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隐患治理与从业者素质

2008-08-0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而避免事故的前提是对隐患进行治理。在隐患治理过程中,隐患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安全素质,而人们的安全素质又不可避免地反过来作用于隐患治理。因此,理清隐患自身特点对人们安全素质的影响、安全素质对隐患治理的反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人们加强安全素质建设、提高安全管理能力颇有必要。

  隐患演变成事故的不确定性与侥幸心理

  隐患是演变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隐患治理就是要控制和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但是,这些不安全因素何时能演变成事故,以何种方式演变成事故,演变成事故的后果如何,危害性多大等等,都有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时间上。即隐患演变成事故的过程,有可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时间段内发生,也有可能在另一时间段内发生,甚至有可能在该项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不发生。

  二是体现在途径上。即有可能是人们事先预料的发展轨迹,也有可能是人们预料之外的另一种发展轨迹。

  三是体现在后果和危害上。有可能是机械事故,有可能是人员伤亡事故,也有可能是无任何损害的事故等等。

  那么,这样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的最大特征是碰运气。即主观上认为不及时整改隐患并非一定发生事故。这种心理势必影响管理者对隐患进行治理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对事故隐患是治理还是不治理?是立即治理还是日后进行治理?是进行局部治理还是全面治理?是简单治理,还是彻底治理?在这种侥幸心理的影响下,一旦判断发生了失误,则会直接影响隐患的治理,继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隐患危害的潜在性与麻痹心理

  隐患与事故都有危害性,但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事故的危害是现实的、直接的。它一般都是伴随着人员的伤亡或是财产的损失而出现,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其后果往往让人触目惊心。

  隐患则不同,它是事故发生的前兆,是事故发生前的量变过程,这种量变只有转化为质变,才会演变成事故,它不直接对人员和财产产生危害,它的危害是隐性的,破坏是间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在隐患面前往往精力上集中不起来、神经上紧张不起来、态度上重视不起来,久而久之,产生麻痹心理。麻痹心理的最大特征是对尚未演变成事故的隐患熟视无睹、不以为戒、习以为常,仍然沿用习惯方式进行操作,在心理上盲目地认为所面临的隐患不一定会演变成事故,因此对隐患放松警惕,疏于治理,甚至放弃治理,继而在作业过程中违章指挥、冒险蛮干,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

  隐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与厌烦、逆反心理

  隐患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所谓长期性,是因为隐患伴随着每一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也就是说,只要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存在,就会有事故隐患的存在。所谓复杂性,是说它的表现形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其表露程度也不尽相同,或显性,或隐性。所谓反复性,是说某一处隐患在消除之后,仍会在以后的生产因素或生产环节之中再度出现,即表现为治理了此处隐患,又产生了彼处隐患。

  隐患的这种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极容易使人在治理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厌烦心理的最大特点是,使人心烦意乱、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降低等等;逆反心理的最大特点是在心理厌倦的基础上形成情绪上的对立,体现在管理实践中,是主观与客观管理要求背道而驰。

  隐患治理效益的模糊性与投机心理

  无论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还是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为管理的最高境界。隐患治理需要人力、物力、技术、时间,尤其是资金的投入,所有的投入都是成本。

  事实上许多隐患的治理,尤其是在隐患演变成事故之前,不可能像推行一项新技术、上一套新设备那样,可以提高几倍的功效、节约多少人力和物力那样计算得准确、具体,而效益表现也不是那样直接。所以,这种效益的模糊性也容易使人产生投机心理。这种投机心理往往会影响管理者在计算投入与产出比的时候其立足点发生偏差,着眼点出现错位,在管理实践上出现重生产、轻安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综上所述,隐患本身固有的这些特点时刻警示着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参与者,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消除心理障碍,加强安全素质建设,使安全管理行为避开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与干扰,促进隐患治理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