性不明显。
合理科学的安全资金投入
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因而进行事前预防性投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但安全投入并非越多越好,在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之外,还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水平与企业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原则。
安全投入的静态数学模型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变化与GDP增长幅度出现明显的正相关(R=0.86,P=0.0019)。以GDP增长率为自变量,以死亡指数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直线回归方程ŷ=-153.48+2.34X(式中ŷ是死亡指数预测值,X为给出的GDP增长率)。应用该回归方程可以计算GDP增长率与死亡指数关系。如假设GDP增长率>9.0,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的机率将会明显增加。我们借鉴该宏观分析数据模型,来探讨企业微观环境下的安全投入、产值和事故发生概率的关系。同投入产出模型不同,这里尝试建立一种静态数学模型,从而确定企业安全投入的合理数值。
根据安全原理,在事故预防过程中,要涉及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两个对象,我们通过假设:⑴事故的发生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如泊松分布)。⑵影响事故的主要因素为人、机、法、环,在具体测算中不考虑“方法”这个非定性因素,作为外生变量。⑶不考虑上期防护设施设备的折旧,仅考虑事故损失造成的损失.⑷不考虑人的能动性即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0.1)
(0.2)
其中:t--投入期或生产周期,α--行业危险系数,根据不同行业危险因素识别评价加权平均确定,β--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平衡系数,可近似取1:5,Y--企业产值,I--安全投资数额,Q--生产工人的数量,T--暴露于危险环境的工作时间,--是安全防护设施(含劳保用费)与安全技术培训费用比值,--是上一期-事故损失与安全投入的比值
从上述模型看出:企业的产值越高,职工人数越多,暴露于危险环境时间越长,事故发生概率增大,需要安全投入越大;而安全投入与事故呈现负相关性。由于Q反映了企业生产职工人数,间接反映企业机械化程度,该数值越大说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低,需投入安全资金越多。对上述公式求Min(I),确定企业在现有产能条件下的安全投入的最小值(安全投入保障盈亏临界点)。由于未考虑人这一关键能动性因素,因此数据仅作为企业安全投入的参考值。
企业通过收集内部数据分析,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投入资金,即安全投入保障的盈亏平衡点,避免盲目投资,来正确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也有利于企业真正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