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中各行业领域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安全生产是基层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浙江省海盐县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建了由安监机构指导、县城镇企业办协调、各相关行业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合作组。安全生产合作组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为依托、上下协同”的有效社会监管模式,为企业实现互助、互学、互律搭建了平台,为政府履行监管职能提供了积极支持,在推动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政府监管效能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政府主导合作组织行业监管
海盐县地处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交通节点,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在2006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新测算结果中排名第32位。国民经济经济快速运行发展的同时,海盐县的安全生产也一直保持逐步好转态势,2005年事故总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以上,死亡人数下降6.4%;2006年三项主要指标同比继续下降,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控制指标的84%,重特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今年以来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这与海盐县落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创新安全监管新模式,建立安全生产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安全组织作用,加强各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分不开的。
问题:人员不足一人监管上千家
据不完全统计,海盐县目前拥有工矿商贸经营企业(户)1.57万家,包括机械、纺织服装、化纤、造纸等各种工业门类。其中危化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就有450多家。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安全意识单薄,内部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投入不足等,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而全县镇(区)仅有31名安监人员,其中部分还是兼职。个别乡镇还发生安全生产形势稍有好转,安监人员就被抽调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2004年,海盐威康纺织公司“9.21”大火,造成100多万元损失,生产设备毁于一旦。惨烈的事故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搞好安全生产,建设“平安海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创新政府监管模式,把安全生产管理延伸、渗透到各家企业、各个角落,成了海盐的一个困扰,同时也成为海盐各级领导不断思索的难题。
探索:改进方式建立安全生产合作组
企业数量多、监管人员少、监管难展开,面对这一现状,只能从改进、创新监管方式上下功夫,这样才可以实行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经过机构改革撤并后,海盐县原有的工业、二轻、物质、商业等原几大经济主管部门所属100多家企业,由刚成立的县城镇企业管理服务办公室(以下简称企业办)管理,工业门类特别是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构成危险源有8户、危化品使用单位32家、消防重点单位14户,分布在5个镇,相当部分企业经营形势不佳,机器设备老化、厂房陈旧,与改制遗留问题纠缠在一起,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企业办仅有10名工作人员,单纯依靠政府抓安全生产显然是力不从心。县安监局会同企业办通过调研认为,同一行业人、机(设备)、环境、规章制度都比较相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易交流沟通,而且安全生产专业技术较强,懂行才有利于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于是,以行业为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合作组,让“政府、行业、企业‘三赢’”的思路开始萌生。为此,海盐县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决定,率先在城镇企业中推广“安全生产合作组”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在全面建立企业数据库基础上,安全生产合作组正式成立。根据产业集聚度,合作组分为轻工、机械电子、化工和商贸4个,在企业相对集中的海盐第二大镇沈荡镇独立设组,100多家企业全部加入了合作组。合作组的功能定位十分清晰,“旨在改变落后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行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责任。”
成立合作组不是一件太大的难事,但要真正让这个组织发挥作用、展现长处、求得实效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是权威性,合作组作为群众组织,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权威作为保障。为使合作组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企业办安监人员通过随组指导、发文件、各种会议反复强调、日常沟通等方式,使企业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合作组的重要性,确认合作组的地位,增强合作组的权威性。再则是资金问题。为保障运行,由企业办专门从5万元年度安全生产财政专项资金中挤出2万元,用于合作组活动开支。
能否发挥合作组的作用,人的因素是核心,尤其组长是关键。企业办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中,精心挑选了10名安全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负责并具有一定威望的同志担任合作组组长,并通过专门邀请专家讲课、以会代训、组织参加相关培训和老同志传帮带等活动,帮助组长不断掌握安全管理技能和安全专业技术,安全管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日常安全检查的规范性和工作质量日渐提高。企业办为保证基层安全员相对稳定,还专门发文制止人员随意流动。合作组以开展安全检查、互相交流探讨和贯彻落实上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等为主要内容,经常组织活动。企业办统一印发了安全检查表,组织合作组汇报交流,部署各个阶段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的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安全生产监督,逐步形成行业内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新机制。
实践:行业监管新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安全生产合作组,是以一种“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为依托、上下协同”的有效行业监管模式,为企业实现互助、互学、互律搭建了平台,为政府履行监管职能提供了积极支持,在推动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政府监管效能上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首先充实了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安全监管一贯倡导关口前移,力求不留死角和盲区,而政府监管网络一直难以延伸到最基层,合作组成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有力依托。运行2年多来,安全生产合作组承接了政府部分职能,极大缓解了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各类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基础管理,还是日常检查包括安全生产执法自查、安全生产ABC分类普查,合作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做到安全检查家家企业跑到,把安全生产工作新精神新要求传达贯彻到位。两年来,合作组出动检查人员720人次以上,提出整改意见约3600条。同时,也改变了安全检查“走过场”现象。企业安全生产千差万别,“隔行如隔山”,合作组成员不少是精通电气、机械、消防等方面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内行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企业的真心欢迎,感到合作组集中了各类人才,善于找准问题,整改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了落实。在协助政府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合作组还指导企业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督促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管理台账,企业软件管理不重视、不规范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某家全部进口德国一流设备、专门生产汽车、飞机零配件、加工刀具的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井然有序,但一直忽视安全台账管理,在合作组的教育感化下,终于纠正了这一现象,在ABC分类管理评比中由B类上升到A类,并被评为2006年度全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经常性的检查和整改,企业老总也受到了教育和触动,安全投入加大,事故隐患不断得以消除。某家生产螺钉的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合作组几次上门检查指导,总是敷衍了事,对更换电线、重新布设线路等整改意见置若罔闻,结果因电气线路陈旧老化而引发了一场火灾。企业老总震动很大,赶紧投入3万元进行认真整改,基本达到了合作组提出的8条整改要求。
不少企业在合作组的指导下,生产现场“脏乱差”、油污满地、物料乱堆、设备落后、安全防护不到位、厂房安全间距不足等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储存安全管理、消防器材配备管理等得到了很大改进和规范。若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设施完善、生产布局合理、现场管理规范、劳保用品发放有序的安全管理先进企业也就不断培育出来。
合作组扎根基层,易于掌握生产一线最新动态和事故苗头,为政府及时了解新情况、作出工作决策提供了帮助。
合作组虽然是群众组织,但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却一点不含糊。看台账、查电气安全、物料堆放、危险化学品管理、查有无“三违”行为、查消防器材配置和维护保养,检查情况和整改意见登记在统一印发的安全生产检查表上,并且由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安全管理员双方签字,及时做好反馈整改情况,也为今后复查提供依据。问题突出的,发出整改建议书,并报企业办备案,双方共同推动整改督查工作。某家企业安全条件较差,组长盯着抓整改,跑了4趟,最终使这家企业达到整改要求。通过合作组的努力,一年内检查发现的1000多条安全隐患基本整改到位。
企业转制以后人手普遍紧张,为了让企业特别是组长单位支持合作组开展工作,企业办领导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提高对全社会参与安全工作的认识,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建立了互相支持、关系融洽的互助关系。而合作组的运行,也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共同参与检查等安全工作,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了查找隐患、解决隐患的能力,同样也促进了自身企业安全工作开展。一位组长一直从事电气安全管理工作,为了胜任工作,还自觉增加危险化学品等方面知识学习,对组内20多家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情况都掌握得很详细,氧气、乙炔、甲醇等危化品日常储量、年使用量、爆炸极限、闪电、毒性等指标了如指掌。
安全生产合作组运行以来,发挥了政府组织、社会参与,政府监管和行业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优势,有利于推动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公共安全监管模式。只要充分发挥各个阶层、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各方责任,建立一张更大、更无盲区的安全监管网络也将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