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建立当代安全生产领域新观念、新体系的思考

2006-11-1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作为一种意识和理念是最早进入人类大脑的,因为人类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想到自身的安全问题。安全和危险是一对矛盾。危险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物变趋势,避免和消除危险,求得安全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安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第一位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国外的一些事故教训和安全生产发展的历程,以及他们在认识、思维、观念、管理、体系以及对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东西。关于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整套新观念、新体系、新对策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安全本质的再认识问题;二是当代安全生产领域的新认识和观念问题;三是关于安全生产领域的新体系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安全本质的再认识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的安全就是没有伤害、没有损失、没有威胁、没有事故发生,这些想法无疑是对的,但这只是对安全的一种表征、一种表面的理解。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两个方面。无数事实说明,对危险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虚假的安全。仅凭人们自我感觉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危险的安全。

     从宏观上看,在人类的社会经济、生产科研活动中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安全具有严格的时间、空间界限和确切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重视和研究安全问题,是因为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发展经济中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永远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而其认识总会有盲区和无知,其实践活动难免有盲目性和冒险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可能因社会、心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自觉地制造各种危险。在这个意义上讲,事故既是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又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索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正可谓“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讲安全的时候实际上是正在研究危险;我们在揭示、注意危险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保证安全。

     古代人想到的安全问题无非是人们生活和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的不要被野兽吃掉,不要被雷击死,不要被洪水淹死,不要被大火烧死。随着工具的出现,生产作业方式的改变,人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复杂起来。工业革命之后,蒸汽动力开始应用于航海、铁路、纺织等领域,之后,陆续电的应用、有机合成材料的发明,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及应用等,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复杂起来,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只凭意识可以理解,只凭自己的经历可以掌握的了。
 
     第二个问题,关于当代安全生产新认识、新观念问题

     当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蒸汽锅炉爆炸,第一次电的伤害和第一次快速火车翻车事故时,事故开始警示人们,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避免地伴随着相关安全问题的出现,我们在创造财富,发展生产的同时,安全问题毫不留情地暴露人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生产上存在的缺陷。无数次的事故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问题;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就可能出现什么样代价的事故损失和惨痛教训。

     无数次火灾、爆炸、空难、海难、交通事故、中毒及工伤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已超过了事故本身,灾难性事故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高科技越来越密集、经济规模越来越宏大的今天,安全问题往往成为重大社会经济决策的核心问题。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要求生产过程、科学研究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已成为人类文明、安居乐业的一种象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安全就是效益。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的世纪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指导安全生产。

     在新的世纪,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形式和我国进入WTO之后一些新的情况,我们必须转变一些观念,用科学的、专业的思维模式,本质地分析当代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当代事故的突发性、灾害性和社会性问题,以及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措施。

     1.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代经济运行、生产运行的前提条件

     安全问题存在于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之中,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代经济运行、生产动作的前提条件。往往许多时候,安全生产问题在许多重大经济技术决策中变成为核心问题,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种象征。当代事故,可能因为一次小的失误和失控,一个微小的缺陷引起一场灾难。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导致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爆炸: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航天飞行首次发生的太空大灾难。美国在1993年发射的一颗气象卫星,就是因为一个价值10美分的元件绝缘击穿失效,导致7700万美元的气象卫星升空之后,成了太空中的一堆垃圾。美国从多起航天事故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对安全系统工程及整体评价体系重新进行研究,并修正和完善了部分标准。

     2.安全生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安全生产最讲系统性和整体性,如果没有系统和整体的安全作为保障,突发性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一农药厂的甲基异氰酸酯毒气外泄事故。12月2日,甲基异氰酸酯贮罐温度上升,蒸气压增大,贮罐上自动安全阀失灵,事故阀未能发挥作用。3日凌晨1点,安全阀破裂,气体涌向洗涤器,因一个洗涤器正在检修,只有一个洗涤器运转,而一个洗涤器不能应付如此大量喷出的气体。最后一道防线是将排放的气体烧掉,但火炬又未能点燃。因而导致大量毒气外泄,毒气覆盖了25(km)<sup>2</sup>,造成2000多人丧生,20万人中毒,67万人处在毒气的威胁下,成为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重大伤亡事故。现代高技术、高科技的应用必须在攻克安全上的难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才有实际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繁荣。

     3.高技术、高科技的应用以安全为前提

     许多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都必须解决相应的安全技术问题,甚至要突破一些禁区才能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变危险的过程为安全的过程,变不可控的过程为可控的过程,许多重大技术工程问题的利用与推广,许多科学成果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得益于安全技术与工程的突破。美国是第一个设计和使用球罐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初期并没有参战,但是一场球罐事故震惊全美国人。美国政府将球罐用来作为承装城市民用液化石油气,由于低温介质和天气的影响,球罐母体冷脆断裂,大量的液态烃泄漏出来,扩散在城市的一角,随即发生空间爆炸,把俄亥州首府这个城市的一角炸平,经专家论证、鉴定后,罗斯福总统决定在全国范围停止使用球罐,原因是当时的低温下的容器钢冷脆问题没有解决;第二是球罐在运行中对罐体缺陷的监控技术还不完善,因此球罐的运行是在一种盲目的失控的状态下;第三,从设计到制造以及运行管理必需的一个整体队伍还没建立起来。四十余年后,同样的原因,在1984年吉林市液化气站发生大爆炸,重演了这场悲剧,所不同的是目前低温下容器钢已经不是问题,但事故损失更为惨重。

     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为了配合海上200kt级船队的运载容量,研制50万m<sup>3</sup>的超大型油罐,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技术力量,在投入运行前的评价论证,许多专家提出来,如果一旦罐体断裂泄漏或者在战争状态下,这种罐的安全问题将如何的解决。当时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日本通产省最后决定停止使用这种超大型的油罐,建造小而多的串连罐群解决这个问题。

     4.采用落后的技术在安全上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采取落后的技术索取高额的回报,在安全上是要花大代价的,而科学、先进的安全技术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事故最初阶段有31人丧生,因核辐射病住院237人,其中又有28人死亡。泄漏的放射性尘埃扩散到北欧,同月28日,瑞典大气里的放射性尘埃比平常高4倍,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辐射程度比平常高10倍以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称前苏联核事故是迄今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电站第4号机组在夜间计划维修期间,反应堆的能量突然增加,蒸气的大量产生和随之发生的反应导致氢的生成和爆炸,致使反应堆破坏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发表的公报认为事故是由于该站工作人员的一系列粗暴操作违反反应堆装置的操作规程而引起的。西方核专家认为,前苏联采用过时的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堆,这种落后的技术工艺本来就孕育着危险,根本的原因是采用了落后的技术,没有先进的、高完整的安全控制与事故预防系统。事后对4号机组设计和制造了综合的保护屏障,于1987年12月16日全部完工,苏联专家称这为“石棺”,它将出事的核电机组长期罩住、封死。“石棺”还配制有预测和各种监测之类的必要设备,专家可随时了解被封死的放射性物质运行和衰变的情况,但是事故隐患并没有消除,最终不得不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全部关闭。

     1972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起美国公众的恐慌和指责,为此,时任美国总统停止休假,赶回白宫,组织了以麻省理工学院拉斯姆逊教授为首的14名专家,用了2年多时间,耗资300多万美元,对核电站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和评价。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拉斯姆逊的报告“核电站风险评价”,收集了电站各部位历年事故数据,计算其事故发生概率。这一份技术文件建立的高完整的安全控制与事故预防系统成为全球核发电安全运行的共同财富。

     5.只有揭示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技术原因,才能建立经济发展和生产运行的技术支持体系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事故发生后的技术分析和技术鉴定,这些国家每年对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故均要提出技术汇编和综合分析意见,并且根据事故的教训对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修订,几乎每年一个版本。这样做的结果使事故教训真正变成为财富。从客观上讲,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科学探索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故,事故给予人类的知识不亚于实验室给予人类的知识。关于事故发生之后如何客观、科学的认识,把事故的真正原因找出来,是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事故原因分为技术原因、管理原因。而分析技术原因是首要的,因为事故的出现是物变的一种结果、一种形式,不清楚技术原因就不能真正揭示事故的奥秘,在揭示技术原因之后,管理原因就不难找出来了。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发生大爆炸,大火持续5天的时间,在国内国外引起极大的影响和震惊。但在事故分析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技术原因引起的一直有争论,导致事故的技术分析与结论变得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故的技术原因不能真正的查清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将无法向世人交代,国家和人民也是不能允许的。1998年1月6日陕西兴平市兴化集团硝铵生产装置发生大爆炸,当场死伤80余人,生产装置全部夷为平地,更严重的是,爆炸破坏了液氢生产系统,直接影响我国航天事业的运行,10个月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事故的技术原因仍不能作出结论,国内50余套同样的生产装置无法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仍然受到同样类型事故的威胁。以上2起事故都是国内特别重大的爆炸事故案例,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为了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派出了国家专家组进行技术分析鉴定,最终作出了科学准确的技术结论,为同类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技术结论,为同类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技术论证资料和改进措施的依据。2000年5月江阴市周庄一条人造革涂布生产线发生爆炸火灾,不到1小时另一条生产线因同样的原因发生爆炸,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省内90余条生产线都面临着事故发生及停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判断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因到底是什么,就将严重的威胁全省人造革的生产。

     6.不能用事故的伤亡和损失为代价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因为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

     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三种认识活动,意识是通过注意活动才能形成的。在安全生产问题上,人们之所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是不要,原因就在说起来的时候,他思维了,他想了,一些事故的恶果和场面可能就浮现在眼前,但是真正干起来的时候,他集中精力在研究怎么才能赚钱,兴奋点在他注意的事情上,有点忘乎所以而且事故并没发生,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威胁,因此就忘记了。人们往往这样周而复始的犯着同样的错误,反反复复出现同样的事故,是不是人们将要亲身经历了,或者说一个单位必须亲身经历了一次事故、一场灾难才会有安全意识,或者才能增强安全意识呢?我看大可不必,我们不能用这么大的代价来换取一个认识上的提高,况且有些时候认识上并不一定提高。因为事故导致的伤亡和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是不能挽回的。因此,一次事故、一场灾难,全国、全省、全民都应该吸取,都应该研究其中的原因和规律,都应该举一反三。借助于人家的事故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才有谈及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问题,因为全社会的这个大系统是由每个单位、每个人员构成的。我们要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重视安全、懂得安全的氛围。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才能谈及,当然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还包含社会安全必须的技术装备和相关设施、专家决策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安全生产真正的管理体现在生产、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联者身上。这是由当代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突发性、关联波及性决定的。因此,安全知识和专业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责任心很重要,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没有知识的责任心,没有够用的专业水平的责任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生产的专业素质也来自于工作的责任心。因此,我们说,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安全识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我们目前要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现代的生产装置第一线作业者、指挥者的安全素质和专业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第三个问题,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的新体系、新机制问题

     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安全生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总的思路是,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以遏制和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领先科技进步,强化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实现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系列化、监督和管理科学化、教育和培训规范化、设施和设备现代化、咨询和服务社会化。逐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统一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训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认证制度。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制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工作。健全建设项目(工程)“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制度,严格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的“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实施建设项目(工程)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建立快速反应的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处理系统,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培训教育、技术咨询与服务、工程评估、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省一级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技术分析鉴定中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的进程。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WTO要求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1.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与形式问题

     市场经济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是市场机制,它客观上要求“小政府、大社会”;而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强制性和复杂性,市场机制对其作用不如经济领域明显和有效,它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大监察力度,增加安全监督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包括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权,政府无权干预企业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由于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为了减少成本,往往出现政府的外部监督在不断加强而企业内部管理并无实质性加强,即所谓“政府热、企业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部门应转变职能,即不但要执法,更要为企业提供服务。计划经济下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由国家或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下达安全指标,指企业形成了“要我安全”,而把安全生产与生产效益对立起来,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法人势必放松对安全生产的投入,造成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人素质低, 工人违章作业,干部违章指挥,纪律松弛,不注重企业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卫生条件恶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有必要提出“效益为中心,安全是前提”的新观点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是:

     (1)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问题;

     (2)显性效益和稳性效益关系问题;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问题;

     (4)市场竞争中企业安全风险问题;

     企业生产过程投入主要是以产品产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产品是转化为效益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直观的。而安全投入的收益是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多效性和长效性,收益不直观,使人们误认为生产投入有产出而安全投入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少,因此,对生产投入多而对安全投入少,甚至不投入。这是生产认识上误区的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转变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品种、价格、质量的竞争力等营销方面的风险,这些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是明显的、确定的。安全方面的风险即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和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并且必须承担责任。但由于这种事件不多在企业发生,又加上法律约束不严,使人的生命价值、劳动能力和肢体完整性的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财政刺激,因而降低了安全的风险值。此外,事故的形成具有隐蔽性,伤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职业病的形成有较长的潜伏期,这种风险更易被忽略。

     2.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安全评价

     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安全评价与预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危险评价始于本世纪30年代保险业,在国内常被称为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有两类:一类是对企业安全工作的评价,一类是对企业生产危险性的评价。

     安全评价方法分为4类:

     (1)安全检查表法。

     (2)指数法。

     (3)概率危险评价法。

     (4)基于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理论之上的危险评价方法,层次分析与模糊合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引入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O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安全管理标准化建立的范例。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确立和发展,是企业良好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国外安全评价工作起步较早。人们有组织的安全研究活动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危险评价,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安全工程科学的学术体系。在随后的安全工作中,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总结和事故统计。例如,20世纪40年代,Zuckerma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德军1939~1941年间空袭英国时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基于这些工作,系统分析方法被引入安全评价领域,极大推动了安全评价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事后处理走向积极预防。例如,1961年美国Watson在研究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之安全性评价时提出了FTA(事故树分析)的方法,首先将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安全评价领域。该方法对以后的安全评价发展推动很大。1964年美国DOW化学公司开发出了火灾与爆炸指数(F&EI)危险性评价方法,几经改进,目前仍在使用。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利用FTA对商用原子电站事故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发表了著名的Rasmussen报告,标志着该方法已经成熟。波音公司也使用该方法进行了评估,并将之用计算机模拟。日本劳动省在1976年也提出了化学工厂六阶段评价方法。在总结了大量数据和经验的基础上,美国、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国家很早就颁布了相应的安全国家规范,并已经多次修改和补充,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目前,国外对安全评价工作非常重视,部分国家对安全评价的投资很大。日本目前建造了一座耗资3000亿日元的核电站,其安全评价费高达30万日元。根据估计,美国有数千名专业人员从事安全评价工作,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产业。

     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国外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80%以上的大公司应用了专家系统技术,日本已拥有处于不同阶段的专家系统2000多个;西欧各国专家系统的年增长率也在30%以上。国外也已开发出许多实用程序和数据库,如遵照OSHA(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署)的方针由J.T.Baker公司编制的BAKER警告标号数据库;美国海岸警备队的CHRIS数据库等,对安全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有力工具。

     企业危险评价从化工工业开始,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DOW化学公司在1964年推出了“DOW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第一版,以后经过不断修正改进,陆续发表了第二版(1966年)、第三版(1972年)、第四版(1976年)、第五版(1980年)、第六版(1987年)、第七版(1994年),使该方法日趋完善。1974年英国ICI公司MOND工厂提出了“ICI/MOND火灾、爆炸、毒性指数法”。“ICI/MOND火灾爆炸毒性指数法”较DOW化学公司方法的一大特点是专门考虑了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影响。荷兰劳动安全总局根据“DOW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第四版,于1976年开发了“化学工厂六阶段危险评价法”,对于复杂系统、大型系统,在系统安全思想指导下,开发了“概率危险评价(PRA)方法”。最早的PRA思想是于1976年由F.Farmer提出的。1975年,J.Rusmusen利用PRA对核电站安全性进行了危险评价,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从而也确定了PRA的位置,随后在航天航空、战略武器系统、核能及其它重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类社会对安全要求的提高,各国已相继开展了危险评价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欧洲联盟要求对正在运行的1800多个危险装置进行概率危险评价。荷兰的应用科学研究院(TNO)、英国的健康安全执委会(HSE)、日本的安全工学学会、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等部门相继开展了危险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危险评价方法。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思想方法也开始引入危险评价研究领域,已在化工设施、远海石油及核能、煤炭等部门危险评价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此外,新兴学科的创建也为危险评价打开了新的途径,系统工程、控制理论、突变理论、分形理论、混浊学的进一步渗透为危险评价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关于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ISO系统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对经济--社会--资源--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日益重视。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卫生事业同步可持续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为了长远发展的共同需要,签署了《二十一世纪议程》。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了《发展未来--高新技术对标准的需要》一书,其中,“环境与安全”问题被认为是标准化工作“目前”最紧迫的四个课题之一,并展开ISO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标准的研制工作。80年代中期ISO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正式公布了ISO9000-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5个标准,并于1990-1994年间对这些标准进行了修订。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原则、方法和程序,通过质量术语、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要求、质量技术等标准统一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1992年ISO/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6月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迄今,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有关环境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标准,这一系列的标准对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较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ISO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目前正在ISO成员国及地区推行。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推荐使用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安全管理标准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ISO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特别工作组,开始着手制定OHSMS标准,旨在对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导致的所有安全与卫生问题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促进企业(社会团体等相关组织)制定减少事故和危害的策略和实施方案,以及寻求提高与其活动相关的安全与卫生标准的方法。

     安全与卫生管理系统标准化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各国政府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的重视。尤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系统标准化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4.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安全管理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管理认证/注册制度

     安全管理标准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安全方针的承诺,发挥行业管理的专业指导作用,从内部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时,适当的外部推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实行安全管理第三方认证/注册制度,就是外部推动的重要形式。

     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基本功能是:

     (1)安全生产服务的功能。

     (2)安全生产评价的功能。

     (3)安全督导功能。

     它的作用在于:(1)通过申请第三方认证/注册,推动企业全面、认真地贯彻安全管理标准,建立、维护并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体系,使企业自主安全管理落到实处;(2)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价,可使这项繁重和细致的工作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做到科学、规范和公证;(3)使行政执法机构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可以在企业内部审核和认证机构审核评价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监督处理重大问题,从而缓解政府监察力量人少事多的矛盾。

     目前,质量管理认证活动已形成一项国际通行的制度,推动企业申请质量认证的动力,在于向社会(顾客和潜在顾客)提供其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安全生产的主要收益方是职工,安全生产的好坏并不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安全管理认证/注册工作的推动,必须借助法律和社会力量。

     对一般企业,提倡企业内部运用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和改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自愿基础上申请安全管理认证/注册;对生产过程危险性大(生产、使用、储存危险物质达到一定临界量或重大事故率高)的企业(如化工、石油、医药、火化工、矿山)或企业内的车间(采区、仓库),实行安全认证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方可生产;建立国家安全管理认证委员会,由有关方代表组成。挂靠在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以指导、协调、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组建安全技术事务所,其任务是接受委托,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或其它安全技术事项进行验证、审核或评价,给出审核(评价)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公正性负责。安全技术事务所属企业性质,其资格必须经过政府部门审核认可。日常工作受政府部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